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202106
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平遙做法和啟示     胡寶芳    2022年02月16日15:57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對封閉的特殊地形,山西遺存的古代文物,無論是地下還是地面、質量還是數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之稱。而這其中,又不得不提到平遙。

 平遙是位於山西省晉中市的一個小縣城,距離省會太原市100公裡,國土面積1260平方公裡,轄5鎮8鄉3個街道211個行政村、16個社區,總人口54萬。雖然平遙只是一個縣級城市,但該縣為中國文物大縣。1986年,平遙古城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國家文物局網站上平遙古城被稱為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平遙縣不僅有古城,還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目前平遙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有1075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43處,內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7處﹔可移動文物共計1041套計2169件。平遙古城文韻沉厚、歷史悠久,積澱著璀璨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除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平遙還有國家級非遺4個,省市級非遺50個。“平遙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人類文明的瑰寶。”

平遙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做法

 1.古城保護,法律、法規先行

 1997年,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后一年,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從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出發,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山西省實際制定,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2018年9月30日,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根據該條例頒發20年來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條例》修訂版。修訂后的條例從古城的規劃與保護的預算經費,組織保障,業務發展,傳承與利用,監督與管理機制、法律責任等方面對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做出清晰的界定,為平遙古城歷史文化遺產傳承與活化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古城保護條例頒布后,宣傳非常及時、到位,在古城內居住、營業的居民商戶及相關部門,很快知曉古城保護條例。《條例》還傳播到周圍村落。《條例》的及時頒布,規范和引導了20多年來平遙古城文化遺產保護事業。

 2.小縣城,大格局

  平遙雖然只是一個小縣城,但在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后20多年來,平遙在古城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方面,常有驚人之舉。2001年,平遙古城發揮自身文化優勢,利用古城世界文化遺產品牌,創辦平遙國際攝影節。平遙古城國際攝影節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攝影界的風向標,成為中國內陸城市挖掘文化資源、實施文化創意、打造文化品牌、繁榮文化發展的成功范例。“十二五”規劃期間,平遙提出全面建設晉商文化旅游城市的建設目標,制定《建設文化大平遙的行動方案》,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品牌優勢,將文化建設滲透到方方面面。“平遙中國年”活動從2006年開始舉辦,以其渾厚多元的內容、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和再現了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山西以節慶活動促進文化繁榮、產業發展的一張文化名片,成為全國春節主題游中的強勢品牌。2009年中央文明辦將“平遙中國年”納入“我們的節日·春節”主題活動。2015年平遙被選為全球中華春節文化符號推廣基地。2018平遙中國年的主題是“世界的平遙·我的家”,小縣城的世界眼光由此可見。2019年春節假期7天,平遙古城共接待游客45.39萬人次,平遙古城年俗活動多次登上央視新聞頻道。連續十多年的平遙中國年為中華文明傳承創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載體。

  瀏覽歷年來平遙國際攝影節及中國年節慶活動,可以發現,“平遙攝影節”“平遙中國年”吸納、傳承著平遙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展示了獨特的平遙特色、晉商韻味和中國北方漢民族傳統的文化。繁華熱鬧的平遙攝影節及中國年活動背后,是厚重的中國漢民族傳統文化基因與晉商基因。在中華傳統文化與晉商歷史文化長期浸潤滋養下,一代又一代平遙人,在各方支持下,傳承並活化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守正創新,主動將傳統文化遺產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山西平遙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傳統,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度、胸襟。2007年12月7日為了紀念平遙古城申遺成功十周年,山西省政府發出通報,授予鄭孝燮、羅哲文、阮儀三、郭旃、王景慧、曹昌智、高可等7人“平遙古城申遺功臣”榮譽稱號。2017年,平遙縣委政府決定將環古城的四條路分別命名為阮儀三街、鄭孝燮路、王景慧街和羅哲文路,以銘記在平遙古城申遺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四位功臣。

  為了保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利用珍貴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各界一直以開放的姿態,謙卑的態度,積極與外界溝通、交流、學習、合作。2014年由平遙縣人民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和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資助,同濟大學編制了《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管理原則》並向社會發布,以此指導、規范古城內居民保護、修繕行為,確保平遙古城民居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2013年2月18日,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在山西平遙正式公演,該情境體驗劇將平遙古城特有的票號文化、漢民族建筑文化、鏢局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符號淋漓盡致地融入劇情。8年來,從單純的情景體驗劇場,已經發展為《又見平遙》文化產業園。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中,《又見平遙》文化產業園赫然在列。

  2014年《洋眼看中國之平遙古城》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2015年,《洋眼看中國之平遙古城》的姊妹篇——《中國華爾街》再次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該節目以歐美人的視角全程記錄平遙票號、鏢局、錢庄從創立到鼎盛到衰敗的全過程。這一項目,是平遙古城管委會主動與美國ICN國際衛視攝制組合作的成果。

  3.非遺保護的活態傳承

  平遙現有國家級非遺4個,省市級非遺50個。平遙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科學保護思想指導下,全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有序推進。截止2021年6月,平遙縣建設並開放了7個非遺專題展覽館,出版多冊非遺專著。非遺傳習所不斷提檔升級,創意理念不斷超越提升,使非遺更好的融入時代、融入生活。

  平遙推光漆器為我國著名的漆藝品種之一,唐代開元年間已聞名遐邇。2006年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

  為傳承發展平遙漆器技藝,進一步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山西省、晉中市大力支持下,平遙煤化集團實施平遙推光漆藝文化創意園區文化產業項目,園區內設立漆器文化博物館,建立推光漆示范基地,形成集生產銷售、展覽收藏、研發培訓、旅游觀光、文化傳播、創業孵化、漆樹種植、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平遙縣近年來還與北京中外琺琅美術館、北京工美珠寶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等分別簽署了項目合作協議,以故宮文創研發交流中心為紐帶,在非遺創新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推動平遙推光漆器技藝及產品走出平遙,走向世界。2021年,太原市話劇團和山西省藝術研究院共同推出話劇《漆藝人生》,將推光漆藝人故事搬上舞台,探討傳統文化守護問題,得到了平遙政府的大力支持。

  平遙牛肉是山西省平遙縣獨具地方風味的肉食產品。相傳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即有平遙牛肉加工技師隨行。明清兩代,晉商崛起,平遙牛肉隨之傳遍大江南北。2008年,牛羊肉烹制技藝(冠雲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平遙牛肉集團建造的“平遙牛肉博物館”,在平遙北大街正式開館。該館重點展示、傳播平遙牛肉歷史文化、技藝傳承等。

  推光漆器、平遙牛肉,一直是平遙最著名的兩大旅游產品。這兩大旅游產品的市場收益,反過來為國家級非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牛羊肉烹制技藝(冠雲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經濟基礎,形成非遺保護傳承良性循環模式。

幾點啟示

  20多年來,平遙在歷史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方面的做法和成績都是可喜的,許多做法值得學習與借鑒,但是,這並不是說它已經盡善盡美。從長遠來看,有些問題還需要思考。

  1.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需要保持平衡

  基於多種原因,平遙並不是每一處文化遺產都得到了同樣的關注。有的地方多些,有的地方少些﹔縣城多些,鄉村少些﹔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多些,可移動文物少些﹔等等。對於這些遺產的關注不同,保護的力度和保護的結果自然不同。如中都鄉西胡村柏仙觀,該觀清代曾為《平遙縣志》載著名景觀。1965年古柏被燒毀后,寺觀香火中斷,如今門前冷落鞍馬稀,除了縣政府樹立的一塊文物保護石碑外,平日此地基本無人問津。

  2.財政實力、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隊伍和專業力量要不斷加強

 文物保護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文保任務重,需要的財政支持也必然重,這對於經濟相對富裕的地方來講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對於一些文保任務重、但財政實力吃緊的地方來講,文物保護力度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此外,如果文物保護人員不足,也將嚴重影響文物的保護和活化利用、科學發展。

       3.科技創新要不斷提高

  2021年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國辦發〔2021〕43號),提出要“樹牢文物保護要依靠科技的發展理念,改善文物科技創新生態,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加快推進急需技術攻關和應用,加強人才培養和跨學科合作,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提質增效”。全國大部分地方都已啟動大數據建設,但是數據庫的建設,除了旅游人數等重要數據之外,還需要將文化遺產的細節等重要數據納入其中,如此,才能實現文物保護的科技保護和數字化展示與傳播。■

 (胡寶芳,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教部副主任/責編 劉玉霞)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