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湖北
丁華鋒委員: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打破實驗室與廠房的隔閡     汪甦、徐佳    2024年03月08日11:49

“要打破傳統科學與產業之間的藩籬,破除實驗室與廠房之間的隔閡,將優勢知識資源與產業有效鏈接。”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丁華鋒做客長江日報全國兩會訪談直播間,深入探討了武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前景,就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人才培養機制的全面升級提出了建設性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丁華鋒。 (本人供圖)

“四鏈”融合構建新質生產力創新生態系統

“新質生產力,是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打造出的全新生產力形態。”在丁華鋒看來,作為一座擁有豐富科教資源和堅實產業基礎的城市,武漢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先天優勢。

“武漢的科教資源是它的‘金字招牌’,產業基礎是它的‘底盤’。”他表示,要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創新生態系統,就必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加法,更是一個乘法效應,能夠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為了打造這樣一個創新生態系統,武漢正在不斷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補齊短板。同時,大型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在這一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型龍頭企業是引領者,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則是生力軍。丁華鋒認為,這兩類企業的協同合作,將推動武漢在數字經濟領域實現更多創新和突破。

“要有技術科學思維,打破傳統科學與產業之間的藩籬,破除實驗室與廠房之間的隔閡,聚焦工程應用創新,將優勢知識資源與產業有效鏈接。”丁華鋒談到,武漢的科技創新正在引領產業變革,從光電子信息產業到生物醫藥產業,從智能制造到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版圖正在不斷擴大和升級。“因此,發展技術科學,推動全鏈條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用技術科學跨越基礎研究和產業創新之間的鴻溝。”

他還建議,要打造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效聚集各類創新要素、打造科技創新增長引擎、增強新產業全球競爭力,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特別是打造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新型能源基礎設施等現代化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支撐持續科技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

從頂層架構重新構建新質人才體系

人工智能技術變革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同時也給我國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今年全國兩會,丁華鋒也在關注數字經濟和人才培養這一話題。

“如何更好地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如何打造一個更加完善的數字經濟生態系統?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丁華鋒提出,打造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數字技能基礎教育。打破當前的專業設置限制,打通專業培養壁壘,打破文管理工等學科限制,鼓勵跨專業、跨學科學習,將信息與通信技術作為理工科專業通識教育予以推進,設置更為自由靈活的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

“我們不能隻盯著眼前的人才需求,更要著眼於未來。”他建議,需要聯合多部門、多行業、多高校,從頂層架構重新構建新質人才體系的知識、技能要求,其次要加強產教融合,打造“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另外,還需重視加強職業培訓,鼓勵引導更多職業培訓機構增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相關培訓課程,推動社會人力資源的“數智化”升級。

對於武漢未來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丁華鋒充滿期待。“我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武漢一定能夠建成國內重要的數字經濟技術策源地、數字產業集聚地,實現數字經濟一線城市的目標。”同時,他也呼吁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到數字經濟的建設中來,共同為武漢的發展貢獻力量。

來源:長江日報

專題推薦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