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202106
講好優秀歷史建筑故事,傳承中華文明     楊德鈞    2022年02月16日15:56

2003年1月1日《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對何為優秀歷史建筑、如何保護等提出了若干規定和措施,標志著上海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上了一個新台階。

 我長期生活於上海,並由於歷史原因在上海的優秀歷史建筑裡居住40余載,今已年近耳順,可以說是生於斯長於斯,對上海優秀歷史建筑的情感也愈積愈濃,深感建筑是城市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同時我也深深感到,講好優秀歷史建筑故事,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延續城市文脈,彰顯和推進城市特色文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優秀歷史建筑所承之重

  由於歷史原因,上海各區的建筑可以說各有千秋。以黃浦區為例,這裡最能反映上海19世紀以來各類建筑的特色:外灘地區的老大樓,是20世紀中外銀行和洋行的集聚地﹔老城廂,是中華民族傳統建筑的集合。另外,黃浦區還有一批十分典型的老洋房,如思南公館。可以說,看了黃浦區的建筑,基本知道了上海開埠以來的建筑特點。這些建筑背后所承載的故事,為上海這所城市和其所在街區增添了溫度與厚度,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可以這樣評價:老城廂是上海城市之根、文化之源、發展之基和營造之先。其中,喬家路街區可以說是上海老城廂中建筑最典型、文化最發達、保留最完好、人居環境最適宜的區域之一,其文化內涵豐富且多元,是上海歷史各時段發展的見証,也是眼下所說的上海三大文化的根脈所在。

 喬家路永泰街口有一棵八百多歲的古銀杏,是宋代上海鎮的珍貴遺存。這棵大樹見証了上海從小漁村到上海務,再發展到管理航運貿易的市舶司所在,再到后來的以港興市,聞名東方,至今依然枝茂葉盛。經上海市人民政府確認、並編號為“0043”。喬家路234-244號徐光啟故居“九間樓”、143號喬一琦故居最樂堂遺址和門口尚存的花崗岩旗杆,顯示明代此地就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文武兼擅。藥局弄95號的藥王廟遺址,以及貼近藥王廟的同仁輔元堂為上海慈善總機關所在,不僅反映著上海本地人崇敬懸壺濟世的藥王精神,也彰顯著他們贍老恤寡、扶困濟貧的仁愛品德。喬家路77號為清代“上海船王”郁泰峰故居宜稼堂舊址。郁家富而仁義,慕仰文化,郁泰峰收集歷代典籍50萬卷,從中選取宋元佳本校勘編纂《宜稼堂叢書》,名聞學壇,所建宜稼堂雖屢經戰火和風雨侵蝕,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完整的江南宅院風貌。喬家路113號王一亭故居梓園,既承民族傳統建筑之風,又兼收西洋異域特色,精致大器,為清末民初滬上人居環境的典范之作。在郁氏故居對街的喬家路74號的楊家老宅,這棟建筑極有內涵,中西合璧的門樓、半圓型陽台、進口地磚和窗戶玻璃,反映出主人對西洋文明的接受和欣賞﹔精雕細琢的立柱、樓梯背板和扶手,顯示著對傳統文化的酷愛和繼承﹔四進四天井、南北雙門、古法筑牆與西式裝飾相間等等又表現著華洋雜處環境中的融合和創新,且楊家老宅系民族設計師李鏗、李錚設計,與鄔達克在上海設計的建筑足可比肩,甚至更具研究價值。房子的主人楊家自第一代楊勤學先生起,以經營糧食而富,與當時富商顧馨一等65人於1920年冬籌備成立“上海雜糧油餅交易所”,1921年1月8日正式開業,選理事十一人,楊勤學位列第五。交易所不僅促進上海地區糧油的經營和貿易,更是制定了“九八規元”。由於上海的“本洋”價激升而難以勝任貨幣本位作用,於是上海餅豆業推出以上海二七寶銀折算使用的辦法。其法是:二七寶銀實重五十二兩,加升水二兩七錢五分,含實銀五十四兩七錢五分,再行“九八升算”,即除98%,含實銀五十八錢二分六厘。於是被稱為“九八規元”。該制度實行時期約二十年,影響極大。

  富而后教,楊家第二代學通中西,多在洋行供職,或創立實業,第三代更是進入國內外名校學習、深造。楊家老宅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建造起來的,正是楊家財源興旺的時候,故這一建筑奢華而大器。這些在史志和檔案中檢核的種種故事,使這棟華美的建筑有了文化的溫度。這棟建筑既是楊家的實業經營和財富積累的立體展現,也是二十世紀初期民族實業發展的真實寫照。像這樣的建筑就是不可再生的優秀文化資源,這類建筑在喬家路街區尚有多例,迫切需要上海史專家進行專門性的研究,並吸入有情懷、有智慧、有積累的原住民加入這支隊伍。因此,更要在加快推進舊改征收的同時,同步加快甄別保留保護建筑。另外,也需要引用吸納社會和市場資源來修復、保護這些優秀歷史建筑,並與傳播紅色文化、江南文化結合,使這些老建筑煥發新時代生命力。

  從上海建縣到清末民初,喬家路街區一直是當地的政治、經濟中心,富商雲集,人文璀燦,同時這兒也是新思想產生、革命活動密集的紅色地塊。與喬家路連接的巡道街,為上海道台衙門遺址。上海道是介於府省之間的行政區劃,開埠之后,上海道兼管“夷務”,道台宮慕久主持所訂《上海租地章程》23條對上海近代歷史影響深遠。辛亥革命時,革命黨人攻佔過上海道台衙門。喬家路、中華路口南側的小南門警鐘樓,其消防水平可與租界媲美,但它的兩次鳴鐘,卻非火警,而是革命:一次是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申城的革命黨人以敲響小南門警鐘為暗號,攻佔上海道台衙門﹔一次是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小南門警鐘再次響起,工人糾察隊解除了軍閥當局在南市的軍警武裝。

  分布在上海各個地區的優秀歷史建筑,往往都是私人訂制,既有一般優秀建筑的共性,又具有其個性和特色,往往一個門把手、一扇窗和一扇門都有非常深的內涵。

  淮海路是上海一條具有標志性的繁華商業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原屬盧灣區,現為黃浦區。解放前淮海路叫霞飛路,屬法租界,華、洋雜處,政、商匯集,支撐了繁華的商業,尤其是西餐和西點更是名噪海上,可謂無出其右者,如著名的老大昌、天鵝閣等等,不逐一贅述了。沿街以西式大樓為主,與其接壤的思南路有眾多的花園洋房,其中就有紅色革命機關,另一條是非常出名的南昌路,其中南昌大樓是就十分典型的中產階層居住的上選,電梯、鋼窗、蠟地,高級廚房,配有電冰箱(用380伏電壓),電話,衛生間是彩色四件套,大柚木壁櫥,十分舒適、實用。一條路承載了一段歷史,既有溫度,又可讀。

  華東政法大學的中山公園校區是原聖約翰大學的舊址,學校的建筑非常有特色,1994年2月即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定為“優秀歷史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建筑折中融合結晶,在中國近現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學校保存“中國房屋之特質”的西洋式校園建筑群,是中國傳統古典建筑復興的代表,主要由“通和洋行”等著名設計公司設計。為了講好上海優秀歷史建筑的故事,最近,筆者應上海電視台之邀,參加了 “建筑可閱讀——華政聖約翰大學舊址”的拍攝,因家父楊人治曾就讀於聖約翰青年會中學(初中)、聖約翰中學(高中),畢業於當時聖約翰大學,兒子又是華東政法大學本科、研究生畢業。為此,上視編導找到了我。雖然,我說我的記憶來自先父,是碎片的,但導演認為我非常有情感,有特色,於是,邀請我和兒子一起參加節目的錄制。我講述了我了解的當年上海的聖約翰大學的故事片段,這所大學曾經被稱為“東方的哈佛”,其校訓是“光與真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刻於校徽。學校實行通識教育,德智體協同發展。通識教育是指,學生第一年不選擇專業,實行博雅通識教育,進行一些基礎課程和興趣愛好的培養,廣泛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潛力。學校第一年開設的課程裡,除了扎實的英語基礎課和文化課程外,還有十分有趣的禮儀課、體育課和課外活動課等,還有各種社團組織(辯論會、演講會、體育會、科學會、繪畫會、攝影會、音樂會、青年會、同鄉會等,不下數十種)。在第一年的學習中,學生們英語能力逐步增強,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學生也在一年的學習中漸漸理性地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為第二年的專業選擇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校以治學嚴謹而著稱,考試70分才算及格。那時就讀的學生除了少數由教會資助的家境比較貧寒的以外,可以說是非富即貴,但,學生們穿著朴素,崇尚體育。講課方式也相當時尚,時而在教室,時而在草坪,教授亦從來不看學生的背景,即使是顯貴子弟也一律平等,嚴格要求,無絲毫“人情”可言。因此,為社會培育出了很多精英,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尤其在外交領域增光添彩。 1953年,國家教育改革,高校進行院系調整,上海聖約翰大學就此結束。

  今天華政的中山公園校區就是沿用了當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舍,尤其在華政(華東政法學院)初創時期有不少老師就畢業於這所學校,華政的發展也有著他們的汗水,華政今天的教授中,不少曾經是他們的學生。今天的校園仍可以看到那些耄耋之年老人前來觀瞻,他(她)們曾經風華正茂,而今雖然垂垂老矣,但,這種情懷、這種文脈以及這些優秀歷史建筑卻是芳華永駐。

  許多熱心朋友參與了系列節目的錄制,那些人,那些事,使老建筑更有溫度,電視片已經播放很多次,我接到的電話同樣應接不暇,人們的關注給了我進一步講好優秀歷史建筑故事的動力與信心。

講好優秀歷史建筑故事,傳承中華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十分重視保護和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給我們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提出“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上海的這些歷史建筑,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做了很多努力。2003年,頒布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將歷史文化風貌區和歷史建筑管理提高至法律層面。2017年上海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深化城市有機更新促進歷史風貌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以保護保留為原則、拆除為例外”為總體工作要求。同年,又出台了《堅持“留改拆”並舉,深化城市有機更新,進一步改善市民群眾的居住條件的若干研究》。從“拆、改、留”,到“留、改、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發展歷程提供了城市微更新的思路。2018年,上海市政協將“老城廂歷史風貌與舊區改造對策研究”列為重大課題之一,由政協主席親任組長。通過調研,提出要圍繞老城廂這一特殊區域研究制定特定政策,建立機制、盤活資源,立足當前、兼顧長遠,努力實現老城廂“風貌保護、環境優化、舊區改造、民生改善”的目標。

 針對老城廂存在的諸多問題,各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市住建委對老城廂房屋進行抗震加固,市消防局制定老城廂房屋的消防安全政策,合理布局消防設施,提高房屋耐火等級,實行防火分隔﹔市綠容局通過發揮社會組織與居民自治的作用,實行拆違建綠、見縫插綠,進行區域景觀的優化和完善。

 對歷史建筑及其殘余宜“留”字當先,盡可能最大量地保護祖宗遺留的歷史信息。老城廂問題重中之重是平衡保護與升級發展的問題。上海的政策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是觀念的轉變與方式的創新﹔“留、改、拆”是筑牢歷史建筑保護的防火牆。為了進一步做好歷史風貌區與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發展,上海市各部門也在努力制定與完善政策:市房管局將進一步簡化審批方式,對現有的住宅修繕審批進行再優化﹔市法制辦正在修訂《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著重研究老城廂房屋產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以及歷史建筑保護等問題。

  優秀歷史建筑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見証和生動剪影,是一部活著的城市史。我們今天的事,就是明天的歷史。講好過去的故事,做好今天的事,賡續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脈,我們有責任,更要有擔當。■

 (楊德鈞,交通銀行博物館館長,民革上海市委會常委/責編 劉玉霞)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