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初,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標志,拉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幕,推動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譜寫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朽篇章。關於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發展的偉大意義的探討,前人已發表了不少成果。本文從新審視,即試圖闡釋國共合作的偉大功用在於它的“昭示性”——“三大政策”催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萌發﹔統一戰線綻放民主革命奧區的“廣州(東)制造”﹔黃埔軍校孕育了中國共產黨建軍的搖籃——從而揭示在廣州發現世界的新視角,同時呈現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開篇的新樣態。
一、“三大政策”催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萌發
國民黨一大標志性的偉大成果,是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這一政策,作為時代的產物,乃是孫中山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國民黨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適乎國、共、俄三方共同迫切的意願和取向,切合時代革命和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從而催生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契機。
“三大政策”催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萌發,表現在三個層面:
一是聯俄。聯俄是孫中山三大政策思想的源頭,是他首創三大政策的誘因。從學習西方的角度說,乃是他第二次迎接西方前沿學說的沖擊,無疑這又是一次全新的抉擇,展現了孫中山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和先鋒品格。
1916年夏,袁世凱帝制復辟鬧劇收場,孫中山苦心孤詣締造的中華民國仍在軍閥割據之中飄搖,為捍衛民主共和成果,繼續振興中華之願,孫中山陷入了新的艱難探求之中,值此期間,蘇俄傳來十月革命勝利的喜訊。經過幾年的互動、比鑒與思考,孫中山認定,“今日革命非學俄國不可”,“我黨今后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譹?訛
孫中山贊嘆十月革命的成就原由有自:“俄國革命在中國之后,而成功卻在中國之前。其奇功偉績,真是世界革命史上前所未有。”?譺?訛孫中山為之做過深刻的省思:“同是革命,何以俄國能成功,而中國不能成功?蓋俄國革命之能成功,全由於黨員之奮斗。一方面黨員奮斗,一方面又有兵力之幫助,故能成功。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學俄國的方法,組織及訓練,方有成功的希望。”?譻?訛孫中山由是找到困惑多年的症結。他進而指出,“列寧先生之思想、魄力、奮斗精神、一生的功夫,全結晶在黨中”?譼?訛,這便是中國革命的楷模。
經過與蘇俄代表的交往與溝通,孫中山對推崇蘇俄道路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他認為:“美國、法國、俄國都是世界上很強盛的國家,推原他們強盛的來歷,都是由於革命成功的。就這三個革命成功的國家比較,成功最大的也是俄國。俄國革命的結果,不但是把政治的階級打到平等,並且把社會上所有資本的階級都一齊打到平等。”?譽?訛何為關鍵者?“推究俄國革命的發起人,是由於三種人,叫做農工兵。故俄國現時的政府,又叫做農工兵政府,是由於農工兵三界人民派代表所組織而成的。”?譾?訛應該指出,孫中山革命伊始,曾對美國和法國的民主模式充滿憧憬,然而,經過民初年間的嘗試,西方的民主范型並沒有適應中國的水土,而新生蘇維埃政權的取向給予孫中山無限的希望與信心(盡管他對蘇俄還欠缺理性與科學的研究)。因為“俄國革命,不但是皇帝的壓迫要反對,就是列強的壓迫也要反對,和全世界資本制度的壓迫都一齊反對”,?譿?訛這正是孫中山夢寐以求的救國坦途。
孫中山還從俄國對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支持,領略到激勵與信心,吸取了新的思想養分與鼓舞的力量。
聯俄思想的確立,從時代特點和革命氛圍上看,世界已經步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恰好給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新民主主義的方向。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主動聯俄,預示著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事業將要步入世界革命的范圍,客觀上正在孕育著新民主主義的胚胎,催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寵兒。
二是聯共。這是孫中山首創三大政策的動力,可以看作推動三大政策的外因。
從中國共產黨方面而言,它的誕生,無疑得益於辛亥革命的推動及民初思潮的孕育。在共產黨人看來,孫中山是民主革命先導,又是民主革命盟友,現時的國民黨不失為真正的革命政黨。雖然,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與國民黨的主義目的有區別,但是,由於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統治,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是無產階級進行階級解放的首要任務與先決前提。中國共產黨必須積極參與和領導完成這一任務。如果把民主主義革命分為“舊”“新”前后兩個階段的話,就是首先要完成舊民主主義革命任務,而這一階段的任務正好與國民黨的任務相一致。因此,正待成長壯大的共產黨有必要團結一切可以調動的革命民主派,盡早完成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為了推動民主主義革命力量的集結,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大確立了民主革命“進行時”的綱領:“(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立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努力促成國內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明確要與現時“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較是真的民主派”的、但有明顯弱點“實有改變的必要”的國民黨加強合作。翌月,中共中央在西湖召開特別會議,決定接受孫中山的要求,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以便在國民黨內部協調改組。孫中山親自為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參加國民黨主盟,表示:“你盡管一面做第三國際黨員,一面加入本黨幫助我。”?讀?訛孫中山也確實以真誠的態度給予共產黨員熱情的信任,委以負責改組國民黨事宜的重任,如參與起草一大宣言、黨綱和黨章草案,協助各地方干部的訓練等要職。共產黨人也盡心盡力工作,為“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讁?訛
中國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使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表率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無形中也煥發了國民黨員為本黨擔當和犧牲的革命朝氣,進而推動國民黨扶助農工政策的實施。由於共產黨人積極參與對農工運動的領導,以反帝反封為目標的民主革命力量得到迅速的集結與壯大,從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逐漸夯實了革命的基礎。
三是扶助農工。這是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內核,是孫中山和國民黨人促成三大政策的內因。?輥?輮?訛
從孫中山及其國民黨方面說,從新解釋三民主義的理論,並把它當作黨的新綱領,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過渡鋪墊了正確的路軌。
孫中山無愧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創者和偉大旗手。他為了振興中華,“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然而,這畢竟是一條異常艱難的道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治,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業。嚴酷的現實是,十三年過去,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態依舊沒有向著民主主義道路健康發展——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中國的局面無從根本改變:“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更為揪心的是,孫中山和他的戰友“三十年來精誠無間之心,幾為之冰消瓦解,百折不回之志,幾為之槁木死灰”?輥?輯?訛。路在何方?
1917年蘇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猶如一聲春雷,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革命指明了航向。接踵而來,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和共產黨誕生,展示中國工人階級開始步上政治舞台的革命風貌。中外政局的急劇變動,撥亮了孫中山的眼光,他於1919年10月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有意識加強黨的思想與組織建設。?輥?輰?訛因為,以往革命沒有獲得徹底的成功,乃是缺乏一個具有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作為行動的指引,以及沒有一個紀律嚴明的革命政黨的堅強領導。
改組國民黨工作走上正軌,以1921年12月下旬孫中山在桂林會晤馬林為標記,馬林向孫中山提出改組國民黨、建立黨的革命武裝等建議。隨后,廖仲愷被委以擔任改組的主要角色。
適值孫中山等著手推進改組國民黨工作期間,曾被委以重任的陳炯明於1922年6月在廣州發動兵變,圍攻總統府,釀成“禍患生於肘腋,干戈起於肺腑……國事為所敗壞,黨義為所摧殘,文以諸同志為所犧牲”?輥?輱?訛。沉痛的教訓,使孫中山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輥?輲?訛。同時,他已真切地體會到新興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國民黨可以信任的同道和朋友——“這些人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在斗爭中他能依靠他們的明確的思想和無畏的勇氣”。?輥?輳?訛從而他更加下定決心聯合共產黨人並肩奮斗。廖仲愷先后與蘇俄特使談及合作問題。他特別注重加強發展黨的組織從下層做起:“倘非從下層多做功夫,而徒拘泥於上層之干部,必不足以負此偉大責任。”?輥?輴?訛
至國民黨一大召開前夕,國民黨的改組事務“辦理甚為完滿”,廖仲愷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國民黨近日之活動。甚有朝氣。國內各小黨如共產黨較為著者,亦一致加入吾黨,以圖合作,則前途之順通,可預卜也。”他信心滿滿:“蓋如本黨改組后,積極進行,北方各省之革命風潮,益蓬勃而起,不可遏止。”?輥?輵?訛
國民黨接受共產黨員以個人的身份加入黨內,表明共產黨員可以在國民黨內發表政見,將共產黨的某些積極的革命主張提交在國民黨內討論,甚至形成國民黨的決議,有利於新民主主義的決議在國民黨內貫徹,有效地推動了新民主主義思想的發蒙與施行。聯俄,在一定意義上說,是與國際上的無產階級攜手建立統一戰線,開拓了國外的聯合陣營,對中國民主革命步入世界革命新階段,奠立了國際革命的統戰基礎。
二、統一戰線綻放民主革命奧區的“廣州(東)制造”
由國共合作掀起和推動的民主革命統一戰線,首先在廣東革命策源地得到實踐和檢驗。這一偉大實踐,得益於廣東天時地利人和氛圍的滋養與扶助,換句話說,統一戰線成果的綻放,也反哺了民主革命奧區的“廣州(東)制造”。
“廣州(東)制造”,可高度勾勒為三個層面:
一是推動了廣東本土即“革命大本營”民主革命力量的升漲與革命運動的高漲,為東征平叛和北伐戰爭夯實了大后方的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統一戰線的顯著成果主要表現在“扶助農工”的舉措上迅速扎根開花。孫中山在強調“喚起民眾”的基礎上,尤為強調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參與和擔當。他強調:“農民是我們中國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數,如果農民不來參加革命,就是我們革命沒有基礎。國民黨這次改組,要加入農民運動,就是要用農民來做基礎,要農民來做本黨革命的基礎。”?輥?輶?訛同理,在論述工人階級在反對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斗爭的地位與作用時,指出:“工人既有了團體,要廢除中外不平等的條約,便可以做全國的指導,作國民的先鋒,在最前的陣線上去奮斗。”?輥?輷?訛正是基於對時局走向和革命力量的認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認定,“國民革命之運動,必恃全國農夫、工人之參加,然后可以決勝”,闡明國民黨的歷史使命必須是“謀農夫、工人之解放”,“質言之,即為農夫、工人而奮斗,亦即農夫、工人為自身而奮斗也”。?輦?輮?訛為了強化統一戰線的凝聚力與戰斗力,孫中山強調對農團軍、工團軍灌輸“三民主義”的教育,在農民工人中發展和壯大國民黨黨員的隊伍,以進一步發揮國民黨的先導作用。
有一則史料具體而真實地詮釋了此間國民黨迅猛發展的歸因效應。時任廣州市市長伍朝樞於1925年7月《訓令五局各職員須一律加入國民黨由》令飭:
為令遵事,查本廳暨所屬各局,所有在職人員,均須加入國民黨,歷經辦理有案,現值市政刷新,各局改組之際,亟應照案賡續辦理,其辦法如下:
(一)該局所屬職員,如有先經入黨者,須由局調驗黨証,填明入黨年月日及號數,列表報廳﹔
(二)其未經入黨者,限於文到后五日內,一律入黨,仍照前列表呈報,以上辦法,除分令外,合令仰該局,即便遵照辦理,刻日具報毋違,切切此令。?輦?輯?訛
廣州市政府訓令政府職員國民黨員化,有力地推動了廣州市及廣東省內國民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同時,借助統一戰線的推動,中共廣東區委也有意識不失時機抓緊黨的建設,辦黨校、出黨刊,努力發展中共組織——中共的目標和紀律非常嚴明:“我們加入國民黨,但仍舊保存我們的組織,並須努力從各工人團體中,從國民黨左派中,吸收真有階級覺悟的革命分子,漸漸擴大我們的組織,謹嚴我們的紀律,以立強大的群眾共產黨之基礎。”
當陳獨秀於1920年12月在廣州成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的時候,?輦?輰?訛英雄的五羊城從此揭開了共產黨歷史的新篇章。相對而言,因為“在廣州有充分的行動自由”,比較寬鬆的社會氛圍有利於培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成果。果不其然,借力於國共合作的東風,中共的黨組織此間在廣州得到了健康的發展。
廣州是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中國實際、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較早的地區。換言之,則是馬列主義中國化最早的試驗區。陳獨秀此間三下羊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於廣東黨組織的創建。共產黨人積極參與黃埔軍校的創建,在學生中宣傳馬列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廣東的工農運動,並將國民革命運動推向全國。1923至1926年間,毛澤東三臨廣州,出席中共三大、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代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和主編《政治周報》,得到了躬身實踐的政治鍛煉。在廣州,毛澤東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深入探討中國的基本國情,對中國革命的特點及其道路進行了睿智的探索,對統一戰線思想、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農民問題理論等方面進行了初步闡述,於1925年12月在廣州《革命》半月刊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該文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嘗試,奠定了毛澤東階級分析的理論基礎。不言而喻,廣州(東)是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重要實驗場與孕育地。
其時,共產黨領導人陳延年獲悉魯迅先生南下廣州,並有創辦書店的打算,即躬親安排中山大學學生、共產黨員畢磊主動與魯迅先生接洽,既幫助魯迅盡快熟諳廣州地理、時局,也能使其與中共保持通暢融洽的關系。魯迅將“北新書屋”開辦在芳草街,此地乃是與中共首腦集結地——距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僅一巷之隔,二者之間是否有關系,以及其間關系深度如何,則有待日后相關史料的披露。
中共廣東區委發展的一個特點是黨員人數多。有統計,1925年9月至1926年9月一年間,廣東的共產黨員數量從400人發展到1000人﹔至1927年中共五大,全國共約6萬名黨員中,廣東黨員將近1萬人,比例很高。另一個特點是管轄范圍廣,除廣東、廣西外,還統領福建、雲南和南洋。再一個就是主持廣東區委工作的干部力量比較強,從周恩來、陳延年到張太雷等,都是黨內很重要的領導干部。他們在廣東的歷練,從思想、組織和軍事等方面,為后來中共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奠立了堅實的基礎。
統一戰線成立后,廣州的工農力量發展蓬勃。
廣州工人組織先是在行會的基礎上建立工會組織。孫中山曾多次在工人中發表演說,並制訂《工會條例》,指導和領導工會運動。孫中山還積極支持成立“廣州工團軍”。為了應對“商團”不斷擴充軍事力量的威脅,受孫中山之命,1924年8月27日,中共在廣州組建了“工團軍”。這是廣州地委領導的第一支革命軍事武裝,由廣州工代會執行委員會直接指揮,共產黨人施卜、劉公素、胡超等人擔任了工團軍的正副團長。工團軍的任務主要是保護工人利益、輔助革命政府。在同年10月商團事件中,工團軍奉命參加相關平叛商團軍戰斗。工團軍平叛任務結束,即於當月底被宣告撤銷。
廣州工會發展迅猛。據劉爾崧1926年12月在國民黨廣東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記載,廣東“總共工會737個,會員466532人”?輦?輱?訛。工人運動的發展,表現在經已行動起來的覺悟與力量。
省港大罷工(1925.6.19—1926.10.10)是震驚中外的反帝愛國運動,充分展示了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工人運動的偉大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中國工人運動的一個高峰。罷工伊始,特別是沙基慘案發生后,成立不久的黃埔軍校多次發表宣言,明確表態支持和擁護省港大罷工﹔1925年6月24日,舉行援助省港罷工工友大會,會上決定凡是軍校人員月薪在30元以上者,需要捐獻十分之一作為援助工友的費用。6月23日沙基慘案之后,工人階級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1925年7月3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罷工委員會決定成立工人糾察隊,在省港工人糾察隊組建過程中,黃埔軍校給予了大力支持,黃埔軍校人員徐成章擔任罷工糾察隊的總教練,還從黃埔軍校第二期中抽調出15名教練員,全力支持工人武裝隊伍的訓練。
省港大罷工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一次成功的反帝斗爭運動。此次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對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准備北伐戰爭,起了巨大作用。大罷工歷時1年零4個月,是世界工運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大罷工。罷工委員會採取罷工、排貨、封鎖3項措施同英帝國主義作斗爭,工人糾察隊在各海口駐防,東起汕頭,西至北海,對千裡海岸線實行封鎖,使香港經濟活動陷於全面癱瘓,航運停頓,進出口貿易銳減,商業蕭條,有效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香港的經濟統治。罷工委員會還規定“特許証”制度,此舉打破了各帝國主義一致對付廣州的局面,並爭取了廣東商人的中立,穩定廣州金融。為廣東革命策源地奠立了堅實的基礎。
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發展農民參加民主革命,乃是中國革命成功之基礎。農民運動的發動與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創辦。自1924年7月3日彭湃主持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以后,共產黨人在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的革命骨干學成畢業,大多深入農村,“畢業后返回各地”?輦?輲?訛,以搞農民運動為工作重心。“十一月,炳輝以優異的成績在農講所結業,即被任命為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往郊區負責領導各縣的農民運動”。?輦?輳?訛1925年5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后,農民運動漸次升溫。盧克文后人也記曰,“一九二五年夏,盧氏從農講所結業后,受命於省委,同彭湃、林蘇一道到了海、陸豐工作,在此期間,經彭、林二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輦?輴?訛,並沒有意識到佔據廣州的重要性。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學員黃學增,是中共南路地方組織主要創建者,也是南路農民運動的拓荒者、著名領導人,在他的發動和領導下,吳川縣1926年夏農會會員發展至3萬人﹔是年底,廣東南路(海康、遂溪、吳川、廉江、化縣、電白、信宜、茂名等)15個縣農民運動發展迅猛,農協會員發展至12萬人。?輦?輵?訛據記載,1926年12月廣東“全省農協會員已在一百萬以上”?輦?輶?訛。
毋庸諱言,斯時的廣州(東)確實成了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有識之士向往的聖地。蔡和森曾於1926年上半年應莫斯科中山大學旅俄支部邀請作報告時,對廣東的局勢做過由衷的贊許:“廣東政府在中國的影響,就如蘇聯對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影響一樣……廣東政府發展對中國革命前途有很大關系。”——無疑,這是對“廣州(東)制造”效應的最形象的比喻。
二是廣州(東)的革命成果和經驗輻射全國,同時輸入內地,推動了全國民主革命運動的勃興。
孫中山建立統一戰線的目的,是要推進國家的統一,完成民主革命大業。他指出:“想推翻北方的軍閥官僚,統一中國,想把中國變成很強盛的文明國家,不隻南方革命黨有這種思想,就是北方軍隊、學生和一般有覺悟的人民,都有這種思想,這就是全國人民現在的心理,這就是全國人民現在要做的大事。”?輦?輷?訛他告誡國民:“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輧?輮?訛
遵循這一宗旨,在廣州開辦的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以第六屆為例,學員來自全國二十個省區,計三百多人。學員畢業后,派往全國各地指導農民運動,有力推動了全國農民運動的興漲。
在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的發動和支持下,湖南農民運動發展迅猛。至1926年底1927年初,農協會員發展到兩百萬,能直接領導的群眾達一千萬。湖南農民運動的發展與高漲,使廣大農村發生了深刻的革命變化,給國民革命的北伐大業以有力的支持,推動了北伐軍勢如破竹的勝利進展。
親身參與領導和指導農民運動的毛澤東深有感觸地說,“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兩黨結成了統一戰線的結果”。?輧?輰?訛從中國共產黨組織發展的角度看,亦是成果喜人,及至1927年中共五大召開,黨員已達5萬余人﹔在鐵錘鐮刀的旗幟下,“已經組織起來”280萬工人和900萬農民——“本黨已成為群眾的黨了”。這局面是何等的驚人!
三是為亞洲國家昭示了民主革命的新路徑。
孫中山在廣東開創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中心的統一戰線,在客觀上接受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前途,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必然,也給亞洲各國殖民地、附屬國人民昭示了一條謀求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義的方向和路徑,吸引了亞洲民主革命的領導(越南、韓國等)前來學習與培訓,引發了亞洲地區被壓迫人民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孫中山十分同情和支持東方被壓迫民族和殖民地人民的民族革命 ,因而吸引了一批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志士不遠千裡,來到廣東追求民族獨立運動 ,廣東地區也成為了東方被壓迫民族進行獨立運動的培訓基地。
1924年12月中旬,胡志明從莫斯科來到廣州,取名李瑞,公開職務是前蘇聯顧問鮑羅廷的翻譯。?輧?輱?訛1925年6月,胡志明在改組越南革命組織“心心社”的基礎上,成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胡鬆茂、黎鴻峰等人是早期會員。?輧?輲?訛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是越南共產黨的前身,是越南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而成立的革命組織。?輧?輳?訛為了培養民主革命骨干,從1925年下半年到1927年,胡志明組織在穗越南青年開展政治訓練,訓練班舉辦了三期,第一期學員5人,第二期15人,第三期30人,越南革命領導人范文同、黃文歡等干部就是從這個訓練班走出來的。?輧?輴?訛為了辦好訓練班,胡志明除了自己親自撰寫講稿和授課外,?輧?輵?訛還邀請周恩來、張太雷、李富春、彭湃等人前往講課,?輧?輶?訛同時,又挑選一批優秀青年進黃埔學校學習軍事和政治,“在我們的學生當中有約30個越南人。他們都是很嚴肅的人,積極勞動,努力學習。他們知道,想建立工農的政權,就要拿著武器戰斗,而且隻有軍事知識才能幫他們保衛政權”?輧?輷?訛。
韓國獨立運動的主要團體,如廣州中韓協會、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勇進》學會以及韓國獨立黨、朝鮮民族革命黨和韓國國民黨等團體或政黨,也紛紛在廣州展開獨立運動培訓。
20世紀20年代伊始,韓國獨立運動志士千裡迢迢來到廣州,實踐著把韓國獨立運動與中國革命聯系在一起,積極投身於中國民主革命洪流。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主要是由黃埔軍校和國立中山大學的留學生於1926年在廣州創立,包括黃埔軍校韓國籍教官孫斗煥以及義烈團團長、黃埔軍校學員金元鳳、吳成崳、金山與中山大學的留學生金星淑等。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其成員以義烈團的主要人物為主,會員三百余名,為廣東地區1926—1927年最有力的韓人獨立運動團體。其主要活動:一是承擔韓國流亡青年入學黃埔軍校和中山大學的擔保工作,金東軾、金鎮東、金東秋、金正石、安偶生、徐義駿、金鳳洙等韓國獨立運動的骨干均是由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擔保入讀中山大學的﹔二是由金星淑負責創辦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團體機關刊物《革命運動》,對韓國革命與中國革命、民族問題以及革命指導權問題等進行宣傳,主張韓國革命家為了民族解放應該自覺參加中國大革命,以打倒中韓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日本帝國主義。三是,1927年4月,在中山大學舉行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臨時第二次代表大會,中山大學的留學生馬駿、鄭有麟、徐義駿、李英俊、蔡元凱、李活、金東州、金山和金元植當選為執行委員。同年5月,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以金星淑為中心改組為大獨立黨,並組織廣東促成會。11月,鄭有麟出席在上海召開的韓國獨立黨關內促成會聯合會,以后又改為中國本部韓人青年同盟。
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的學生還參加了國民黨領導的北伐戰爭和共產黨領導的廣州暴動。1926年夏,北伐軍從廣東出征北伐,加入留粵韓國革命青年會的黃埔軍校韓國留學生也編入學生軍隨軍北伐。國共合作破裂以后,1927年廣州暴動失敗,有150余名韓國留學生為中國革命壯烈犧牲。?輨?輮?訛
1924年初,創建朝鮮義烈團的金若山,想方設法與中國國民黨和孫中山取得聯系,國民黨一大期間,駐留廣州的金若山先后與孫中山?輨?輯?訛和廖仲愷?輨?輰?訛見面會談,希望國民黨能夠給予經費支持。?輨?輱?訛1925年,廣州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及兩次“東征”勝利結束,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金若山等人深受鼓舞,朝鮮義烈團中央執行委員會於是年秋移駐到廣州,並積極與國民黨聯絡。?輨?輲?訛為了學習中國革命經驗,金若山和朝鮮獨立運動主要領導人孫斗煥積極求見蔣介石?輨?輳?訛,希望選派朝鮮人前往黃埔軍校學習?輨?輴?訛。1926年初,蔣介石同意他們作為第4期學員入校,?輨?輵?訛3月,包括朝鮮義烈團團長金若山在內的24人便正式進入黃埔軍校,參加相關訓練和學習。?輨?輶?訛
一花引來百花開。國共合作首創的統一戰線,令“廣州(東)制造”不僅綻放於本土,還輻射於全國、影響於亞洲,揚播於海外,此亦可喻為“昭示性”之一斑!
三、黃埔軍校乃孕育中國共產黨建軍的搖籃
自1894年創辦興中會到1924年國民黨“一大”,垂30年,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始終直面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依靠誰來搞革命”。他曾經倚重的力量主要有兩種:(1)從依靠會黨、新軍到地方軍閥,從民初討伐袁世凱,到西南護法,再到陳炯明兵變,事實証明依靠軍閥搞革命的道路行不通。(2)依靠黨眾鬧革命。孫中山政黨觀迭次發生變化,從民初“革命黨”轉為“政黨政治”,到中華革命黨的組建,再到護法戰爭時期將國民黨改組為“政黨”,直到1924年將國民黨“革命黨”化,其歸因乃是想借用黨眾力量來實現既定的革命目標。革命一次次受挫給孫中山以深刻的教訓:依靠舊軍閥無法建設新民國﹔僅僅依靠政黨也難以實現既定革命目標。
1924年初,孫中山曾一度考慮新建民國政府,?輨?輷?訛具體措施是憑借“黨軍”打天下,以改組后的國民黨治理國家,?輩?輮?訛由南向北,逐步建立奠基於國民黨之上的“建國政府(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改名為‘國民政府’)”。
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乃是他革命四十年夢寐以求的偉大創舉與壯舉。黃埔建軍乃歸因於天時地利:(1)受蘇俄啟發,“孫逸仙訪問團”前往蘇俄考察,側重於黨務、政治和軍事。?輩?輯?訛(2)蘇聯顧問和中共的建議,此間,孫中山對蘇聯顧問極為倚重,鮑羅廷等人圍繞在孫中山周圍,孫中山很多決策大多基於鮑羅廷等人的建議。?輩?輰?訛(3)符合孫中山“黨軍打天下”和“黨眾治國家”的建國理念。?輩?輱?訛《建國大綱》是孫中山晚年黨國理念文本的具體表述,從根本上規定了國民政府建國和治國的基本理路,?輩?輲?訛“作為國民政府建國施政的最高依據,內容凡二十五條,然於建國精神,建設程序,中央及地方政制,基本國策,地方自治等大經大本,無不有明確具體而進步的規定”?輩?輳?訛。宋慶齡說:“先生《建國大綱》二十五條實為施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之基礎,而圖國家長治久安之至道也。”?輩?輴?訛大綱第六條明確規定,“政府一面用兵力掃除國內之障礙﹔一面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促進國家之統一”,實際上就是規定了黨軍和改組黨員的任務。
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的過程中,蘇聯顧問和中共發揮過重要作用,由是,黃埔軍校也成為共產黨活動的重要基地。黃埔軍校在廣州舉辦六期,據估算至少有800名中共黨員在其中工作、學習。?輩?輵?訛其實,1924年至1927年的黃埔軍校,是共產黨人藏龍臥虎之地,被稱為“紅色黃埔”,或“赤黃埔系”。1927年中共五大時,廣東黨員人數接近1萬,其中在黃埔軍校工作學習過的,有材料說有1500多人。有學人逐個查証,現已查出有姓名可考者600多人。這說明大革命時期在廣東的共產黨員到黃埔軍校工作學習過的比例很高,其中重要人物也很多。?輩?輶?訛這些在黃埔軍校工作或學習的師生,在軍事力量創辦及軍隊原則、制度形成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換言之,可以說黃埔軍校是孕育中共建軍的搖籃。具體表現有:
第一,黃埔軍校是中共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和第一支軍隊的嚆矢。
中共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是改組后的鐵甲車隊,第一支軍隊是第四軍第12師第34團(葉挺獨立團)。兩者存在著內在聯系,后者的組建原因有為了保存“前者”實力的意圖。無論是鐵甲車隊,還是獨立團,黃埔軍校的學生和教官均有實質性的領導和參與。
1924年初,廣州革命大本營實際控制的地區有限,主要是京九線、粵漢線的一條狹長線路和珠三角部分地區,為了保障京九線路暢通及保衛孫中山安全,始有鐵甲車隊的創設。?輩?輷?訛1924年11月創建的鐵甲車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經孫中山同意,中共廣東區委和周恩來受命主持對鐵甲車隊改組。?輪?輮?訛此間(冬間),周恩來在中共廣東區委設立了軍事運動委員會(即“兩廣區委軍委”,又稱“軍事部”),這是中共於黨內首次創建的軍事工作機構。而鐵甲車隊改組以提升鐵甲車隊戰斗力為名義,實際上是將鐵甲車隊改造成了中共領導的第一支武裝力量。具體做法是:(1)改組鐵甲車隊的領導機構,建立以共產黨員為主的領導組織系統。周恩來從黃埔軍校抽調徐成章任鐵甲車隊隊長,廖乾吾擔任黨代表,周士第任副隊長,曹汝謙任政治教官。?輪?輯?訛(2)壯大和充實鐵甲車隊隊伍,除抽調黃埔學生參與外,?輪?輰?訛還選調了百余名工人、農民和進步青年充實(迄今無足夠史料証明個中人員如何入選,此間,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展得如火如荼,隊員是否從農講所中選拔,有待進一步研究)。(3)有意識地在鐵甲車隊建立中共小組,小組隸屬於中共廣東區委和周恩來,這種在基層建立黨組織的做法,似是日后“黨支部建在連上”的雛形。鐵甲車隊聽命於廣東區委和周恩來,不是因為行政指揮系統,而是該車隊內部共產黨組織的存在,鐵甲車隊領導人及領導機構“共產黨員化”乃是伏筆。
第四軍第12師第34團的組建,背后應該蘊含著周恩來希望保存鐵甲車隊的想法,是利用黨軍建制保存革命力量的一種手段。鐵甲車隊組建初衷之一是為了保護孫中山的安全,孫氏去世,鐵甲車隊自然就失卻了存在的價值﹔加之,東征過程中,國民黨對共產黨在軍權上的排斥,引起了周恩來等人的警覺。關於這一點,周恩來曾提及兩個事件,或可作為辨証:(1)周恩來曾派左派充任軍校學生的隊長,蔣介石“就大為不滿,撤銷任命”?輪?輱?訛﹔(2)1925年6月,工農運動高漲,國民黨中央曾指令周恩來抽調軍力前去示威助陣,周“從軍隊中抽出兩個營,學校裡抽出一個營去參加,蔣介石后來知道了,非常不滿意,認為不應當游行示威”?輪?輲?訛。蔣之“不滿意”,實際上跟參不參加游行示威沒太大關系,周能調動軍力或許才是問題的核心。
為了有效保存鐵甲車隊力量及爭取部分軍權,周恩來推動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 12 師第 34 團(即葉挺獨立團)在肇慶正式成立。第34團成立后,鐵甲車隊被納入該團建構,成為團營建制的骨干,鐵甲車隊領導擔任了獨立團的營、連級長官,排、班、司務長及其他職務也大多是由鐵甲車隊成員擔任。為了提升獨立團戰斗力,周恩來先后數次從黃埔軍校抽調共產黨員充實到獨立團的各級領導機構中,比如獨立團參謀、部分營長、連長和監視隊長等均由黃埔軍校畢業生充任。林彪就是這一時期被調入獨立團擔任見習排長的。
第二,黃埔軍校造就了中共的重要將領,培育了“支部建在連上”雛形。
從“昭示性”的意義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十大元帥中有四位出自黃埔軍校:葉劍英、聶榮臻兩位屬於教官,林彪和徐向前兩位是軍校畢業生。此外,十名大將中有三位是黃埔軍校出身,分別是黃埔一期的陳賡、五期的許光達和六期的羅瑞卿。57位上將中有八位是黃埔生,分別是一期周士第和陳明仁,四期蕭克,五期張宗遜、楊至誠、宋時輪,六期郭天民、陳伯鈞。開國中將還有9人是從黃埔軍校走出。這些赫赫有名的開國將帥每個人都是一部厚重的軍事革命斗爭史,而他們的起點均是黃埔軍校。朱德曾經作過如是評說:“大革命時代,許多進行軍事運動的同志,當時中央軍委的負責人周恩來、聶榮臻、李富春等同志,以及黨所舉辦的秘密軍事訓練班的同志,對我軍的創建是有功勞的。沒有他們所進行的軍事運動,就不能有獨立團,就不能有南昌、秋收、廣州、湘南等起義。”
“支部建在連上”的雛形是逐步演成的,前后分兩個階段:鐵甲車隊時,建立中共小組﹔獨立團成立時,設立干事會。中共小組應該是“黨支部建在連上”的最初雛形,廖乾五最早擔任小組組長。在獨立團建立中共支部干事會,是由中共廣東區委和軍委共同作出的決定,其核心目的是保障中共對該支武裝力量的領導。干事會由吳季嚴任書記、團長葉挺、周士第和董仲明為干事,組成干事會的領導機構,干事會以團、營和直屬隊為單位,分別設置黨小組。從“昭示性”的角度說,可以喻為“支部建在連上”之雛形。
第三,黃埔軍校和東征時設置政治部,踐行了軍隊政治工作制度。
共產黨於黃埔軍校及東征時期,在要不要設立政治部的問題上並沒有決定權,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是直接決策者。即便如此,共產黨特別是廣東區委還是做了一些相關的預備工作,比如爭取由共產黨員出任政治部主任,以及在東征進程中積極開展軍隊政治工作。
周恩來到黃埔軍校政治部擔任教官、主任,有沒有提前預設?——周恩來從法國回來,到廣東負責中共廣東區委軍事工作,?輪?輳?訛之后,得張申府推薦?輪?輴?訛、經廖仲愷委任,進入黃埔軍校。當時廣東共產黨員比較多,勝任搞政治工作的人不在少數,而讓擔任中共廣東區委軍職的周恩來前去黃埔軍校,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廣東區委軍委工作主要是在黃埔軍校和軍隊中開展黨的工作,由擔任廣東區委軍職的周恩來前往黃埔軍校任職似乎是比較合適的。周恩來主管政治部,與當時國民黨軍政要人忽視政治部有很大關系。在黃埔軍校初創期,政治部只是黃埔軍校眾多部委之一,且並非核心部門。政治部主任,與校長、黨代表及蘇聯顧問相比,不是核心職銜。東征開始后,周恩來成為政治部直接領導人,主要原因大致有:(1)周恩來是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師道尊嚴是他在黃埔學生軍中能夠行使職權的責任之一﹔(2)周恩來與蔣介石同是江浙人士,符合蔣介石用人原則,是故,蔣介石對周恩來屢屢委以重任。
軍隊政治工作,第一次東征是起步階段,第二次東征才是正式確定時期。
第一次東征,黃埔軍校學生軍是隨軍活動,屬觀摩團性質,周恩來以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身份參加東征,?輪?輵?訛主管政治宣傳隊工作。?輪?輶?訛第一次東征,政治部在一定意義上屬“臨時性”機構,服務對象僅局限於黃埔學生軍(即兩個教導團),權力范圍有限,東征軍的左路軍、中路軍和右路軍許崇智部粵軍均不在服務范圍之內。即使是“臨時”性質,政治宣傳隊還是做了不少工作,主要體現於:(1)協調學生軍與地方之間的關系。“他經常派出宣傳隊走在部隊的最前面。宣傳隊到處貼標語,向老百姓宣傳,對爭取人民群眾的了解與支持,起了很好的作用”﹔另外,“本校更於校內設一政治委員會司理本校革命軍駐在地域內一切政治工作之籌重施行,並收納當地人民關於政治工作之建議,以期黨軍與人民得以聲氣互通,溶為一片,軍為民用,民為軍助而后吾革命軍之職責方得完成”?輪?輷?訛﹔(2)保障學生軍參戰迎戰時的思想覺悟。他們對士兵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在每個士兵胸前所配符號的背面印著“愛國家、愛人民、不貪財、不怕死”的字樣,由各連黨代表常對士兵講解這四句口號的意思”。?輫?輮?訛
第一次東征時政治部發揮的作用,直接影響了第二次東征黨軍政治部的建立。第二次東征黨軍內部建立政治部完整建制,在東征軍總指揮部設總政治部,“在政治工作方面,於是亦組成了總政治部。此總政治部,即設於總指揮部內,復由政治訓練部給予指揮前方政治工作之全權”?輫?輯?訛,周恩來擔任總政治部主任,“全權負責前方政治工作”?輫?輰?訛,各軍、師、團及以下各級均設同級政治部。毛澤東說:“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輫?輱?訛總政治部職權是由第一軍政治部行使,兩者是“兩個班子、一套人馬”的建制。?輫?輲?訛第二次東征,東征軍政治部制定和完善了軍隊政治工作的相關制度,具體包括:(1)加強對士兵(特別是戰時)的政治思想工作,讓“主義”在士兵腦中扎根,“一定要遵守黨的政策,打倒帝國主義”﹔(2)建立和完善軍、師、團、營及連級政治機構,加強機構組織建設和完善,充分發揮組織在戰時政治工作中的作用﹔(3)對士兵進行相關訓育和開展戰時政治工作。?輫?輳?訛這裡的戰時政治工作,包括協調軍隊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取得地方支持。同時,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和武裝群眾也是政治工作的“題中之意”?輫?輴?訛。
1925年兩次東征(3—5月、9—10月),是國民黨一大后國共兩黨合作進行的首次國內戰爭,打垮了陳炯明系粵軍,消除了自1923年以來長期威脅廣州革命大本營安全的東江敵對勢力,實現了廣東統一和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黃埔長洲,一座小島,一所軍校,牽連著一個時代。此前,搞軍事史研究的學人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應該從八一南昌起義算起,所以,軍事史的著作對“紅色黃埔”著墨不多。本文試圖以上述三個層面闡釋,對黃埔軍校作為中共建軍的搖籃作嘗試性的探索,並以此就教高明。
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的民主革命經歷了多次道路的抉擇,正是在一次次血的教訓中,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確路線方才得以被証明——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成為時代的必然取向。■
(王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