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廣東
唐冬生委員:“人工智能+制造業應用元年”到來     南方都市報    2025年03月07日08:45

“去年是人工智能應用的元年,今年是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應用的元年。”在過去一年走訪調研了218家企業后,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佛山市政協副主席唐冬生深有感觸,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產業變革,正席卷而來。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唐冬生表示,當前人工智能(AI)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推動AI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調研218家企業

“人工智能+制造業應用元年”到來

“調研過程中,我特別關注人工智能應用。”

從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到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連續三年,唐冬生關注制造業轉型升級。去年,他在廣東乃至全國各地走訪調研了218家企業,大部分都是制造業企業。

今年新春DeepSeek火熱“出圈”,調研過程中,唐冬生和企業家們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時代,真的來了。

在從廣東到全國制造業企業走訪過程中,有兩個人工智能+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案例讓唐冬生印象深刻。

一個是門鎖企業。

“這家企業的鎖芯做到全方位根據主人的需求設置開鎖採集方式,包括人臉識別、指紋甚至是虹膜,以產品AI化來精准分析,不斷提高安全性。”從廣東佛山到湖南長沙等全國各地調研后,唐冬生不僅調研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實踐,還把優秀經驗帶了回來。

除了人工智能與傳統制造業尤其是智能家居的融合,還有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兩大新興產業新動能的融合發展。

在調研過程中,唐冬生發現已經有企業將人工智能與低空經濟發展結合各種應用場景需求做到融合與創新。

“低空經濟目前應用場景好的比較少,但是如何結合實際需求產生經濟效益,把流量變成現金流?通過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結合起來。”唐冬生舉了個實際調研過程中的例子,“通過電商訂購產品,然后物流到鎮域,通過低空經濟送貨到每家每戶,比如年輕人給父母訂的禮物,‘飛’到家門口。”

這些企業實踐,都給人工智能+制造業應用,帶來啟發和思考。

人工智能就像“大腦思維”

需補短算力、數據和人才

人工智能看似很復雜,需要海量數據、算力和算法。

但對於應用者來說,人工智能也很簡單,是輕易可以學習並上手的“工具”。

在深入研究后,作為大學教授、醫學出身的唐冬生打了個比方,“說得形象一點,人工智能就是模仿人腦,或者我們叫做類腦科學的基礎領域。”

“首先我要有大腦及神經細胞,這就相當於是‘算力’﹔然后要有基本知識,人類通過五官,眼口耳鼻喉採集各種信息獲取知識,即數據﹔第三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比如我是學文科或是工科的,這種思維方式就相當於‘算法或模型’。”唐冬生在調研后發現,“算力、數據和模型,我們發展人工智能在這三方面,都存在短板和瓶頸。”

首先是算力資源配置有待提升。部分城市在AI研發平台、算力與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滯后,制約了AI在制造業的廣泛應用。如某市運營的國家超級計算分中心,峰值算力僅10P。

其次是數據共享與利用不足。通過調研發展,企業普遍擔心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共享數據意願不強。同時制造業的數據來源多樣,數據標准化程度低,導致大量優質工業數據無法有效流通和利用,制約了制造業垂直大模型的發展。

再次是高端人才相對稀缺。《泛互聯網行業人才流動報告》顯示,算法研究人員以0.47的人才供需比位居緊缺度榜首。同時,前十大城市AI人才儲備量超過全國總量的70%以上,制造業強市所需的具備AI和制造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

此外,我國還存在應用成本和技術門檻高等問題,制造業細分場景復雜多樣,企業擔心成本效益風險,影響制造企業升級意願。

建議

強化技術要素供給

優化算力體系建設、建立數據共享平台

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

這是歷史性機遇,也是時代之問。如何更好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

“強化制造業AI升級核心技術供給,解決‘卡脖子’問題。”針對調研中存在的問題,唐冬生提出思考和建議。

首先是優化算力體系建設。適度超前布局國家算力中心、工業邊緣算力中心、大數據平台等支撐AI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級AI算力調度中心,整合國家、地區節點和城市算力資源,優化多元算力供給體系。還可以加強數據共享與標准化建設與構建AI+制造業模型庫,支持通用大模型企業與制造業企業合作,推動算法模型與產業專有數據、專有知識深度結合,打造契合制造業需求的行業模型、場景模型。此外還要夯實AI領域人才培育。支持高校針對“AI+制造”進行學科調整和課程設計,加強AI人才培養。

打造標杆構筑生態圈

出台“AI+智造”金融支持與“算力券”政策

“還要依托龍頭企業,打造一批AI升級示范標杆。”對此唐冬生建議,打造AI升級示范標杆企業,加強示范標杆推廣,推動相關AI解決方案優化迭代為同類生產模式企業通用的AI產品。同時加快建設AI+制造示范園區,加速AI賦能制造業示范場景,支持AI與家電、裝備、工業機器人等產品融合創新,推動產品升級、功能迭代,創造新的市場需求。

人工智能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生態是關鍵。

對此,唐冬生建議,要構筑AI升級服務圈,營造利益共享生態圈。要優化金融政策供給,出台“AI+制造”金融支持政策,可以通過出台“算力券”政策,降低企業算力使用成本。此外,還要培育AI應用新業態。推廣“模型即產品、模型即服務”模式,推廣AI服務商、市場投資機構參與的“先升級后分配收益”商業合作模式。

(來源:南方都市報)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