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對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浙江省緊扣市場主體需求,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深化“放管服”改革相結合,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探索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經驗路徑。
一、浙江省信用支撐“放管服”改革主要做法
一是“簡”字當頭,行政審批更加便捷。建成浙江省一體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歸集16.8億條公共信用信息數據,信用承諾信息約560萬條。浙江省先后出台《關於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浙江省涉企經營許可告知承諾實施辦法的通知》等文件。涉企經營許可告知承諾制的事項已增至109項。溫州、湖州等七個試點地區累計共有2816項証明事項實行告知承諾制。信用承諾在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涉証明事項和投資項目承諾制等改革中,通過事前承諾、事中事后監管,實現政府從重審批輕監管到寬進嚴管,提高行政效率。如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對信用狀況好的市場主體推行容缺審批、承諾審批、優先辦理服務,目前省本級75個事項中近90%事項已實現容缺受理,且採取容缺受理的辦件耗時較常規辦理耗時節省壓縮80%。
二是“管”字為要,市場環境更加公平。打通省級部門和市縣三級292個政府辦事系統,貫通浙江全省的執法監管(互聯網+監管)平台和行業信用監管系統,建成信息歸集、產品研發、信用應用、成效反饋的信用監管閉環。大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依托省行政執法(“互聯網+監管”)平台功能,實現部門聯合監管常態化。省行政執法(“互聯網+監管”)平台形成企業信用風險預警、行業信用評價和公共信用評價為基礎信用分級分類產品,制定現場核查、“雙隨機”關聯信用抽取規則,推進精准監管。推動形成“通用+專業”系列信用產品,嵌入“雙隨機、一公開”系統,依據信用等級進行分級分類監管,同時也實現單一監管向高效協同監管轉變。如溫州市龍灣區娛樂場所專項檢查針對“互聯網+監管”(省執法監管平台)中行業信用等級較差的重點監管對象,實施跨部門聯合檢查,由原來的“七個部門不同時間查七次”縮減為“七個部門同一時間查一次”。
三是“服”字為本,便民惠企更加高效。通過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與省金融綜合服務平台對接,將信用數據共享融入169家銀行風控產品模型中,累計調用接口180萬次,授信69209筆,授信額度2509億元(其中信用貸款466.2億元),惠及企業8.5萬家。10個設區市(麗水未單獨建平台)13個“信易貸”平台共計授信2591億元,惠及企業3.5萬家。全省稅務系統通過信用評級,提供對優秀、良好、中等企業兩年納稅信息,與36家省級銀行簽訂“銀稅互動”合作協議,累計發放信用貸款833億元,余額277億元。如浙江省消防救援總隊台州支隊創新“政銀協作”體系,與台州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開展合作交流,探索試點對消防安全評價等級高的企業給予利率優惠、快速通道等激勵措施,釋放安全紅利,目前已對9家信用A、B級企業發放貸款1880萬元,共計優惠21.7萬元﹔省文化和旅游廳對評價等級為A級的45家旅行社質量保証金進行減半,累計減少金額達500萬左右。
二、浙江省信用支撐“放管服”改革經驗啟示
首先,注重一體化平台建設。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是推進實施信用建設“531X”工程的重要平台載體(目前已實現54個省級部門信用數據共享,歸集18.39億條公共信用信息數據,數據資源總量累計37億條),對全省301.64萬家企業、4222.95萬18周歲及以上自然人、7.38萬家社會組織、3.76萬家事業單位、4853個政府機構進行公共信用評價,建立信用檔案和紅黑名單,已成為浙江省數字化改革中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的通用性和基礎性模塊,為放管服改革提供強有力支撐。
其次,注重數字化場景應用。一方面從數據共享、支撐保障、業務協同和場景應用等方面,率先在數字化改革中形成完善鏈條,在審批服務、行政監管、行業監管、公共服務、公共資源交易、政務事務等領域取得突破。目前已形成社會治理、融資服務、公共服務、惠民便企、風險預警等80多個數字化場景,有力支撐了“放管服”改革﹔另一方面,推動部門、市縣基於不同應用場景和具體需求,結合本領域、本地區信用管理信息,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創新信用產品,為特定行業、區域信用應用提供個性化、專業化供給。
最后,注重制度化流程再造。出台《關於加快推進信用“531X”工程 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實施意見》《行業信用監管責任體系構建工作任務清單》《市縣信用應用重點場景工作推進計劃》等規范性文件。根據主體信用評價結果,實施不同比例抽查,重塑“雙隨機、一公開”行政監管流程,建立精准監管機制,提升監管效能。與企業和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証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施信用承諾,減少辦事程序和材料,重塑審批辦事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在財政資金下達、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通過事前查信用,簡化辦理程序,為守信主體提供便利。
三、強化信用支撐“放管服”改革的路徑突破
首先,健全信用承諾機制,推動政務服務便利化。完善實施涉企經營和涉証明事項告知承諾制事項的業務系統信用查詢接口,實施告知承諾制事前查詢。推動事前信用承諾融入投資項目承諾制,建立以信用為基礎、承諾為核心、全程監管服務為保障的新型企業投資項目管理模式。編制信用承諾、履約踐諾信用信息數據標准,建立統一的告知承諾核查機制。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開發信用承諾模塊,對涉及第三方和公共利益的承諾書進行公示,強化執法監管平台的對接,歸集承諾失信信息。拓展信用承諾制在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切實提升政府辦事和公共服務效率。
其次,完善信用監管機制,推動行政執法高效化。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與“互聯網+監管”平台的銜接,聯通行業信用平台,提升系統集成水平,打造“信用大腦”。對數據開展多維分析挖掘,提升信用感知、分析和預判能力,開發適應信用監管的多樣化產品。強化“互聯網+監管”平台信用監管的統計、分析功能,促進信用監管不斷迭代提升。深化公共信用產品在行業信用監管、社會化協同監管中的融合應用。全面建立重點行業信用監管機制,建立行業信用評價結果與監管資源挂鉤機制,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在執法監管(互聯網+監管)平台形成公共信用評價、企業信用預警、行業信用評價等分級分類信用產品,基本形成以信用為基礎新型監管機制,提升行政監管的精准化水平。
最后,規范信用獎懲機制,推動市場主體規范化。依法規范紅名單和嚴重失信名單認定標准和程序,強化全國統一的守信聯合激勵與失信聯合懲戒措施清單管理,依法依規清理聯合懲戒措施,構建聯合懲戒規范化長效機制。加強重點領域嚴重失信信息公示和聯合懲戒,發揮在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市場經濟秩序、社會管理秩序等方面的保障作用。按照失信行為發生領域、情節輕重、影響程度等,嚴格依法分別實施不同類型、不同力度懲戒措施,防止信用懲戒過當,維護市場主體權益。■
(阮奔奔,浙江省信用中心中級經濟師﹔陳海盛,浙江省信用中心中級經濟師,浙江農林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為浙江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浙江省打造國際一流信用環境研究”<2019C35078>與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推動我省第三方信用服務業發展的建議”<19NDYD43YB>階段性成果/責編 劉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