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202106
數字化語境下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郭青嶺 朱靜    2022年02月16日15:55

 

歷史文化以各種方式保留在城鄉各地,沉澱為獨特的記憶和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今年,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以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活化性傳承利用,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

 守護好城鄉歷史文化,既是在呵護城市底蘊,又有助於增進14億多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一、我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現狀與問題

 我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歷經了從重視古都到重視一般歷史城市、從重視城市到重視鎮村的過程,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保護了大量珍貴遺產。截止2021年8月,全國共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7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中國傳統村落6819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30片,劃定歷史文化街區970片,確定歷史建筑4.27萬處。

 但是目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地區盲目地追求建設速度和現代化,重開發、輕保護,部分珍貴的文化遺產、歷史城鎮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一些地區為了旅游開發拆真建假,嚴重破壞了歷史真實性和歷史風貌。一些古城古鎮古村古街純粹商業化和景區化,偏重經濟效益,缺乏文化價值導向,搬遷原有居民和商戶,完全改變了原有人文環境,影響了地方文化特色的延續。所以,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問題仍十分突出,表現在資源不清、保護不力、意識不強、認識不夠、管理不到位、利用不充分等。

 二、數字化思維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設是對中國原有各類保護體系的整合和整體提升,標志著中國的歷史文化保護進入到一個深度整合、全面發揮社會功能的新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面對系統性保護和活化性傳承的新要求,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建立需要融入數字化思維和方法,以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新發展格局。

 事實上,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已形成了扎實的數字化保護體系,那就是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這一系統建設的初衷是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監測保護,但如果轉換成數字化思維,這一系統遠不止用於遺產監測,它正可以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傳承體系系統。良渚古城遺址的監測預警系統正在成功地進行這這樣的轉換。

 位於浙江杭州余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是一個超大型超復雜的土遺址,為了更好地履行國際公約,以更高的標准對標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要求,良渚古城遺址高起點建設了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對良渚古城遺址實施“精細化”的日常監測和“研究化”的專項監測。該系統以GIS地理信息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RS遙感系統“3S”技術為依托,利用物聯、互聯技術,實時動態採集、記錄、分析、評估遺產監測、保護、管理數據,實現了集地理數據、監測數據、業務數據的數據庫建設,為大遺址綜合保護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和研究基礎。

 (1)數據內容全面全域。包含16大類167項監測指標體系,3大類32項基礎數據,以及良渚古城自身特色的8項監測指標,包括管理制度、界樁監測、游客量監測、考古發掘、本體及環境干預措施影響、土壤墒情、建設控制遙感影像專項監測、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全部數據實現了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台的實時對接。(2)數據採集立體多維度。因地制宜採用了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遙感影像、激光掃描、航空攝影、紅外攝影、區域氣象站、土壤和水位水質傳感、人工巡查(監測雲)、微生物定期調查等水、陸、空立體多維度的採集手段。(3)檔案數據與系統互聯互轉換。良渚古城遺址保護管理工作歷史悠久,從1936年至今,已整理更新涉及遺產考古、文物藏品、遺產研究、闡釋展示、保護稱號、法律法規、遺產管理、工程建設、遺產監測、特種載體、圖書資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等12個類別1143卷、15157余件,並全部電子化。監測預警系統可實現監測數據與檔案系統定時互聯,使檔案數據轉換成監測系統基礎數據,監測數據及時更新成檔案電子數據。

  在浙江數字化先行的背景下,在數字化思維的啟發下,良渚古城遺址借鑒政府數字化治理的創新成果,將監測預警系統提升構建成智能數字“遺產大腦”,並在2020年首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上發布。一是根據土遺址保護管理需求優化梳理監測數據與監測指標,二是溝通相關部門系統互聯、數據共享採集遺產數據,三是實現遺產數據可視化。以幾何圖形、圖表或其他直觀形象方式,生成各項遺產“指數”,架構了面向管理層的數字駕駛艙,開發了面向用戶層的“乘客端”——“i良渚古城”小程序,形成“兩端一平台”的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通過數字駕駛艙圍繞良渚古城遺址的日常巡查、形態格局、本體病害、自然環境、考古發掘、建設控制、保護工程以及經濟社會等指標數據,實現對整個良渚古城遺址保護管理全局實時分析決策,智慧化提升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管理水平。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形成了一個專項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系統體系。

 在這樣的系統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數字化思維,也可以構建成一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系統體系。

 三、數字化改革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新發展格局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了關於“世界的記憶”項目,標志著全球范圍的文化遺產數字化正式啟動。在這一項目支持下,柬埔寨吳哥窟、泰國名城素可泰、越南順化古城、墨西哥瑪雅文化遺址等順利完成了數字化保護信息系統構建。總體上,歐美西方國家在古村落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數據採集與數據模型、數字化方法、場景構建、虛擬現實、信息共享、公眾制圖服務等方面起步較早。近年來,我國相繼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等文件,重視文物保護的同時,也對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國的北京圓明園與敦煌莫高窟都開展了數字化保護實踐,借助於真實場景技術實現場景重構重建。

 但是,上述這些行動舉措還只是數據的採集、保存、簡單建模和利用,還沒有發展到數字化改革的理念和格局。本次《意見》要求,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設不僅要補齊現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短板,更著重於打破現有的條塊分割,把碎片化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新整合成一個整體,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緊密融合的新體系,落實制度、政策、責任、強化問責、問效機制,鼓勵社會廣泛參與,發揮社會的創造力和公眾監督的積極性(呂舟,《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設》)。由此啟示,在數字化改革的大潮下,面對本次《意見》的更高要求,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也需要進行數字化改革來構建新發展格局。

 1.化零為整,建立歷史文化遺產數據資源庫,搭好數字化底座。從技術層面來說,通過大數據及相關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可以實現對歷史文化遺產完整的數字化存檔並永久保存,這已成為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方面。但是對於歷史文化遺產、村鎮、建筑物的數字化採集與記錄,目前整體還處於相對初級的層面,數據採集多採用掃描、攝影、錄像等比較傳統的技術手段,尚未形成綜合集成的數字化保護技術體系,也沒有相應的數據標准、操作規程,更沒有統一的元數據標准以便於檢索。

  法國巴黎聖母院的一場大火,給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都敲響了警鐘。除了做好文博場館的安全防護工作,對於文物和歷史建筑的數字化保護已是迫在眉睫。據《國家地理》報道,早在2015年,建筑歷史學家安德魯·塔隆就利用激光掃描技術精確地記錄巴黎聖母院的全貌,耗時數年最終收集了超過10億個數據點,一座數字化的巴黎聖母院,有望最大程度還原大教堂面貌,為重建工作帶來希望。因此,我們亟需開展當前先進測量技術、高性能地學計算、智慧地球、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應用研究,進行集成創新,並制定相關數據標准和操作規程。一方面對傳統歷史文化檔案數據進行電子化,一方面加快對現有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信息採集和保存,建立起全國統一數據標准的文化遺產資源庫,搭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數字化底座。一個扎實而完整的歷史文化遺產數據庫,既是修復和還原歷史文化遺產、提高遺產保護安全性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承系統的重要基石。

  2.流程再造,建立開放綜合的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數字化體系。科技和文化並不是兩條平行線,它們的融合不僅創造了商業價值,更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利用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加強歷史文化數字化保護是大勢所趨。

  通過數字化思維,對保護傳承系統流程進行分解再造,重點是重構以下流程:一是數字保護,借助於數字化技術對瀕危建筑或文化遺址實現數字化搶救和保存﹔二是數字監測,借助於空間觀測技術對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建筑、格局和環境災害等進行實時監控保護﹔三是數字修復,根據數字化檔案對自然、人為和災害損毀的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或建筑進行修復和恢復﹔四是數字傳播,對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成果進行多維數字化傳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數字化體系構建,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巨系統,從數字化保護的理論體系建構,到建立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記錄與保存方法體系,包括:梳理完善數字化保護技術體系、構建空間數據庫技術規范與數據標准﹔到實現歷史文化數字化內容在城鄉規劃與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查詢系統、構建傳統村鎮保護發展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搭建歷史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和智慧管理平台﹔再到實現數字化展示與傳播,包括:構建數字化傳播新模式、搭建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共享與應用雲平台,等等。這一龐大體系的構建,需要我們用數字化的創新思維,專業交叉的知識結構,以及無比的耐心來實現。

 3.制度重塑,搭建跨部門聯動的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涉及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不是一兩個部門或行業就能干得好的,所以《意見》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文物部門要履行好統籌協調的職責,同時要求宣傳、發展改革、民政、財政、水利、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游、應急管理等各個部門都要共同參與,各司其職,形成保護的合力。

  在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過程中,需要強化各部門的協同,加強制度、政策、標准的協調對接,加強跨區域、跨流域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借鑒良渚遺址“遺產大腦”的做法,通過數字駕駛艙的建設,實時收集、梳理、分析與遺產相關的大數據,包括和文化遺址保護管理相關的經濟指數、人口情況等系統外數據,強化對文化遺產的實時監測功能,實現各部門數據共享和工作系統化。在此基礎上,建立跨部門聯動的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提高保護與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安全性和反應效率。

  4.以人為本,加快數字化思維模式轉變,培育復合型人才。數字化不僅是新技術革命,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維模式轉變。一是要加快培養符合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意見》指出,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技術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建設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國家智庫。從開展數字化保護的角度,要培養一批既懂文化遺產保護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建立起結構更為優化、體系更加完整的工作團隊。二是強化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智力支持,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專家應深度參與保護傳承數字化體系的頂層設計、研發過程、成果驗收、數據分析及系統迭代等等。技術公司主要負責技術手段的實現,是數字系統的落地施工者,但核心流程設計應是基於行業專家的深度參與和頂層謀劃。三是加強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研究平台。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建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實驗室平台,鼓勵積極申報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以項目立項的形式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

  5.全民參與,創新公眾渠道,濃厚文化遺產保護氛圍。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識和參與。借助數字化手段可以讓公眾更快捷地了解、認識和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足不出戶便能隨時隨地“目睹”和接近歷史文化遺產。通過VR、AR技術、數字博物館、網絡直播、微信小程序等多種數字化渠道,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形態宣傳,增強交互體驗的趣味性和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擴大歷史文化傳播的輻射面和影響力,激發和培養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力,濃厚全民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郭青嶺,杭州余杭區政協文史委主任,研究館員﹔朱靜,浙江省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二室主任,高級工程師/責編 劉玉霞)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