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國15~59歲人口為8.94億人,佔63.3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人數減少了4500萬,比重下降6.7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人口負擔比從42.57提高到57.85,或者說,勞動年齡人口從平均每人負擔0.43人增加到0.58人。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和比重由增到減、人口負擔比由減到增,是我國人口變化的一次重大轉折,這個歷史性的轉折將給我國經濟帶來深刻和長期的影響。
一、幾個重要的概念和基本邏輯關系
勞動力人口或稱經濟活動人口,是指有能力並有意願提供勞動力供給的人口,包括就業和失業兩種狀態的人。勞動年齡人口是指15~59歲或15~64歲的人口。由於法定勞動力年齡下限、教育發展水平和法定退休年齡及服兵役和健康等方面原因,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不是100%。我國法定勞動年齡下限是16歲,除了高級專業人員以外,勞動者的退休年齡男性為60歲,女性為55歲,有些女性甚至50歲就退休﹔另一方面,還有一些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繼續參與勞動,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更為普遍。但整體上,我國勞動力人口數量遠遠小於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例如,2019年我國勞動力規模為8.11億。
在任何國家和任何時代,勞動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要素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將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表現。勞動力人口具有數量、質量、結構和分布等不同維度的特質,並都會對經濟產生直接的影響。
首先,一定的勞動力人口數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雖然在不同的技術時代或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人口數量的意義有所不同,但勞動力人口數量隻有在達到一定規模后才能實現充分的分工,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在市場擴張時期,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可以帶來可觀的規模效益。這正是亞當斯密所揭示的勞動力人口的分工效應和規模效應。
其次,勞動力人口的質量,亦即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指蘊含於人體之中、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在當代經濟中,人力資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勞動力數量。在勞動力人口規模相同的情況下,具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明顯高於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的經濟體,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更具有競爭力。但是,由於人力資本是蘊含於人的頭腦和身體之中,勞動者是人力資本的天然承載者和運用者,因此,一定數量的勞動力人口是人力資本存在的必要前提。在人力資本存量一定的情況下,勞動力人口數量的減少同時意味著人力資本存量的縮減,這正是目前一些長期處於極低生育水平國家面臨的窘境。
第三,勞動力人口的相對規模是決定人口生產性強弱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的生產性是指勞動力人口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對經濟的影響,勞動力人口比重高意味著人口負擔輕,進而有更強的儲蓄能力和更多的資金投入經濟過程。換言之,在同樣的人口規模條件下,勞動力人口比重高的人口的生產性要強於勞動力人口比重低的人口。當勞動年齡人口或勞動力人口比重提高、人口撫養比下降時,就會形成人口紅利。
第四,勞動力人口流動可以帶來配置效率。因不同的生產要素是互補的,資源的空間錯配就會導致效率損失,資源的空間配置優化就會帶來配置效率。勞動力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是否合理同樣可以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率。在宏觀層面,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的主要途徑是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和空間流動。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出現的大規模城鄉人口流動就是勞動力根據市場需求重新配置的過程,並使整個經濟的配置效率大大提高。
二、我國勞動力人口變化趨勢的重大轉折
長期以來,相對於勞動力市場需求而言,我國的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勞動力長期過剩。但自進入21世紀以后,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第一個明顯的信號是2009年在東南沿海城市出現的“民工荒”,這標志著我國農村勞動力從無限供給轉變為有限剩余﹔第二個信號是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開始減少,2011年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9.41億,2012年開始減少,2019年減少到8.98億﹔第三個信號是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2011年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達到69.8%,人口撫養比降到43.3,但從2012年開始,這個維持了長達將近40年的變化出現反轉,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人口撫養比提高,2019年勞動年人口比重降到65%,人口撫養比提高到53.8﹔第四個信號是勞動力人口增長停滯,2012年全國就業人口為7.67億,2019年為7.74億,7年間增加了767萬人,平均每年僅僅增加110萬人。雖然,就業人口不是全部勞動力人口,但因失業率波動不大,就業人口的變化完全可以反映出勞動力人口的變化趨勢。
上述四個方面的變化並非偶然或暫時現象,過去10年的變化已經証明了這是一個歷史性轉折。根據人口變化的內在規律和長期持續的低生育率,這個新的變化趨勢在未來30年中還將不斷加劇。根據聯合國2019年版《世界人口展望》對中國人口的預測,如果目前的低生育率狀態不能得到根本扭轉,15~59歲人口數量將在2050年減少到6.71億,15~64歲人口減少到7.9億,分別比2020年減少2.23億和1.77億。按照這兩個勞動年齡口徑計算的人口撫養比將分別提高到0.93和63.8。隨著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兩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進入老年,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了退休高峰期,新生勞動力則因低生育率和受教育水平提高而減少,這導致勞動力人口規模將在2022年前后出現縮減。未來30年,在低生育率和老齡化雙重影響下,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人口形勢與2012之前的40年完全不同,勞動力人口規模持續縮減和人口撫養比持續提高正在成為我國新的人口國情。
三、勞動力人口規模縮減對我國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
勞動力人口規模縮減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包括負向和正向兩個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力人口規模縮減並非只是單純的數量變化,因人口變化的歷史性和人口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勞動力人口規模縮減的同時也會帶來人口撫養比提高。
因此,負向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力供給緊張,尤其是快速減少會給勞動力市場乃至整個經濟帶來沖擊。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不平衡和人口變化的區域差異,在勞動力人口持續減少的情況下,一些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市場會更可能出現供求失衡,整體經濟應對市場條件變化的彈性也會變小﹔二是勞動成本增加。勞動力供給短缺將提高市場工資水平,加之老齡化和人口撫養比加重等因素,勞動成本將顯著增加,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首當其沖,曾長期支撐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不復存在﹔三是年輕勞動力數量減少會削弱勞動力人口的整體生產能力。在當今新技術時代,年輕人因接受更多的教育,其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要強於年齡較大的勞動力,因而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年輕勞動力的數量和比重變化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2010年我國20~34歲人口約為3.25億,2020年減少到3.02億,佔15~59歲人口的33.8%,即使按照聯合國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對中國人口預測的中方案,即總和生育率提高到1.70~1.75,2030年和2050年也將進一步分別減少到2.51億和2.27億,佔15~59歲人口比重將在2030年降到28.8%,之后雖略有回升,2050年也僅為31.6%。年輕勞動力人口的萎縮對我國經濟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因素。
勞動力人口規模縮減對經濟的積極影響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實現。一是有利於技術進步和創新。勞動力供給短缺和勞動成本上升可以促使企業採用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生產技術,激勵技術創新和新技術供給,進而升級我國經濟整體的技術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經濟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經濟。其次,有利於促進人力資本對勞動力數量的替代。勞動力人口規模縮減給經濟帶來沖擊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力資本對勞動力數量的替代彈性。在人力資本快速增長和對勞動力數量高替代彈性的情況下,勞動力人口規模縮減的不利影響完全可以被人力資本的增加所抵消。這兩個方面的積極效應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總之,勞動力人口出現的歷史性轉折變化對我國經濟而言,即使挑戰,也是機遇。因為單憑勞動力的傳統比較優勢無法把我國帶入高收入階段,而勞動力供求關系格局的轉變可以化解傳統的就業壓力,使我國在就業與技術進步之間的權衡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或者更多的選擇。
四、如何應對勞動力人口縮減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的背景下,建立一個技術密集型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經濟體系,是我國應對勞動力人口規模縮減挑戰的基本戰略,具體的策略應該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全面升級我國經濟的技術結構,打造新的比較優勢,形成更強的國際競爭力﹔二是進行更大規模的人力資本投資,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和培訓制度,為高質量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本供給﹔三是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市場全國一體化,為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和空間流動提供激勵性和支持性的制度安排﹔四是合理平衡就業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實現就業與技術進步的均衡發展﹔五是在建立資本、技術和市場相對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他國家的勞動力資源,促進國民生產總值的持續增長﹔六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稅收制度、退休制度和養老金制度,鼓勵勞動供給,使勞動者的勞動付出與勞動收入相稱﹔七是鼓勵生育,提高生育水平,如果當前的低生育率局面能夠及時得到扭轉,那麼20年后的勞動力供給形勢也會得到扭轉。■
(李建民,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責編 張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