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202104
抗戰時期中共紀念話語中的“第一次國共合作”     郭輝    2022年02月16日10:59

 

歷史記憶基於史實,但往往依據現實而進行闡釋,為現實提供思想資源。全面抗戰爆發后,共產黨與國民黨再度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書寫出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該時期中國共產黨紀念話語中關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記憶不斷回響,服務於國共兩黨的合作抗日,正如1939年民族掃墓節陝甘寧邊區代表團的祭文有言:“國共合作,革命宏謨,中更摧拆,十載蹉跎。強敵侵凌,乃寢內戰﹔唯一方針,統一戰線,國共兩黨,重新合作。”?譹?訛就抗戰回望歷史,國共兩黨曾為“革命”有過合作,而今為了抵抗“強敵侵凌”結成統一戰線重新合作。換言之,國共重新合作自然容易引起對以前合作的關注與回望。以往學界多關注兩次國共合作本身的研究,尚未見從記憶史角度加以考察,尤其是對第二次國共合作時回望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回憶和敘述,顯然有其特殊意義和價值。鑒於此,筆者聚焦於抗戰時期中共紀念話語,觀察第二次國共合作時表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紀念話語,以及呈現出怎樣的“第一次國共合作”記憶,從而明晰該記憶的現實意義。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表述語境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再度合作以抵抗日本侵略,自然對第一次國共合作有所回憶和敘述,從當時中國共產黨舉行的紀念活動而言,因抗戰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微妙變化,以及抗戰局勢的發展,“第一次國共合作”表述的語境也有所不同。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並未舉行任何專門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紀念,但當時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有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紀念,每年7月9日舉行,該紀念日涉及到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因為國民革命軍北伐正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紀念中,強調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性,將之視為革命政權發展即廣州國民政府成立的基礎,紀念話語有言:“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政權以推動革命向前發展,在廣州乃有國民政府之成立,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民族統一戰線的最初成果。”也隻有在廣州國民政府的革命據點支持下,才有國民革命軍勢如破竹的北伐。?譺?訛以此強調國共合作的重要性。1943年雙十節紀念時,《解放日報》發表社論稱:“一九二四年,在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共產黨的幫助之下,孫中山先生修改了他的舊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產生了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並完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於是便有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譻?訛紀念話語在表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將之與國民大革命相聯系,也強調了合作的思想基礎。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孫中山的關系密切,中共紀念話語中的“第一次國共合作”也是孫中山革命生涯的延續和發展。陳伯達在一篇紀念文章中即指出:“由初時從事革命的聯絡會黨到晚年國共合作時代的農工政策——這是表現了中山先生革命生涯的發展,同時也表現了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發展。”?譼?訛“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兩黨意願的結合,孫中山的主張則尤為重要,他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即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許滌新在1939年孫中山逝世紀念時撰寫文章,指出:“中山先生深知欲求中國獨立解放之成功,對外要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對內一定要聯合一切反帝的力量,在這裡,聯共是必取的途徑。因為中國共產黨有馬列主義的理論武裝,是全國一部分優秀份子之所歸,而且緊握住中國工人階級反帝的光榮傳統,所以稱為全國反帝運動中一個最堅決的力量。不但如此,中共自成立以后,即提出打倒帝國主義和肅清封建勢力的方針,更向國民黨提出建立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的問題。這麼一來,便在中山先生領導之下,成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了。事實証明中山先生的政策是正確的。國共合作的結果,展開了大革命年代北伐的勝利,國共兩黨的同志,攜手前進,推翻了北洋軍閥的政治,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動搖了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基礎,確實証明中山先生的政策是正確的,國共合作仍是中華民族獲得解放的基本保証。”?譽?訛他通過紀念話語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價值,其中最為強調孫中山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的重要性。關於孫中山的記憶並非只是“第一次國共合作”表述的語境,本身即是重要政治記憶,作為象征符號為抗日戰爭提供思想資源。

 紀念話語也涉及到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產生的社會根源,這些記憶給第一次國共合作增添了不少立體感,其目的也在提出警示,抗戰的特殊環境才有國共新的合作,合作抗日的目標應始終秉持。“第一次國共合作”源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吳克堅在1938年雙十節論及辛亥革命的教訓時,將之視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他說:“辛亥革命這些主要教訓,為偉大的孫中山先生晚年革命事業和其生活所領受,這就使辛亥革命后一九二五——二七中國大革命時代,孫中山先生領導了國民黨的改組,實行了國共合作,取得了北伐的勝利。”?譾?訛田家英等在1943年雙十節,也論及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是民元后社會發展的種種不如意:“這些世界和國內現實的政治生活,是給了孫中山先生以深刻的影響,民元以來議會政治中一些污穢不堪的歷史,循環不息的軍閥內戰,中國共產黨指出的正確道路,以及正在高漲的蓬蓬勃勃的群眾運動,……而要對帝國主義與軍閥採取直接革命行動,是決不能靠那些朝秦暮楚的議員,必要一個‘有主義有組織有訓練之政治團體。’但當時的中華革命黨是不能擔負起這一任務的,必須聯合先進的革命力量,這就有了第一次的國共合作。”?譿?訛正因不盡人意的社會現實,才有了國共合作挽救國民黨,挽救中國革命。

 紀念話語中“第一次國共合作”記憶的使用,並非完全在積極肯定的語境中進行,其中的不少負面內容在特殊的現實環境下也會被喚醒,從而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當抗戰中出現某些漢奸投降敗類時,吳玉章則利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記憶,暗示當時的漢奸敗類在歷史上已有“妥協”行徑。他說:“汪逆是四月回國的,在他三個月暗藏的危害革命之后,就召集了七月十四夜的國共分家的秘密會議,孫夫人事先得到消息,不禁痛哭革命的前途又要被汪逆斷送了,就派了代表去出席會議,力爭國共不能分裂,因為凡是中山先生的真正信徒,都不忍見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不忍見當時蓬蓬勃勃革命的運動再受挫折。會議上爭論很激烈,但終由於汪逆的堅持和一些投降妥協分子的贊同而通過了國共分裂的決定。從此就開始了極端的恐怖。”?讀?訛周恩來在1944年雙十節發表講演,其中即說:“北伐期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不受當時國共合作的國民政府的指揮,結果遂造成軍事獨裁,斷送革命。”?讁?訛此中應有周恩來對抗日戰爭后期國共雙方矛盾的觀察,其中說到“總司令部”、“不受……指揮”、“軍事獨裁”等顯著帶有警示當時的意圖。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執行的重要戰略策略,其中中國共產黨紀念話語將“第一次國共合作”納入“統一戰線”話語體系下進行理解,提升到一定理論高度。1938年雙十節《新華日報》發表社論,將辛亥、北伐、抗戰相聯系,其中涉及第一次國共合作部分即有如此脈絡:“國民黨改組,國共合作,要算是第二次統一戰線,於是,造成北伐勝利。”而“全國抗戰,在蔣先生領導之下,於是,又有第三次統一戰線,包含著新的國共合作,及其他抗日黨派的參加”。?輥?輮?訛“國共合作”是兩次“統一戰線”的基礎,辛亥、北伐、抗戰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戰線”各階段,該社論似乎是站在國民政府立場進行的言論闡述,但並不影響中國共產黨執行統一戰線這一宗旨。漢夫也認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大大的增強及集中了革命力量,無產階級和農民的覺醒和組織,更擴大和鞏固了當時的民族統一戰線的力量”。?輥?輯?訛統一戰線具有延續性,不僅能夠增強北伐國民革命中的革命力量,也能增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合作的實現與孫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實行,乃有北伐革命戰爭,和紅軍的英勇奮斗,乃有今天全民族的偉大抗日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輥?輰?訛正是國共合作產生如此大影響,才有北伐國民革命的勝利,而現實中也將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無論“第一次國共合作”紀念話語的表述語境如何,最終的落腳點依舊在抗戰,這才是當時最重要也是最大的現實語境。

 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旨內涵

 抗戰時期中共紀念話語中的“第一次國共合作”表述有其具體所指,這也正是該時期中共“第一次國共合作”認知與回望的表達。1938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紀念時,時人引述宋慶齡的一句話:“假如孫中山國共合作的主張,以及聯俄、聯共、工農利益三大政策能夠繼續到底,則中國國內封建勢力早已鏟除淨盡,帝國主義早被驅逐出去,而中國已成為獨立自由的中國了。”?輥?輱?訛宋慶齡對孫中山逝世后國內政治的發展不無怨言,並且覺得未能貫徹孫中山的國共合作主張造成中國困局,而“三大政策”本質上即孫中山國共合作的具體落實。

 “三大政策”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實施后的重要內容。1939年,陳伯達在一篇紀念文章中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各項具體措施,道出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后,中國共產黨人“幫助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應該包含的各項革命原則,較完整地規定出來,特別如:民族主義中之反帝國主義﹔民權主義中之打倒軍閥,廢除以資產為選舉的標准,規定輔助平民階級的組織,規定一切反帝國的個人及團體均享有一切自由權利,而賣國罔民階級的則否﹔民生主義中之耕者有其田,主張國家應該給佃農以土地等,這些都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前所沒有明確規定的,而這一切規定下來,才提高了三民主義的革命價值,才打破了一般人對於三民主義漠視的心理”。尤其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國民黨提出了“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輥?輲?訛“第一次國共合作”紀念話語中言指到“三大政策”:“以國共合作做基礎的統一戰線政策,這個統一戰線,包括對內聯合共產黨與工人農民,對外聯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有名的‘三大政策’。”?輥?輳?訛第一次國共合作不僅產生了北伐國民革命,也有具體的三大政策。

 抗戰時期中共紀念話語在表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強調其在歷史中起到的作用與價值。1941年的《晉察冀日報》在紀念孫中山逝世十六周年的文章中,高度評價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孫中山先生領導之下的國民黨得到列寧與共產黨協助,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九二三—二四年的改組,促成了第一次的國共合作,發展與充實了三民主義的革命部分,提出了革命的三大政策。在這一時期內,孫先生的一切主張與言論,成為國民黨與中國人民的寶貴遺產,永恆的光輝。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結果是偉大的,它使一切革命勢力得到飛躍的發展,使解放的怒潮澎湃全中國。”?輥?輴?訛“三大政策”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孫中山先生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就開始執行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政策,有名的三大政策,就是聯合共產黨,聯合蘇聯,團結工農群眾的三大政策,就是這個時候建立起來。”並且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三大政策的實施“才產生了一九一九—二七年蓬蓬勃勃的大革命,才有了民國十六年的誓師北伐,使帝國主義在中國革命面前發抖,使北洋軍閥在革命的北伐軍的面前消滅了”。?輥?輵?訛某種程度上,“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了其歷史目標和價值。

 紀念話語高度肯定第一次國共合作所取得的輝煌成績。石西民在1939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時說:“中山先生卓越的眼光,在中國革命歷史的發展中,証明了他的偉大。民國十三年國共合作以后,不僅實現了中山先生‘成一最有力量之國民黨’的願望,並且迅速地統一兩廣革命根據地,發動北伐以破竹之勢,抵定長江流域。”?輥?輶?訛正因國共合作才有了中國革命勢力的蓬勃發展。不僅如此,國共合作政策作為“三大政策的基本環節”,其中“聯蘇政策的形成,和聯共政策分不開,而扶植工農政策的形成,也和聯共政策分不開,時人皆知:國共合作再造了國民黨,再造了中國革命,也再造了中國民族。”?輥?輷?訛整體而言,紀念話語比較完整的通過回憶闡述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績:“英明的中山先生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國共合作的提議,毅然改組國民黨,堅決和共產黨合作,提出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來發展他的三民主義,這樣就把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聯合了起來,成為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因而就產生了1925—27年的大革命,收回了漢口、九江的租界,打敗了北洋軍閥,革命的勢力普遍到全中國。”?輦?輮?訛實際而言,這些成績的描述在某種意義上試圖給現實抗戰提供精神鼓舞。

  不僅關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作用與成績,同時該時期中共紀念話語也強調“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革命意義。陳伯達在1938年發表文章稱:“五四運動以后,中國革命運動走上了新時代,中山先生在這新時代中,重新振作了三民主義的革命旗幟,因而有了民國十三年國民黨的改組,因而有了偉大的三大政策的決定,因而有了第一次的國共合作,因而在中國革命史上實現了第一次最明顯的、自覺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同時,也正因為是有了這新時代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三民主義更擴大了自己的革命生命,更充實了自己的革命內容。”?輦?輯?訛不僅如此,這種革命正是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之間的一種合作,革命綱領上達成的默契:“中共這最低綱領則與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義的綱領,在廣度和深度上不完全相同,然而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原則上卻是相同的(即要求民族獨立解放——民族主義,主張實現各革命階級大聯合的民權政治——民權主義,反對封建的土地剝削制度和限制大資產階級的專利——民生主義),這裡就形成了中共與中山先生及其真實的革命信徒一種合作的政治基礎,並且在這政治基礎上形成了第一次的國共合作。”?輦?輰?訛第一次國共合作與革命之間相互作用,第一次國共合作促進了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而正因革命事業的需要產生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三、“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抗戰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紀念話語中有不少關於“第一次國共合作”記憶的書寫,雖有其語境與具體內涵的闡發,但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服務於抗戰這一當時最大的現實政治,回望與回憶歷史上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最終具體指向現實中的“第二次國共合作”,並且所言背后多有隱含之意。

 國共合作不僅是北伐國民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的基礎,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抗戰時期的中共紀念話語中即不斷的重復著如此觀點:“我們的抗戰之所以支持了將近兩年之久,是由於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下部分地動員了民眾參加抗戰,實現了軍民合作,這是一個誰也不能否認的真理。”?輦?輱?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國共合作為基礎,並且也隻有實行國共合作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能贏得抗戰,隻有“鞏固國共合作,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切堅決抗戰的黨派與力量團結起來!不要讓日寇、汪派和反共份子來破裂我們的團結與抗戰”。?輦?輲?訛顯然,紀念話語中所言的“國共合作”指向當下的抗日戰爭,但國共合作並非隻有抗日戰爭時期的這一次,該時期紀念話語中的“第一次國共合作”記憶實際指向抗戰時期的“國共合作”,並為之提供經驗。

 1938年《新華日報》發表社論進行雙十節紀念,將兩次國共合作並置進行論述,但同時也強調:“抗戰是長期的,我們需要更堅強的,更擴大的民族統一戰線,來戰勝全副武裝的凶惡的日寇!因此,我們不僅要回憶歷史的成功,更要回憶歷史的教訓!辛亥革命的失敗,北伐時國共的分裂,不能不使我們承認:當時統一戰線的基礎還不鞏固,還不擴大,特別是北伐時國共兩黨的政策,還沒有取得一致。今天在反對日本強盜的自衛戰爭面前,我們的統一戰線,是全民族的,不分任何種族、階級、黨派、信仰、性別,都應該聯合起來。”?輦?輳?訛該處述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將之視為經驗和教訓,服務於當前的抗日戰爭,並希望能夠形成有較過去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更廣泛的統一戰線。1938年雙十節,漢夫發表紀念文章重點講述第一次國共合作后武漢成為革命中心,而本年雙十節前后“武漢正是在這次重大的任務、意義和開展中,重新繼辛亥革命而更光輝更偉大的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重鎮”。於是,他提出“愈久愈好的保衛武漢”的口號。?輦?輴?訛漢夫所言也是根據當時的抗戰形勢有感而發,講述第一次國共合作對於抗戰而言的現實價值。

  紀念話語中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確實有其成績,但也有國共走向分裂導致后果和教訓。1943年《解放日報》為紀念雙十節發表社論,說1927年“國共分裂,革命失敗”,如此導致“除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的土地革命外,大部分中國,重新變為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日本帝國主義乃得乘隙而入。抗戰軍興,國共復合,支持抗戰六年之久。然而不要民眾的片面抗戰,表現得非常軟弱無力,隻有各民主的抗日根據地,壤地雖小,卻因為發動了民眾,實行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政策,卻表現了極大的抗日力量”。?輦?輵?訛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失敗導致日本帝國主義趁虛而入,在此意義上,“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敘述與記憶實為反面存在,並且國民大革命提供的皆是教訓,最終“反帝民族統一戰線破裂了國共兩黨分家,大革命遭受了嚴重的失敗。目前若再重復過去兩次革命的錯誤,則目前抗戰又將失敗,而我國歷史將是鐵面而無情,把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者稱為民族的叛徒和國家的罪人。所以我們要反對汪精衛等漢奸分裂國民黨、挑撥國共合作等等企圖,我們要反對一切‘反共’的宣傳和活動”。?輦?輶?訛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國民黨的反共結束,再次國共合作則應汲取歷史教訓,不能因某些漢奸破壞國共合作分裂份子的存在,再次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警惕歷史的重演。

 如此紀念話語成為聯系第一次國共合作記憶與抗日戰爭的重要渠道,往往言及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均會承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結果是偉大的,它使一切革命勢力得到飛躍的發展,使解放的怒潮澎湃全中國”,但是“正當革命接近勝利之時,資產階級可恥的與帝國主義及殘余封建勢力勾結,背叛了人民大眾,背叛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及其對國民黨之寶貴的遺訓,把對著敵人的槍口,回過來反對共產黨和革命人民,因而釀成了十年內戰的局面,而十年對內作戰對外屈辱的結果卻招致了帝國主義侵略之加深,東北的淪陷,華北的危急,使中華民族走到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的緊急關頭”。?輦?輷?訛朱德在為抗戰三周年所作的紀念文章中,也道出國共兩黨合作的曲折:“中國大革命以來的歷史完全証實了這個真理。在民國十六年的北伐戰爭中,新誕生的中華民族的軍隊,以國共兩黨的團結為基礎,而強固地團結著。這支軍隊,從廣東出兵,掃蕩帝國主義的軍閥走狗的武裝,如推枯拉朽,如秋風之掃落葉,百戰百勝,所向無敵。在以后的十年內戰中,這個團結被破壞了,於是,雖然我們有著數百萬的軍隊,但是我們的東北淪陷、冀東喪失,華北岌岌可危,敵人不折一兵一將,席卷了我廣大的疆土,囊括了我國豐富的資源。最后在抗日自衛戰爭中,中華民族的軍隊又重新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堅強地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才取得了今日偉大的勝利。”?輧?輮?訛言論所指也是隻有國共兩黨的合作才能取得抗日戰爭最后的勝利。

  紀念話語中的“第一次國共合作”記憶與敘述,不僅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反面教訓,也提供了正面經驗。紀念話語強調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產生的積極意義,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逝世十三周年時說:國民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就表現了三民主義的發展。對統一戰線也是一樣,孫先生不但堅持了而且發展了統一戰線:從為著推翻滿清而聯合各個革命派別與會黨,發展到為著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而採取聯合蘇俄、聯合共產黨與聯合工農的政策。所有這些,同他的不怕艱難挫折、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革命毅力或革命實踐精神相結合,就表現了孫先生的偉大革命家模范,今天我們又是一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較之過去是更廣大的,這個統一戰線所要對付的敵人也是較之過去更加嚴重的。這個統一戰線所應執行的綱領,在目前基本上仍然是那個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所說的東西,但形式與內容有了某些發展,在將來,一定還會有進一步的發展的。為了實行三民主義,擴大統一戰線,戰勝我們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還一定要從革命實踐中發揚艱苦奮斗、不動搖、不妥協的革命精神,才能達到”。?輧?輯?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本身即國民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的繼承和發展。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形成的統一戰線政策,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緣起。1939年陸力在紀念孫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文章中,闡述了紀念孫中山逝世的意義即要“堅決執行孫中山先生的統一戰線的政策,堅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孫中山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就“開始執行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政策”,而“在目前抗戰正處於由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轉入敵我戰略相持階段的過渡時期我們更要鞏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如此“隻有實現孫中山先生的統一戰線遺教,緊握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武器。才能夠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輧?輰?訛統一戰線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作用的重要政策。

  抗戰時期的第二次國共合作與第一次國共合作有諸多相通處。其中“由於民族危機加深而形成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同樣是以革命的三民主義為國共兩黨的共同政治綱領的。所以在合作之初,共產黨即聲明‘共產黨承認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所必須,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斗’。共產黨不只是在口頭上這樣說了,而且在真正的實踐著三民主義。以民族主義來說,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開始后都先后走上了抗日戰場,抗戰三年來,建立了無數的抗日根據地,保衛了廣大的中國領土,使廣大人民免為日本帝國主義所奴役,動員與組織了廣大人民參戰,堅持敵后游擊戰爭,牽制敵人在華兵力在半數以上,而且成為堅持抗戰,反對妥協投降的中堅力量。以民權主義來說,共產黨在各個抗日根據地廣泛的實行了民主政治,提出了三三制,保障了一切抗日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就民生主義來說,在各抗日根據地,普遍的實行了減租減息,增加工資等等適當的人民生活的政策。但是在另一方面,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是被閹割與歪曲著,大地主資產階級頑固派雖然在口頭上信奉著三民主義,但他閹割了其中革命的部分而擷取其反動的糟粕。如汪精衛之流,則把三民主義歪曲成獻媚日本老爺的工具了。在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的日子,我們應當檢查一下國內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頑固派在抗戰三年終究竟怎樣地施行了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輧?輱?訛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狀態下,中國共產黨是三民主義的堅決執行者。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孫中山逝世后“仍繼續合作了一個時期,但在北伐的中途,這個有決定意義的合作即告破裂。孫先生的國民黨和三民主義既因與共產黨合作而獲得新生命,自必因這個合作的破裂而喪失其新生命,重踏前此完全失敗的覆轍。這也是顯然無可爭辯的。自此以往,共產黨即不得不單獨進行孫先生所說不妥協的革命,直到這次抗戰的爆發,抗戰本是國民黨當局完全恢復革命三民主義的一個最好機會,但可惜這至今還只是一個希望,這就是為什麼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至今還隻在中國的部分地區即共產黨所領導的地區實現,而沒有在全國實現的緣由。”?輧?輲?訛抗日戰爭成為恢復“三民主義”的“最好機會”,而“三民主義”與國共合作的關系密切。

  紀念話語有時甚至將抗戰時期的國共合作形容為“恢復了國共合作”,隱含之意指向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我們的民族不幸有了分裂,革命遭了挫折,以致最近幾年來更受到日寇的侵略,佔領了半個中國的領土和首都!每天每時,我們的軍民還在敵人的屠刀下流著鮮血,我們的婦女在敵人的奸淫、調戲、割乳房……侮辱之下。這不能不是我們愧對中山先生的地方。幸而好,大家還能懸崖勒馬,精誠團結,恢復了國共合作,發動了全國抗戰,並且我們全國男女都已下堅持抗戰到底,爭取最后勝利的決心,這樣算是安慰中山先生於萬一。”?輧?輳?訛國共合作成為關鍵時期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不僅是大革命時期,抑或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仍是中華民族獲得解放的基本保証。二十個月來,共產黨的同志與友黨友軍,一齊爭取抗戰勝利而奮斗,給與日本強盜以無情的打擊。這種事實,使我們深刻地認識中山先生的政策之偉大,深刻地認識那些不把火力集中去對付日寇,而有意無意地造謠中傷制造摩擦的人們,是明白地在背叛中山先生的遺教。”?輧?輴?訛其所言“中山先生的政策”即國共合作政策。1938年邊區政府在紀念孫中山逝世時,還高呼口號“堅決執行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鞏固國共合作喚起全國民眾”,國家面臨危難之際,更應“為實現民族主義而奮斗,擁護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擁護統一的國民政府,加強國共兩黨的親密合作,我們更要繼續踏著陣亡的血跡,前仆后繼地擁上前線,抱定戰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支槍的堅定決心,准備流我們的最后一滴血,這樣才能對得住孫中山先生,對得住英勇犧牲的無數烈士,才能把日本強盜最后的驅出中國去,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輧?輵?訛孫中山實施的國共合作政策在抗日戰爭時期繼續發揮其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應該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擴大和發展。“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共產黨即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抵抗日寇侵略。民國二十四年,又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全體同胞,為抗日救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再三向國民黨,提議兩黨重新結合,以救危亡,國民黨英明領袖,也能顧全大局,使國共兩黨重新合作,聯合各黨各派,及全國民眾,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來堅持團結堅持抗戰。”?輧?輶?訛抵抗日本侵略者屬全民族的抗戰,自然不僅要有國共兩黨間更為密切的合作,還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並且抗日戰爭要取得勝利,必須要在“全國團結的基礎上,必須建立在國共合作的關系上”。?輧?輷?訛中國共產黨高呼:“我們堅決反對那些所謂主和派、我們僅僅願意與全國一切愛國黨派一切愛國同胞一道,鞏固團結,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國共合作,實行三民主義,擁護蔣委員長與國民黨政府抗戰到底,打到鴨綠江邊,收復一切失地,而不知其他”。?輨?輮?訛面對強大的敵人,也隻有實行國共合作才能實現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郭輝,湖南師范大學歷史記憶與社會意識研究中心暨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