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淋巴瘤時,我幾乎臥床不起,高燒不退。經過系統治療后,現在腫瘤明顯變小,日常起居也可以自理,狀態一天比一天好。”10月12日,記者在畢節腫瘤醫院看到患者金巧(化名)時,雖躺在病床上,但他眉頭舒展,和4歲半的小兒子有說有笑,等待著入院后的第7次化療。
金巧今年38歲,家住畢節市七星關區楊家灣鎮,兩年前患上淋巴瘤,在四處尋醫診斷的過程中,花空近20萬元積蓄。這場病成了一個7口之家背負的“大山”,所幸,在精准的醫療救助政策下,資助了金巧自去年11月以來醫療費用的個人自付部分,把一家人從因病致貧的邊緣拉了回來。
同樣的感人場景也出現在大方縣脫貧群眾龍忠英(化名)家中,今年年初查出直腸腫瘤后,一家人面臨了一場因病返貧的危機。就在一籌莫展之際,經過各方救助,及時進行了手術和化療,74歲的龍忠英如今病情恢復良好。
長期以來,基層醫療水平薄弱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難題之一。對於農村群眾來說,身患腫瘤等重大疾病是最大的致貧返貧風險。加上農村群眾由於自身健康管理意識淡薄,更因為經濟壓力和擔憂,很多患者不能及時就醫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最終小病拖成大病。
為此,民革貴州省委會在中共貴州省委和民革中央的領導下,聯合民革畢節市工委,攜手貴州紅十字基金會、畢節市第三人民醫院、畢節腫瘤醫院,今年起在畢節市開展為期三年的“博愛牽手·生命護航”醫療幫扶行動。同時依托民革“7+1+1+N”幫扶機制,組織省內外民革黨員醫療專家團隊開展精准幫扶,助力提升畢節市腫瘤疾病的診療水平。
“針對低保戶、建檔立卡脫貧戶及監測戶、特困人群、低收入人員等惡性腫瘤困難人群,經國家醫保等相關政策報銷后,患者個人自付金額經貴州紅十字腫瘤防治基金管委會及貴州省紅十字基金會審批后予以全額救助。”民革黨員、畢節腫瘤醫院院長楊奇文說,今年以來,基金已救助惡性腫瘤困難患者802人次,金額達152.05萬元。
用“家門口的”優質醫療,斬斷致貧返貧“病”根。民革貴州省委會還對接協調畢節腫瘤醫院組織醫療腫瘤專家團隊深入基層,下沉到納雍等縣各鄉鎮(街道),通過開展腫瘤健康科普宣傳、村醫教學培訓、專家現場義診等醫療健康幫扶,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
堅持“地域+領域”,讓幫扶落到實處。7月20日,在民革貴州省委會“博愛牽手·生命護航”醫療幫扶行動啟動儀式上,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醫院的10位知名腫瘤醫學專家,接受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醫療衛生援黔專家團核心專家”聘書。
“作為幫扶專家,我們有責任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牢牢守住鄉村振興的‘健康線’,為被幫扶醫院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提升當地的醫療技術,讓更多的群眾在幸福路上有‘醫’靠。”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部腫瘤科、華西醫院上錦醫院腫瘤主任醫師朱江在啟動會上說。
“我們正准備在新院區籌建腫瘤內科科室,通過與華西醫院上錦醫院簽署協議,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目前醫院准備派2名醫生和2名護士前往上錦醫院進修學習,希望通過三至五年時間把科室建設好,解決腫瘤患者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畢節市第三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李珍武滿懷期待。
組織醫療團隊下基層精准幫扶、引進腫瘤知名專家和優質醫療資源、人才外送培訓和進修……在組團式幫扶中,優質醫療資源如源頭活水流向需要的土壤,幫助畢節市提升整體醫療水平及服務能力,將更多人納入健康同心圓中。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民革貴州省委會負責同志表示,今后將持續發揮民革智力密集和聯系廣泛優勢,以“博愛牽手·生命護航”醫療幫扶行動為抓手,探索貴州民革社會服務工作新路徑,大力開展“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工作,助推畢節醫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