綠色發展的浪潮,正以迅猛的勢頭席卷金融領域——當前,我國綠色貸款規模位居全球第一,綠色債券余額居世界第二,綠色金融發展已走在全球第一方陣。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中華海外聯誼會經濟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何杰在接受上海証券報記者專訪時分享了他對於進一步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的思考。他認為,建立一個統一、科學的綠色金融標准體系,是引領綠色金融健康發展和防范“洗綠”風險的重要保障。
今年全國兩會,何杰關注的一大重點就是以創新推動中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他認為,我國數字化稅務基礎設施和發票數據可以成為中小微企業低碳數據的權威、高效、低成本的來源。
把握全球ESG發展機遇
“綠色金融體系已經成為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推動力。”何杰表示,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仍有較大空間:
一方面,要豐富綠色金融體系內涵,除重點支持“純綠”經濟活動外,加大對非綠行業綠色轉型的金融支持,制定轉型金融標准,創新與碳減排挂鉤的金融產品、完善轉型金融發展的激勵機制。
另一方面,要把握全球ESG發展的挑戰與機遇,推進可持續金融實踐。推動經營主體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推動金融機構將ESG納入風控體系和公司治理框架,豐富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加大資本市場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力度,推動機構投資者開展ESG投資。
“綠色金融標准體系的建立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何杰認為,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需要在綠色金融標准領域加快形成覆蓋更多中小企業的綠色金融細分領域的標准,讓更多中小企業獲得綠色金融的支持。
同時,在轉型金融領域,加快制定出台全國統一的轉型金融標准﹔在碳金融領域,創新研制數智賦能的碳金融標准,鼓勵中小企業堅持長期減排。
“全面綠色轉型能否成功,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數量龐大的中小微企業的轉型力度。”何杰介紹,中小微企業缺少長期減排的內生動力,是全球難題。
如何解決?何杰認為,通過數智賦能,為千萬級數量的中小企業高效開展真實碳表現評價,並將碳評價結果與企業的貸款利率直接挂鉤,可以為其長期減排提供充足動力。企業碳表現的評價,需要全國統一的標准進行規范。
“我國數字化稅務基礎設施和發票數據可以成為中小微企業低碳數據的權威、高效、低成本的來源。”他說。
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近期,DeepSeek的出現,在技術、市場、產業結構、社會應用等多個層面產生了重要影響。何杰說,DeepSeek的成功,再次証明小企業也能“大爆發”。同時,DeepSeek和《哪吒2》等現象級產品,展現出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方面的巨大潛力。民營企業通過小組織的生態模式,讓“草根”創新匯聚成顛覆性力量,釋放出強勁活力。
何杰說,這些現象級產品的誕生,印証了年輕一代在技術進步中的關鍵作用,年輕一代的創業者可以憑借技術敏銳度和努力奮斗實現“彎道超車”。當前,亟須構建寬容試錯的創業生態,通過政策引導,進一步激發年輕一代敢為人先的創新動能。
近年來,創新創業勢頭強勁,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何杰認為,新興產業的崛起,往往伴隨著多種路線的不斷試錯。比如,通過研究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光伏產業發展路徑可以發現,市場是主導產業路線的核心力量。在打破“精耕農場”思維定式、防止大企業技術鎖定方面,政策應當在生態培育、資源保障、制度規則、公共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建立公平競爭的創業創新環境,打造產業發展的“思想市場”。
他進一步說,全社會需要構建“熱帶雨林”式生態系統,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讓創意、創新自由奔放地發展,讓各類業態、各種所有制的大中小企業並存,實現多樣性發展。
創新,離不開人才。“在AI時代,傳統人才的選拔標准面臨重構。”何杰說,由於新型人才的畫像具有多樣性,不一定需要頂尖院校的教育背景作為背書,建議相關企業能為“偏才型”選手開辟差異化選拔通道。
(來源:上海証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