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湖北
丁華鋒委員:加強數字技能基礎教育,構建學科融合數字人才培養體系     吳文汐    2024年03月08日11:42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預計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56.1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1.75%。龐大的數字經濟規模衍生出對於數字人才的旺盛需求。

2024年兩會期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丁華鋒。丁華鋒長期關注人才培養、人才就業等問題。今年,他遞交《關於加強數字人才培養 打開就業新空間的提案》,其中提出了加強數字技能基礎教育、構建學科融合的數字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打造立體化數字人才培訓機制、建立健全數字人才評價標准等建議。

“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龐大的數字經濟需要千萬級的數字化從業人才,而我們服務於新興產業數字化的人才基礎非常薄弱。”丁華鋒在專訪中表示,因此,需更好發揮數字經濟對就業創業的提振作用,創造出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為高水平、專業化人力資本發揮作用創造更廣闊的平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丁華鋒,受訪者供圖)

增設信息學基礎學科

《21世紀》: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你的提案關注數字人才培養這一話題。為何選擇這一話題作為關注重點?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從中貢獻力量?

丁華鋒: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增長全面轉向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龐大的數字經濟實現需要千萬級的數字化從業人才,而我們服務於新興產業數字化的人才基礎非常薄弱。因此,下一步需要更好發揮數字經濟對就業創業的提振作用,創造出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最近,OpenAI發布了“文生視頻”的工具Sora,AI技術變革又一次震撼了整個世界。Sora大模型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同時也給我國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培養數字經濟人才我們教育工作者究竟要怎麼做?我做了一些思考:

一是增設信息學基礎學科,計算機素養要從娃娃抓起。為了從小培養學生計算機素養,有專家建議將編程納入中小學主要課程,列入中高考。實際上,在計算機(信息)素養中,編程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學生還應該了解計算機軟硬件系統運作原理、資料科學以及計算機對社會之影響。這說明全民信息素養普遍不高這一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09年就開始在中小學實施計算機科學教育,作為全世界科技產業最蓬勃旺盛的地方,舊金山從幼稚園到中學提供編程教育,並強制八年級學生必修。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最新技術的大規模運用,全球進入到了“智能時代”,更需要普及全民的計算機科學教育,以建立在信息時代生存必要的能力素養。因此,應加快推進把信息課作為基礎學科納入中小學課程,並列入中高考范圍。

二是教師應成為研究者、文化工作者和轉化型的知識分子。培養數字人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創造性思考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能清楚認識數字技術給學生帶來的雙重影響,引導學生發展不可被技術替代的能力。套路、復制、記憶、機械等在未來都不該是人所追求的,而該是AI所追求的﹔應該培養的能力是寓意、想象、探索、好奇心等。

《21世紀》:目前,我國數字人才供給不足、存在缺口,主要原因是什麼?針對數字人才培養,你有何建議?

丁華鋒:我國數字人才培養還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傳統教育難以滿足數字化人才培養要求。傳統教育設置是適應自動化時代和互聯網時代建設,而數字化專業要求融合IT、OT、CT的綜合能力人才,相關人才培養目前隻能靠企業自行培養,人才問題大大阻礙了數字經濟快速復制落地。

二是數字化人才培養師資和技能缺乏。當前我國數字化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師資體系還是空白,缺乏系統理論支持以及成熟的系統性課程、教材、教具。數字技能的社會培訓和終身教育尚未廣泛鋪開,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參差不齊。

三是數字人才激勵保障制度需要完善。當前我國對於數字人才的社會認可度還不夠高,激勵和保障數字人才充分施展才華的環境尚不完善。

為此,我建議:

一是加強數字技能基礎教育。中小學階段設置數字信息課程,將計算機科學納入中高考范圍。全球進入到了“智能時代”,需要普及全民的數字(信息)素養教育,以建立在信息時代生存必要的能力素養。因此,應加快推進把信息課(計算機素養)作為基礎學科納入中小學課程,增設信息學基礎學科,並列入中高考范圍。

二是打破專業壁壘,構建學科融合的數字人才培養體系。打破當前的專業設置限制,打通專業培養的壁壘,從課程體系建設上設置上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權,鼓勵跨專業、跨學科學習,打破文、管、理、工等學科限制,鼓勵計算機、信息專業和商學、人文、社會學進行交叉融合,將信息與通信技術作為理工科專業通識教育予以推進,設置更為自由和靈活的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

三是打造“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聯合多部門、多行業、多高校,從頂層架構重新構建數字人才體系的知識、技能要求。加強產教融合,促進數字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的有效銜接,構建基於企業實際需求的數字化人才培育方案,支持數字經濟核心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實施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通過學校與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技術研發合作、委托訂單培養、技術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開展數字化人才培養。

四是打造立體化數字人才培訓機制。推進數字技能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理念、基礎設施、教師培訓、制度設計的多方面聯動,數字技能教育改革,推進數字技能人才的定制化、定向化培養。舉辦更多的數字技能普及和培訓活動,讓這些活動進學校、進胡同、進社區。鼓勵引導更多職業培訓機構增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相關培訓課程,推動社會人力資源的“數字化”升級。

《21世紀》:你提出,打造“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目前這種產學研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之間還存在怎樣的壁壘?應該如何去突破?

丁華鋒:目前,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即彼此對於需求、資源和合作意願的了解程度不足。同時,三個環節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不清晰。由於人才培養涉及到各方利益,如學生、教師、企業等,利益分配機制不夠清晰可能成為阻礙合作的因素。高校和科研機構可能希望保留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而企業則希望獲得更直接的經濟利益。此外,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受到體制機制的制約。例如,現行的科研項目評審和資金分配機制可能過於繁瑣,導致合作項目的推進速度較慢,影響了人才培養的效率。

因此,我建議:

一是加強信息共享與溝通。建立起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平台,促進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了解。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建立合作機制和加強人員交流等方式,加強各方之間的溝通與了解,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確度。

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制定和完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明確各方在合作中的權利和義務。可以探索建立項目成果共享機制等,為各方創造公平、公正的合作環境。

三是優化管理體制和流程。針對當前的管理體制和流程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優化和改進。簡化科研項目申報和審批流程,提高決策的效率和靈活性,為合作項目的推進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湖北應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21世紀》:湖北提出加快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你認為目前,湖北數字經濟發展處在怎樣的階段?對於湖北打造數字經濟高地,你有何建議?

丁華鋒:湖北省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一線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差距。當前湖北數字經濟發展處於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

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盡管湖北省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落后。尤其在5G網絡覆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和改善。

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湖北省在數字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尚需加強,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創新平台,限制了湖北數字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目前,湖北省數字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缺乏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升級,更好地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針對湖北數字經濟發展的現狀,建議湖北省應加大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加快5G網絡建設,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保障。應加大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同時,加強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此外,湖北省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經濟新興產業,拓展數字經濟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

《21世紀》:湖北數字人才培養面臨怎樣的現狀?結合湖北人才和科教強省的特點,你認為湖北應該如何培養數字人才?

丁華鋒:一方面,湖北數字人才存在供給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雖然湖北省擁有一定數量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但數字人才供給仍然不足。相比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湖北數字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還有較大差距。同時,目前湖北省數字人才結構相對單一,缺乏多層次、多領域的數字人才隊伍,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湖北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的發展。另一方面,湖北省在數字人才培養上,仍然存在培養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學校教育和企業培訓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實踐機會和項目經驗。

對此,我建議:

一是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湖北省應建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長效機制,促進校企合作、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鼓勵高校開設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專業課程,引入企業導師,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是推動跨學科交叉培養。鼓勵學校開展跨學科的數字人才培養項目,促進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進行交叉學習和合作。培養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復合型數字人才,提升其在實際工作中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

三是優化人才評價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數字人才評價機制,充分考慮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不僅注重學歷和學術成果,更要重視實踐經驗和項目成果,在選拔和評價過程中注重全面考量。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專題推薦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