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貴州
【黨員風採】秦發忠的雕刻人生     文/楊秀愛 張定平    2023年03月11日02:44

2023年新春時節,在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周官村祠堂前,屯堡地戲表演隊員首蒙青巾,腰圍戰裙,額戴臉譜(俗稱“臉子”),手執刀槍,擊鼓敲鑼,隨口而唱,應聲而舞,引來了觀眾的陣陣掌聲。這些表演者戴的臉譜,有許多都出於民革黨員、貴州省政協委員、安順臉子儺雕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秦發忠之手。現年51歲的秦發忠從事儺戲面具雕刻已有37年,從學習儺雕技藝到建立儺雕博物館,再到推動屯堡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秦發忠演繹著一個個精彩的人生故事。

扎根鄉土的儺專家

20世紀70年代,出生於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周官村的秦發忠,深受當地屯堡文化的熏陶,逐漸迷戀上儺雕藝術。讀小學期間,他就跟隨祖父學習臉譜面具制作。1991年,秦發忠以良好的成績考上貴陽市花溪電子工業學校,但因家有6姊妹,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幾經思考后,他含淚放棄了讀中專的機會,開始了自謀生路的艱辛歷程。

秦發忠和他的儺雕。

輟學在家的日子,秦發忠一度陷入彷徨和苦悶,“怎樣求得較穩定的收入?”“未來的日子怎麼辦?”這些問題總是盤旋在他的腦際。這時候,他想起了老人們常說的“天干餓不死手藝人”這句話,想到家鄉的地戲文化需要人來傳承,跳地戲用的臉譜面具就有市場,他決定要學好臉譜雕刻這門手藝。於是,他在幫助家裡干完農活之余,就一個人待在家裡琢磨如何雕刻面具。在祖父的教導下,他拿起刻刀,開始嘗試下料、夾胚、開鑿,在數個寒暑交替的日子裡,雙手多次創傷,手掌布滿了血泡,最后慢慢變成了老繭,秦發忠都默默地忍受和堅持,也享受這痛並快樂著的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上百次的反復實驗,他終於學會了面具雕刻技藝。 

地戲角色。

秦發忠喜歡雕刻,不僅是雕刻面具可以給他帶來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喜歡家鄉古老的屯堡地戲文化。為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藝,弄清楚地戲臉譜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秦發忠決定開始“補課”,數十年來,他深入安順西秀、平壩、普定等縣區的村寨,搜集地戲古劇本、碑刻、面具等文物,向當地的儺雕藝人、屯堡文化研究者請教。他四處拜師學藝,學習唱戲、跳地戲,廣泛收集並查閱屯堡文化資料,細心鑽研雕刻藝術,研究儺與安順屯堡的關系、安順地戲面具與其他民族地區儺戲面具的同於不同。由於他聰明好學,吃苦耐勞,拼搏進取,秦發忠逐漸成為黔中地區小有名氣的民間雕刻藝人。

參加學術研討會的秦發忠(右一)。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對儺雕藝術和屯堡文化越來越著迷,並把研究的視角從安順擴大到貴州的銅仁市德江、遵義市的道真、務川等地,以及雲南、湖南、重慶、廣西、湖北等省市,接觸了越來越多的熱愛儺面具藝術和地戲文化的專家學者,讓他對屯堡文化、中國儺文化的研究更有信心。2005年,在中國人類學家、廣西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徐杰舜教授的指導和鼓勵下,秦發忠發表了第一篇文章《我的“守土”實踐》。隨后數十年來,秦發忠先后撰寫了《周官屯的面具:每一張都有性格》《安順地戲面具文化符號的原始意義》《“臉子”:雕出來的屯堡文化》等30余篇論文,在《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文化的社會轉型》等報刊和書籍發表。他還受邀參加了貴州省內外舉行的儺文化學術研討會、人類學高級論壇、屯堡文化學術研討會等。他制作的《屯堡地戲柱》《盛世龍騰》《安順屯堡》《三國地戲面具》等作品被國家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文化博物館、貴州省博物館等單位珍藏,進一步展現了貴州屯堡文化。通過加強學習交流,秦發忠逐步成為儺文化和屯堡文化研究專家。他先后獲得首批貴州工匠、貴州工藝大師、貴州省青年創業導師、安順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傳承人、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被廣西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安順學院等院校聘為客座教授和特邀研究員。

屯堡文化的守望者

走進秦發忠家的二樓堂屋,懸挂在牆壁上“以儺會友”的匾額格外顯眼,秦發忠以此為座右銘,時刻提醒和鞭策自己,致力於儺雕技藝的研究傳承,讓古老神秘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游客參觀儺雕博物館。

2016年4月,位於安順市西秀區周官村的儺雕文化博物館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這座博物館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是屯堡建筑風格的四層小樓,這是秦發忠為保護和搶救民間儺文化各種實物和史料,自發籌資500多萬元修建的。開館之日,紛紛收到來自全國各學術團體的賀詞和賀信。走進博物館內,各種形態各異的儺雕面具栩栩如生。博物館以屯堡文化為中心,中國儺文化為輔,集中展示屯堡文化和儺文化,以安順屯堡地戲為主的面具藝術及相關史料。館內收藏了近3000多副面具,為儺雕喜好者和廣大游客看面具、學雕刻、了解儺文化提供了平台。截至目前,吸引了25萬多人次前往參觀,秦發忠也成了義務講解員、安順文化的形象大使,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其儺雕面具的特點和文化故事。“聽的人越多,提問越多,我講得越有勁。”秦發忠說。

博物館的建立並免費開放,得到了業內專家的積極評價。“安順儺雕文化博物館之建立,意義非常之大,秦發忠以一己之力為安順文化的保護、保存、展示樹立了一面旗幟,博物館未來必將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之一”,徐杰舜教授說。中央戲劇學院教授、中央戲劇學院東方戲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儺戲學研究會顧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評審專家麻國鈞說:“秦發忠的博物館屬於個人的,但也是屬於全社會的,他的博物館雖小,但是內容非常豐富,有不同時期多民族的儺面具展品。它不僅僅是收藏與展示。秦發忠是非遺文化的傳承者,面具的設計者、雕刻師、彩繪師,更加難能可貴的,他還是一位面具藝術研究者。這位民間藝術家,在傳承和弘揚著文化。”中山大學民俗學博士、中國儺戲學會理事、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許鋼偉表示:秦發忠修建的儺雕文化博物館,雖然規模不大,但發揮的作用卻不小。它不僅是一個向外界展示以地戲面具雕刻為標志的安順屯堡文化的窗口,也是全國各地相關專家、學生調研學習的平台,更是一個文旅融合、助貧扶弱的文化品牌。廣東財經大學教師、博士黃凱潔說:秦發忠老師作為鄉土藝術家,多年來基於自身實踐和收藏而凝結成的心血,該博物館是地方文化展示空間,為屯堡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中國儺戲學會常務理事、貴州民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吳電雷說:秦發忠創建的儺雕文化博物館積澱了豐富、厚重的屯堡文化,成為向國內國際展示、宣傳安順地方歷史文化和中國儺文化的響亮窗口。

秦發忠在為游客講解面具雕刻事項。

為做好儺雕技藝的傳承,推動屯堡文化發展,秦發忠利用各種機會,積極奔走呼告,爭取得到安順市和西秀區政府領導對保護和傳承屯堡文化的重視。2006年以來,他積極參加安順市瀑布藝術節、兩賽一會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動,為促進儺雕技藝和屯堡地戲的傳承發展出謀劃策、建言獻策。2021年,秦發忠與安順市一中、舊州中學、鎮寧職校、安順機械工業學校等學校深度協作,通過他不定期到上述學校講解儺雕技藝和傳播屯堡文化,而學校也不定期組織學生到他的儺雕文化博物館參觀相結合的模式,培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增進安順學子熱愛本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2023年1月12日,秦發忠在貴州省政協十三屆會議上呼吁:挖掘貴州儺雕文化資源,打造貴州特色文化品牌。這一提案得到了與會領導的積極回應。

秦發忠參加貴州省政協會議。

秦發忠在給村民講解儺雕。

近年來,秦發忠帶領當地儺雕企業免費培訓民間藝人1000多人,培訓學生4000多人次,幫助解決農民工就業400多人,他的公司作為“貴州工匠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安順市殘疾人創業就業培訓基地”,為安順市培訓殘疾人318人,為促進地方群眾創業就業貢獻了力量。2015年,秦發忠被授予安順市五一勞動獎章,同年12月,他被評為貴州省青年致富帶頭人﹔2017年,他的公司被評為貴州省勞模創新工作室、貴州省技能大師工作室。

當前,安順地戲的傳承人逐年萎縮,這讓秦發忠深感憂慮,他經常在工作之余,走村串戶去做周邊村民的思想工作,他每到一個村寨都會給地戲隊伍一定的慰問金,呼吁老年人支持年青人(小孩)學習跳地戲和儺雕技術,以便讓流傳下來的屯堡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文旅融合的弄潮兒

秦發忠做事果斷,膽大心細,思路靈活,而且一旦認定的事就非常執著地去做。早在20世紀90年代,剛學會雕刻面具的秦發忠就帶上自己的作品隻身前往上海、北京等地銷售面具產品,在經歷儺雕產品在市場冷遇后,使他意識到文化和創新的重要性。於是,他回到老家,悉心研究雕刻技術,並與地戲和屯堡文化、儺文化結合起來,根據消費市場需求,對面具產品形式進行創新,讓雕刻的面具走出牆壁,走進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從1999年辦雕刻作坊開始,秦發忠一直都在探索儺雕文化產品與市場的結合點,從而擴大產品的銷售量。2003年他開始籌建儺雕協會,2007年,他組織建立了劉官鄉周官村儺雕協會,將當地75名從事儺雕的藝人組織起來,形成了“協會+公司+雕刻廠+儺雕藝人”的聯動發展模式,注冊商標,開拓市場。同時他抓住貴州省連續舉辦的多彩貴州“兩賽一會”活動機會,積極組織協會加大儺雕產品創新開發,將儺雕產品變為旅游商品,並開展銷售活動,協會企業實現了抱團發展,有力推進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2006年,由於與省外的一家外貿公司合作出現問題,原來談好的合作模式及訂單全部取消,不僅打亂他的全盤計劃,也使他近二十年的積蓄付之東流,這讓他的公司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秦發忠沒有被這次失敗打倒,他認真總結經驗,繼續籌集資金,採取多種措施,推動公司的發展。

地戲表演場景。

2016年,隨著貴州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秦發忠積極改變公司發展策略,將單一的面具產品發展成為集儺雕產品、家具、飾品和屯堡文化體驗、研學、民宿、農家樂於一體的發展模式轉變,並利用儺雕博物館這一品牌,開通愛彼迎、公眾號、攜程、美團、抖音預訂等方式,加大網絡宣傳推介,實行線上線下結合,積極試水文旅融合發展。

2017年,秦發忠帶領村民開辦民宿、農家樂,開展踏新春、親子游、夏令營等活動,針對不同的季節和來訪客群的需求開發了“定制游”線路。參觀儺雕生產工藝,體驗屯堡民俗,住在屯堡民宿,看一場原汁原味的地戲,帶一兩個喜歡的“臉子”回家,吸引了雲南、廣東等地的旅游。這一年,他公司各項綜合創收713萬元。即使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的2022年,他的公司也實現113萬元總收入的目標。在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他被民革中央評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我還想把博物館再擴大,動員村民把閑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來建更多更好的民宿,還要將地戲文化活動豐富起來,讓村民錢包鼓起來,鄉村美起來,儺文化活起來”,對於未來,秦發忠始終信心滿滿。

專題推薦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