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202105
社區筑“巢”,讓新型政黨制度在基層迸發更強生命力     朱燦 趙豐才    2022年02月16日11:07

 

建設黨員之家,可以豐富基層組織活動,讓黨員有去處,找歸屬。但建成只是第一步,用好才是重頭戲。如何發揮“家”的作用、體現“家”的價值,就要在建設理念上做好設計,在共建共享上寫好文章。近年來民革六安市委會積極推進基層組織的黨員之家落戶在社區,以黨員之家為紐帶,讓民革基層組織與中共基層組織結對共建,在社區基層充分展現新型政黨制度的特色優勢,書寫新時代民革組織與中共組織親密合作新篇章。

 一、結好“親家”促共贏

 放高眼光找朋友。把黨員之家建在社區只是最基本的條件,城區內社區眾多,把黨員之家建在哪個社區是面臨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民革六安市委會上下達成一致意見,既然要建黨員之家,那就要建好,硬件上要有場地、有設施,軟件上社區的綜合實力、班子隊伍作風、合作意願等等都在考慮范疇之內。於是基層組織各盡其能,通過向轄區的中共統戰部門征詢意見、黨員推薦、社區現場考察等方式,在好中選好、優中選優基礎上敲定最終選擇。如市直二支部的黨員之家建在曾是全國文明單位的金馬社區﹔市直三支部黨員之家建在曾是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范單位的人民新村社區。市委會一再強調,“隻有放高眼光,仔細挑選,把我們的黨員之家陣地選好,才能為共建工作打好基礎,促進今后各項工作的開展”。

  主動對接結“親家”。黨員之家建好了,接下來就是謀劃共建工作。為了充分發揮陣地作用,市委會要求,凡是已經在社區建好黨員之家的支部,均要與社區中共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明確雙方在信息共享、組織建設、社會服務、互訪交流等領域的合作內容。重點發揮六安民革黨員中法律界、醫學界、教育界的人才優勢,組建民革黨員志願服務隊,定期到社區開展志願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幫助。有的社區還有自己的特色服務場所,如金安區支部結對的南屏苑社區,有自己的地質科普館長期對外開放,民革黨員也主動學習地質科普館的相關講解內容,參與到平常的講解活動中,也為鍛煉提升能力提供平台。

  深度合作促共贏。結對共建不能擺花架子,必須實實在在地參與到社區工作中去,通過密切合作,為民革黨員發揮自身優勢、服務社會提供舞台,而社區則充實了新鮮血液,壯大了人員力量。市委會各支部黨員之家與社區共同建設了同心大講堂、同心法律咨詢服務室、同心書畫藝術室、同心圖書閱覽室等多個功能室,定期組織黨員志願者到社區開展活動、舉辦講座。在疫情防控期間,組織民革黨員積極參與到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應社區需要,組建志願者服務隊、捐贈防疫物資、提供防疫值班人員餐飲等,成為助力社區防疫的重要力量。民革黨員在參與防疫工作中發現問題,及時撰寫的《警惕疫情防控的空白區》等意見、建議,被市政府有關部門採用,應用到防控工作之中。

 二、緊盯目標建平台

  建好黨員之家,讓共建工作走深走實,就需要在建設理念上、共建原則上做好設計,引導民革黨員、民革組織充分認識到共建的意義,增強黨員參與共建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讓黨員之家成為思政教育的平台。“以黨為師,永跟黨走”是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向全體民革黨員發出的號召。在支部與社區共建中,通過相互之間的工作交流,引導民黨基層組織學習中共基層組織在思想政治、組織宣傳、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工作成果,不斷提高民革黨員的思政水平。“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中有大智慧。民革黨員在服務群眾的同時,接受群眾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群眾工作水平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與群眾的情感交融。

 讓黨員之家成為凝聚共識的平台。《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中指出,“統一戰線是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中共基層組織與民革基層組織交友共建,為民革黨員參與社區工作敞開大門,本身就是社區統戰工作的重要體現。通過共建使民革黨員與社區共同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實現常態化,把黨的指導思想、最新理論成果、憲法法律和現行政策等宣傳、普及到居民中去,把黨的聲音傳播到千家萬戶,把中共黨委政府的意圖傳達給群眾,及時糾正社會上的有關錯誤言論﹔反過來又把群眾的意願及時上呈當地中共黨委政府,化解社會矛盾,把群眾緊緊團結在中共黨組織的周圍,在社區劃出最大同心圓,也是民主黨派自覺推進統戰工作、參與統戰工作、廣泛凝聚共識的生動體現。

  讓黨員之家成為參政議政的平台。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是民主黨派的三大職能,其中參政議政又是民革黨員履職的首要任務。但沒有基層工作的支撐,參政議政將會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通過參與社區的工作,民革黨員調研有了去處,數據有了依據,直奔一線有了渠道,更有利於發現群眾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參政議政更能往實處走,往深裡拓展,使民革參政議政落地、生根,具有生命力。與社區共建,可以把參政議政立足在實際中、進入到群眾中、落實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

  讓黨員之家成為社會服務的平台。《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提出,“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親密友黨。中國共產黨重視發揮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民革黨員中有很多法律界、醫學界、教育界人才,想要面向群眾普法,普及醫學常識和健康知識,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輔導,也要為找尋面向群眾的平台機會而費一番力,而社區想要開展此類活動,卻常常苦於缺少人脈資源,請不來專家學者。實現共建后,就容易根據各自需求進行親密合作,上演了“社區搭台、民革唱戲”“中共領航、民革助力”的和諧、合作畫面,利用民革黨員的專業知識在養老、健康、法律普及等方面為群眾服務,充分發揮民革人才優勢,把服務群眾作為展現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特色立足點和落腳點,通過送溫暖、送健康、送法律、送春聯、送服務、送文藝、送溫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服務項目,更好地融入群眾,扎根群眾。

 讓黨員之家成為形象展示的平台。民革組織全稱是什麼?民革黨員是干什麼的?不說一般群眾,可能很多黨政基層干部都不甚了解。開展共建后,使社區從干部到群眾,通過接觸交流,逐漸了解民革、宣傳民革,也開始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民革黨員主動服務群眾,參與社區的各類志願服務,增進民革與群眾的感情,得到群眾的肯定,展現了民革黨員的風採,也有效地推進了民革黨員與群眾共同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在新時代奏響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新篇章。

  三、真情播種喜豐收

  中共基層組織與民革基層組織的友誼在日常合作中日益積累,在面對疫情防控考驗時升華,在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過程中緊緊凝聚。2021年疫情時,很多支部雖然都是剛剛與社區達成共建,但卻真正做到了把社區當做“家”,主動向社區提供服務,自覺到社區報到,從輪班值守到居民體溫檢測、組織核酸檢測,哪裡需要,民革黨員就出現在哪裡,服從社區中共黨組織的統一安排。中共人民新村社區總支部書記鄔宗麗曾感慨地說:民革市直三支部黨員之家剛在社區這裡挂牌的時候,我心想,社區也只是多了一塊牌子。但沒想到,疫情發生后,民革三支部卻主動聯系我,問社區缺少什麼,並在第一時間送來了防疫物資,還組織民革黨員參與到社區防疫工作中,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與支持。據統計,疫情期間,各支部分別向結對共建社區開展捐款捐物逾40萬元,先后有973人次的民革黨員參與到抗疫志願者隊伍中,有力支援了結對共建社區的疫情防控急需。共建社區向民革基層組織送來了“戰疫情傾情奉獻 獻愛心大愛無疆”的錦旗、榮譽証書。

  更多的時候,民革黨員們還是化身為志願者,有時候忙碌在同心大講堂內,有時候忙碌在法律咨詢室,有時候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擺個宣傳台,在社區人流最多的地方,不厭其煩的跟群眾宣傳最新的政策。熱心的群眾也會和黨員們攀談,問著“民革是什麼組織”、“民革黨員平常干什麼”。在交流中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熟悉民革,越來越多的群眾認可民革黨員,還有群眾主動向不了解、不熟悉的人們介紹民革黨員。六安民革在社區建設黨員之家並開展結對共建工作也得到了中共六安市委統戰部的認可,稱之為民主黨派組織活動的“樣板間”,並積極從中提取經驗,准備在各民主黨派中積極推廣。

 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曾說過,“我曾有一個夢想,希望所有民革黨員,走遍全國都能看到自己的家”。黨員之家的一片天地雖不大,但卻改變了以往民革基層組織“游擊式”活動的現象,極大地保証了民革黨員在政治生活中的尊嚴。民革基層組織通過在社區筑“巢”,與社區共建共享,放大了“家”的范圍,鞏固了“家”的陣地,豐富了“家”的內涵,擴充了黨員思政教育課堂,開拓了黨員履職盡責空間,搭建了黨員服務社會的舞台。有了這樣的“家”,廣大黨員們將更加自信地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勇於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捍衛者,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朱燦,民革六安市委會辦公室干部﹔趙豐才,民革六安市委會駐會副主委/責編 張 棟)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