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江蘇
陳星鶯委員:建設完善一流多元高等教育體系 推動建設教育強國         2024年03月12日14:19

作為曾經的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師,陳星鶯一直高度關注高等教育問題。經調研,她發現,近年來,經過“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國家戰略建設,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穩步發展,結構逐步優化,一批研究型大學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但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均衡。雙一流高校呈現出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集聚的現象。西部和東北地區僅有的11所“世界一流大學”也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大城市設立分校區等,進一步稀釋西部和東北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第二,師資人才形成東西部“兩極分化”態勢。高層次人才“孔雀東南飛”現象仍然突出,特別是帶“帽”人才在東西部高校之間、東部沿海高校之間加價跳槽、頻繁跳槽的無序流動現象時有發生,其實質是一種大量消耗資源但沒有產生增量的“內卷”。

第三,不同類型高校分類評價體系不完善。對學校人才培養、辦學定位、承擔國家戰略使命等難以科學評價,一些高校仍然唯“論文”、唯“帽子”、唯“獎項”,求大求全。區域行業特色高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空間被擠壓﹔高等職業教育在社會評價中被矮化和固化為較低層次,資源支持不足。

為此,她建議:

第一,發力高等教育結構改革,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推進產教融合服務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強高等教育資源布局頂層設計。通過傾斜布局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國家實驗室建設、國家重點工程等,促進中西部一流大學和行業特色大學水平的提升。重點支持西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借鑒德國“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經驗,強化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等值對應,增加職業教育對當地青年的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

構建區域內大學網絡,推進中西部地區和非中心城市產教融合。通過政策支持,在中西部經濟比較發達的中等規模城市,聯合本區域內(本省或者相鄰省份)的高水平大學設立和產業契合度高的研究院,視情況發展研究生院、分校區。欠發達地區可以根據地區發展方向或發展定位引進本區域高水平大學設立科學園,作為初創及衍生型企業、研究中心的空間載體。發揮本區域高水平大學的就近優勢,使中心城市發展優勢向周邊城鎮拓展。

第二,構建更加開放的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多措並舉保障人才有序流動。

建設靈活開放的國際人才流入機制,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採取終身教職、長期交流、短期合作結合,團隊引進和個體引入結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擴大人才引進口徑,加大國外職業教育高級技能人才引進﹔豐富人才國際合作交流形式,數字化和共享化參與國際教育體系。專項支持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柔性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出台支持政策,吸引國外攻讀“STEM”類博士學位留學生回國在大學任教或參與產教融合工作。

完善人才流動和保障機制,促進人才有序流動。完善政府人才流動宏觀調控機制,引導鼓勵人才向中西部、東北地區流動,維護國家重點領域人才流動秩序,建立人才流動激勵和補償機制,對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高校流入的人才給予工作生活津貼補助。治理帶“帽”人才無序流動,賦予培養高校一定的人才使用保護期。建議改革終身制人才計劃設置方式,以一定周期項目替代“帽子”。

第三,建立一流多元、追求卓越、具有特色的大學分類評價體系。

以科學評價引導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建議構建分類評價體系,探索綜合大學、行業高校、應用型本科、高職高專、獨立學院多元的一流標准,綜合考慮不同類型高校的辦學定位、發展度和未來的成長性,制定有效的激勵政策、措施和評價機制,對高校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振興作出的貢獻予以適當的激勵性考量。推動中央各部委和中央企業與省屬高校開展實質性合作,促進一批行業高校辦成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

推動高校教師評價理念和評價機制的改革。按照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不同活動類型,構建以立德樹人為首要內容,重點考核貢獻、能力、社會價值為導向的教師評價體系。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准,堅持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強化教授給本科生上課考核,避免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同質化。突出貢獻導向,構建不同類型高校職稱評審新范式,增加社會服務型,引導教師在決策咨詢、成果轉化、技術改革等方面做出實績。(文章來源:民革江蘇省委會調研處)

專題推薦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