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共合作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直接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其形成絕非偶然,是當時國際背景和國內局勢使然,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本文試析如下。
一、國際背景的影響
中國近代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革命運動的一部分,總是和世界局勢緊密結合在一起,深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尤其是蘇俄革命的影響。
(一)西方列強對孫中山革命事業不予支持
孫中山試圖建立歐美式的社會制度,早期主要尋求歐美和日本援助。但由於其民族革命的目的旨在謀求中華民族獨立,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現狀,因此,帝國主義列強出於侵華既得利益的考慮,並不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曾兩次赴歐美籌措反清起義經費,“但因歐美政府在政治、經濟、外交上仍傾向清政府,終使孫中山毫無收獲”①,武昌起義爆發后,黃興多次電催孫中山“速匯款應急”。孫中山寫信給美國國務卿諾克斯請求會晤,希望得到美國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和援助,但諾克斯沒有見他。隨后轉道歐洲游說,先與英國外交大臣葛雷交涉,希望取得英國對中國革命的“友誼和支持”,向其借款100萬英鎊,葛雷表示“英國將保持中立”。孫中山又赴法國商討借款事宜,又被法國政府及四國銀行代表拒絕。②
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后,首先碰到最迫切、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財政問題。中國的海關仍被帝國主義列強把持,拒絕將關余交給臨時政府。而各地戰事不斷,龐大的軍費開支無著落,北伐部隊停滯不前,每天到陸軍部索餉者不下數十起。孫中山批示撥給20萬,沒想到國庫中僅剩10元。孫中山多次向英美銀行協商借款,外國銀行以保持中立為由不同意借款給臨時政府。
西方列強還從外交上、軍事上、輿論上對南京臨時政府施加壓力,支持和扶植其新的代理人袁世凱,一面制造“非袁不能收拾”的輿論,一面從外交上施加壓力,拒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北伐開始后,英、美、德、日等國公然派出軍艦在長江示威,並在秦皇島阻止民軍登陸。各國使團亦公開宣傳不准軍民在京奉沿線兩側5公裡內作戰。日本則借機向東北增兵,外國報紙趁機渲染列強將對中國進行武裝干涉。在內外交迫下,孫中山被迫辭職,讓位袁世凱,這也是導致辛亥革命失敗的一個原因。
1913年2月,孫中山派人到美國爭取鐵路貸款,被時任總統威爾遜否決。廣州政府成立后, 孫中山積極拓展聯美外交,盡管他多次呼吁,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等均沒有做出回應。1921年3月,他致電祝賀哈定就任美國總統,表示希望“今后共和的美國和共和的中國彼此之間能更加緊密地攜手”③,但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待見。美國部分軍事教官表示願意到廣州來,也遭到美國政府的拒絕。
1921年,當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英、美等國拒絕承認,港英當局竟阻撓群眾集會慶祝和捐款。而北洋軍閥把持的北京政府,卻受到英、美的支持。為解決北伐軍所需費用,孫中山要求列強將粵海關關余撥付廣州軍政府﹔但外國駐華使團予以拒絕,並將保管的250萬兩關余劃歸北京政府。孫中山准備收回海關,港英當局公然派遣炮艦抵粵巡弋,以武力相威脅。這些嚴酷的現實,促使孫中山對英、美的認識有所轉變。
孫中山曾試圖爭取日本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冷遇,逐步認清日本帝國主義的真面目。他說,日本“即吞高麗,方欲並支那,自不願留一革命黨在國中也”④。“我們革命失敗,全是日本搗鬼。”⑤“蓋中國若不推翻日本在中國之勢力范圍,日本人必利賴中國之天產及人民,以遂其窮兵黷武之帝國主義。”⑥
孫中山曾向德國求援購買飛機,最后隻得到幾個飛行員,武器一件也沒有。帝國主義列強總是站在革命勢力的對面支持中國的反動派,使孫中山對它們的幻想漸漸破滅。現實迫使他必須拋棄對西方列強的幻想,重新考慮外援策略。孫中山曾說:“我國革命向為各國所不樂聞,嘗助反對我者以扑滅吾黨,故資本國家斷無表同情於我黨。所望表同情,隻有俄國及被壓迫之國家與被壓迫之民族耳。”⑦ 殘酷的現實終於使孫中山對歐美等帝國主義援助的幻想破滅,從而轉向蘇俄和共產國際的幫助。
(二)共產國際的推動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及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過程中,共產國際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十月革命后,蘇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東西方兩大陣線的包圍。列寧指出,“從全世界歷史范圍看,如果我國革命始終孤立無援,如果其他國家不發生革命運動,那麼毫無疑問,我國革命的最后勝利是沒有希望的”⑧。
1919年3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宣告成立。1920年4月,維經斯基被任命為第一任駐華代表,在上海成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並先后會見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幫助建立共產黨組織,標志著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的開始。
1920年6月,列寧《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發表,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1920年7月,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明確指出:共產國際應當同殖民地和落后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聯盟。隨后,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的補充提綱》等相關決議。共產國際認為東方國家的民族革命,其意義不亞於西方國家人民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在中國建立一個堅強的真正獨立的中央政府,並非純屬中國一國事務,它具有直接的國際意義。”?讁?訛
1920年11月,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臨時執行局主席維經斯基與孫中山在上海寓所秘密會見,雙方用英語暢談了兩個多小時。孫中山詳細詢問了俄國革命的情況,探討了怎樣使中國南方的斗爭與遙遠的俄羅斯的斗爭結合起來,能否在海參崴或者“滿洲”建立一座大功率電台,以便雙方取得聯系等問題。
1921年6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和民族殖民地委員會書記馬林受列寧和共產國際委派來到中國,建議盡快統一全國的共產黨組織。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拒絕同其他黨派合作。一大黨綱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堅決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類似黨派斷絕一切聯系。《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會議決議》決定,對現有其他政黨,應採取獨立的攻擊的政策。……隻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輥?輮?訛
1921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要求在落后國家實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民主派的聯合,共同建立反帝聯合戰線。馬林決定親自與孫中山會談,了解其政治態度。12月23日,馬林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專程到桂林北伐大本營會晤孫中山。9天時間裡,雙方進行了三次長談。孫中山介紹了中國革命的情況。馬林介紹了俄國革命的情況和共產國際關於民族革命的政策,並向孫中山提出兩點建議:一、要有一個能聯合各階層尤其工農群眾的政黨﹔二、要有革命的武裝核心,要辦軍官學校,以培養軍事干部。孫中山欣然接受這些建議,並表示國民黨與蘇俄的聯盟在北伐結束后即可實行。
馬林回到上海后,與中共中央局負責人陳獨秀、張國燾、李達討論國共合作問題。陳獨秀表示反對,張國燾、李達也不同意。馬林返回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共產國際執委會經過多次討論,最后決定以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方式來進行國共合作。
1922年1月,共產國際邀請中國革命團體到蘇俄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根據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論,指出遠東各被壓迫國家人民面臨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民族革命運動初期可以聯合本國的資產階級勢力及其領導的民族運動。會議期間,列寧特意會見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張國燾、中國國民黨代表張秋白等人,並向國共兩黨代表表示,兩黨不妨攜手合作。
1922年7月,共產國際執委會決定,在中國實行支持孫中山和促成國共合作的意見。8月,共產國際又在給共產國際執委會駐華南代表的指示中,明確指出“國民黨是一個革命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在國民黨內進行工作”。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執行委員陳獨秀、李大釗、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翻譯張太雷在杭州西湖舉行特別會議,討論國共合作問題。會議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馬林表示,“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以實現國共合作是共產國際已經決定了的政策,是不能改變的”?輥?輯?訛。由於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陳獨秀表示,“如果黨內合作是共產國際不可改變的決定,我們表示服從”?輥?輰?訛。最后,會議通過了國共合作的有關決定。
1923年1月,共產國際執委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系問題的決議》,指出,“中國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團是國民黨……而工人階級又尚未形成獨立的社會力量,所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認為,國民黨與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合作是必要的”?輥?輱?訛。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以實現國共合作。國共雙方從此開始密切往來,共同協商國共合作的事宜。
(三)蘇聯的援助
在列寧關於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和革命理論指導下,蘇聯長期以來對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朝鮮、越南、菲律賓等東方國家民族革命進行大規模幫助,甚至在自己國家經濟困難的時候,出賣前沙皇皇室財產取得資金來幫助這些國家革命,對遠東國家、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刻影響。
為了表示對中國的友好,蘇維埃政府先后於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兩次發表《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對中國人民和中國南北政府的宣言》,主動聲明廢除帝俄與中國簽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建議恢復兩國人民間的友誼。
1922年8月,蘇俄特使越飛來華,先后與孫中山、廖仲愷舉行多次會談,並商討建立革命軍隊的問題,共同發表了《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宣言》指出:“中國當得俄國公民最摯熱之同情,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靠也。”《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的發表,標志著聯俄政策的初步確立。
1923年,蘇俄軍委主席托洛茨基表示:“蘇聯對中國國民革命的援助, 除了不能用軍隊直接援助外, 其他武器與經濟需要, 都當盡力所能積極援助。”1923年3月,俄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向孫中山的廣州政府提供了一筆近200萬墨西哥元的財政援助,並逐步派遣大量的軍事顧問幫助國民黨訓練軍隊,這對於到處求助無援的孫中山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孫中山在致電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時表示:“一、我們感謝你們慷慨的許諾﹔二、我們接受你們的全部建議﹔三、我們將盡全力實現這些建議。”?輥?輲?訛
為了幫助國民黨改組,1923年7月,斯大林建議俄共中央政治局派鮑羅廷到中國的南方去工作。10月6日,蘇聯代表鮑羅廷到達廣州,擔任國民黨組織教練員,負責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和籌建軍校,幫助起草了國民黨組織法及黨綱黨章等重要文件。在國民黨一大召開期間,蘇聯派遣的第一批軍事顧問抵達廣州。隨后,蘇聯紅軍著名將領巴甫洛夫率第二批軍事顧問團來到廣州,並擔任軍事總顧問。
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開辦,蘇聯政府提供了全部軍械及大批經費,第一批軍火就有8000支配有刺刀的步槍,每槍配500發子彈。此后,又運來了四批軍火,黃埔軍校開辦費及經常費達300萬盧布。
據不完全統計,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蘇聯分別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提供了約26萬盧布和1400萬盧布的經濟援助。先后向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援助了五批軍火,計步槍31000支,子彈1600萬發,機槍90挺,大炮24門,有力地支援了東征和北伐。並先后派遣200余人的軍事顧問和教官團,參與黃埔建校及協助軍隊訓練作戰。?輥?輳?訛
蘇聯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大力援助,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促進了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二、第一次國共合作前的國內局勢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近代中國主要矛盾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國共兩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共同需要。
(一)共同的革命任務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但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崩離析,西方列強趁機加緊對中國的侵略,紛紛培植在中國的代言人。軍閥割據,混戰不斷,先后爆發了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等,政權頻繁更迭,致使經濟蕭條,生靈涂炭,人民苦不堪言,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程度,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雙重壓迫,陷入近代中國的最黑暗時期。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輥?輴?訛。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全國僅有50多名黨員。到三大決定國共合作之時,全國黨員總共隻有420名,力量還比較弱小。國民黨雖然號稱黨員30余萬人,但是沒有自己的軍隊。打倒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隻憑中國國民黨或者中國共產黨一黨之力無法完成。敵人的強大威脅成為國共合作的催化劑,共同的革命任務成為兩黨合作的現實必要。
在共產國際的斡旋下,國共兩黨領導人逐漸認識到,隻有彼此通力合作才能解決主要矛盾,真正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國共兩黨暫時拋開階級對立和矛盾成見,為了國家和民族大義走到一起,從而形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二)中國共產黨的支持
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注重團結工人階級力量,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在建黨一年多的時間內,全國大大小小罷工180余次。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爆發,直系軍閥吳佩孚在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血腥鎮壓罷工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共產黨員林祥謙、施洋等被殺害,犧牲52人,傷者300余人,400多人被捕,1000多人被開除。為保存實力,京漢鐵路總工會和湖北全省工團聯合會聯名下復工令,罷工以失敗結束,工人運動陷入低潮。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教訓,使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清醒認識到自身的弱點,既沒有革命經驗,也沒有軍事武裝,沒有強有力的同盟無法戰勝強大的敵人,僅靠單個政黨單個階級的力量沒有辦法與當時強大的反動力量進行抗衡,必須聯合農民階級和其他革命階級,組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才能戰勝國內外強大的敵人。在聯合進步力量方面,作為當時最大政黨的國民黨無疑是最佳聯合對象。
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逐步實現了從排斥其他政黨到與國民黨建立聯合陣線的轉變。1922年6月,由陳獨秀起草的《中共中央對於時局的主張》中,專門分析到國民黨並予以肯定評價:“中國現存的各政黨,隻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較是真的民主派。”?輥?輵?訛李大釗也曾說過:“環顧國中,有歷史、有主義、有領袖的革命黨,隻有國民黨﹔隻有國民黨可以造成一個偉大而普遍的國民革命黨,能負解放民族、恢復民權、奠定民生的重任。”?輥?輶?訛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大根據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和遠東會議精神,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確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並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在中共“二大”宣言中,強調“隻有無產階級的革命勢力和民主主義的革命勢力合同動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義革命格外迅速成功”。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舉行特別會議,同意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提議,通過了國共合作的有關決定。會后,陳獨秀、李大釗以及馬林到上海拜會孫中山。李大釗還多次與孫中山討論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的種種問題,兩人暢談不倦,幾近廢寢忘食。不久,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太雷等人,由孫中山主盟,正式加入了國民黨。
(三)國民黨改組的需要
1912年8月,同盟會與國民公黨等四黨合並改組為國民黨,由於對入黨人員缺乏必要的考察,致使其成分極為龐雜,不少投機分子和封建官僚,甚至與革命為敵的立憲派分子混入其中,使國民黨缺乏有效的組織性和戰斗力。
宋教仁遇刺后,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失敗后逃亡日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名為“中國國民黨”,雖號稱擁有黨員30萬人,但缺乏嚴密的基層組織,從未召開過全國代表大會。
由於國民黨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在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護法運動中,只能依靠西南各省軍閥討伐北洋軍閥,因軍閥掣肘,導致護法運動屢遭挫折。孫中山在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時被迫離粵赴滬,在辭職通電中作出了“南與北如一丘之貉”的結論。
1922年,孫中山又領導了二次護法運動。正當北伐軍興師北進時,陳炯明突然發動武裝叛亂,圍攻總統府,炮轟粵秀樓,孫中山避難永豐艦,二次護法運動失敗。這是孫中山一生之中經歷的最慘重的失敗。孫中山沉痛地說,“文率同志為民國而奮斗,垂30年,中間出生入死,失敗之數,不可縷指,顧失敗之殘酷,未有甚於此役者”?輥?輷?訛,“吾30年來精誠無間之心,幾為之冰消瓦解,百折不回之志,幾為之槁木死灰者”?輦?輮?訛。孫中山再次退居上海,在苦悶中思索中國革命的道路。
這次打擊令孫中山思想發生重大變化,他清醒地認識到,要進行民族民主革命改造中國,既不能幻想從英美等國得到幫助,也不能依靠一派軍閥攻打另一派軍閥,必須重新尋找中國革命的出路。他所領導的國民黨,也是組織渙散,不聽指揮。孫中山曾說:“我們的同志,還有我們的軍隊,隻有當命令對他們有利時才服從,反之往往拒絕服從。”?輦?輯?訛危難中的孫中山,追切需要尋求新的同盟者,需要新的革命思路和策略。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孫中山看到了新生力量和希望。孫中山希望通過向國民黨注入新鮮血液,解決國民黨內部的墮落問題。他對宋慶齡說:“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輦?輰?訛因此,當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提出國共合作的建議時,孫中山欣然接受,真誠地歡迎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並同意改組國民黨。
三、共同的政治基礎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除了復雜的國際國內背景這些客觀因素外,還與孫中山對於社會主義的友好態度有一定關系,成為推動國共合作的思想動因。
(一)孫中山對社會主義的向往
孫中山先生不僅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而且也是中國最早探索社會主義的先行者。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山思想的理論來源之一,並且是推動其一生不斷革命、不斷進步的主要動因。
1896年9月到1897年7月,孫中山旅居英國九個月,研究過社會主義。孫中山說:“我在歐洲的時候,與社會主義各派領袖人物都有過接觸,各派的理論也都研究過。我參酌了社會主義各派的理論,汲取它的精華,並顧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才創立三民主義。”?輦?輱?訛
1905年5月,孫中山專程到布魯塞爾造訪了恩格斯締造的第二國際總部,會見了第二國際主席王德威爾得和書記胡斯曼。孫中山以社會主義者自許,要求加入第二國際,“請求接納他的黨為成員”,並“解釋了中國社會主義者的目標”,使中國由“中世紀的生產方式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階段”?輦?輲?訛。后來,孫中山在致第二國際的信中又懇切請求,“同志們,我向你們大家發出呼吁,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輦?輳?訛。可見孫中山對於社會主義的向往。
武昌起義爆發后,孫中山取道歐洲回國,百忙中專程購買了西歐新出版的《社會主義概論》、《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發達史》等多種有關社會主義理論的書籍,“余意必廣為鼓吹,使其理論普及全國人心目中”。?輦?輴?訛
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之二大綱已達目的。今后吾人所急宜進行者,即民生主義”?輦?輵?訛,並認為實行民生主義的途徑和歸宿就是社會主義。在《提倡民生主義之真義》《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革命談》等演講中,多次強調“民生主義,非以社會主義行之,不能完全?輦?輶?訛,”“仆之宗旨在提倡實業,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為歸宿”?輦?輷?訛。
列寧早在1912年就根據孫中山《在南京同盟會員餞別會的演說》評論道:民生主義是“同社會主義空想、同使中國避免走資本主義道路、即防止資本土義的願望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必然產生中國民主派對社會主義的同情,產生他們的主觀社會主義”?輧?輮?訛。
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孫中山在上海大劇院進行了為期三天的社會主義專題演講,全面介紹了社會主義的流派,並對均產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以極其鮮明的態度重點宣傳和贊揚了馬克思和科學社會主義。“厥后有德國麥克司者出,苦心孤詣,研究資本問題,垂三十年之久,著為《資本論》一書,發闡真理,不遺余力,而無條理之學說,遂成為有統系之學理”。?輧?輯?訛和其他社會主義流派比較,馬克思主義“得社會主義之真髓”。明確表明了對社會主義的態度,“各國尚多反對社會主義之政府,我國則極贊成採用社會主義者也”,“鄙人對於社會主義,實歡迎其利國福民之神聖,本社會主義真理,集種種生產之物產,歸為公有,而收其利。實行社會主義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分業操作,各得其所。我中華民國之國家,一變而為社會主義之國家矣”?輧?輰?訛。
從現有史料看,這次演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公開宣傳社會主義的演講,孫中山成為中國最早宣傳社會主義的先驅。
(二)列寧與孫中山的友誼
列寧與孫中山雖未曾謀面,但神交已久,互有敬慕之情,這也成為聯俄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
列寧十分關注和支持中國革命。早在1912年1月,辛亥革命爆發不久,在列寧主持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草案就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具有世界意義,因為它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並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
隨后,列寧在俄國《涅瓦明星報》及《真理報》上,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新生的中國》《中華民國的巨大勝利》《落后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等文章,對孫中山和中國革命給予充分肯定。他評價“孫中山的綱領的字裡行間都充滿了戰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是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高度贊揚孫中山是一位“充滿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輧?輱?訛
孫中山也同樣關注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爆發僅3天,國民黨主辦的《民國日報》便率先報道了俄國革命的消息。隨后,孫中山派王孰聞前去考察俄國革命的詳情。1918年元旦《民國日報》發表了“吾人對於此近鄰之大改革,不勝其希望也”的社論。
1918年5月,當帝國主義列強正在加緊聯合進攻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背景下,孫中山以“中國南方議會”的名義,毅然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熱烈祝賀俄國革命成功,表達對蘇俄人民的友好情誼和希望與俄國革命黨交往的願望。他在信中說:“中國革命黨對貴國革命黨所進行的艱苦斗爭,表示十分欽佩,並願中俄兩黨團結斗爭。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在俄國存在八個月之久,這個事實給了東方人民以希望,一個類似的新的制度一定會在東方建立起來。”?輧?輲?訛這是新生蘇維埃收到的世界上的第一份賀電,充分體現了孫中山對十月革命的向往和敬意,透露了孫中山“聯俄”思想的萌芽,從而建立了孫中山與列寧的聯系和友誼。列寧接到賀電后,極為欣慰,表示“這是東方的曙光”?輧?輳?訛,立即委托蘇俄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復函孫中山,要求與中國爭取解放的力量建立聯系,表示願意幫助中國革命。?輧?輴?訛
1919年冬,列寧派一蘇俄海軍中將來到中國南方,表示願意幫助中國革命。由於帝國主義特務監視,孫中山派廖仲愷、朱執信、陳其尤負責接待。蘇俄友人將列寧的信交給他們,並傳達了蘇俄願意幫助中國革命的信息。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8月,孫中山在致蘇俄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函中表示,“我希望與您及莫斯科的其他友人獲得私人的接觸,我非常注意你們的事業,特別是你們蘇維埃的組織,你們軍隊的教育的組織”,並表示向“列寧以及所有為人類自由事業而有許多成就的友人們致敬”!?輧?輵?訛
1922年1月,共產國際邀請中國革命團體到蘇俄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即遠東勞動人民代表大會),共同策劃東亞的反帝革命運動。國民黨代表張秋白、王樂平等受孫中山委托出席了會議。張秋白將隨身攜帶的孫中山給蘇俄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的信交到了契切林手中,信中對列寧和蘇俄政府表示敬意,並表示要與契切林和莫斯科友人建立聯系。契切林與張秋白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討論了關於將來相互關系等問題,並給孫中山寫了回信。信上說:“列寧同志曾以極大的興趣拜讀了閣下的信,並熱烈地同情和關注著閣下的活動。”
1月26日,列寧親自致函契切林:“您還記得曾給我送來一封孫中山的信嗎?他在信中還說了一些對我友好的話,您還曾問我認不認識他。那封信是寫給您的還是寫給我的?您保存的文件中還有那封信嗎?如果有,能否給我送來。”契切林匯報說:“外交人民委員會將派威連斯基到中國擔任駐北京政府的裴克斯使團的顧問,同時負責同廣州的孫中山和國民黨聯系。”
會議期間,列寧還在百忙中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專門接見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張國燾和國民黨代表張秋白,關切地詢問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是否可以合作”的問題,並向國共兩黨代表表示,兩黨不妨攜手合作。?輧?輶?訛
1923年1月1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1月4日,蘇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決議:“全力支持國民黨”,並責成托洛茨基、加米涅夫等人仔細研究援助孫中山的問題。1月12日,共產國際執委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議》,對國共合作進行了肯定。《決議》認為:“中國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團體是國民黨”﹔“而工人階級尚未完全形成獨立的社會力量,所以,共產國際執委會認為,國民黨與年青的中國共產黨合作是必要的”。
經過與蘇聯政府代表的談判,1923年1月26日,孫中山與蘇俄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標志著聯俄政策的初步形成。此后,蘇聯開始大規模地援助國民黨,並幫助孫中山進行國民黨改組工作。孫中山亦決定以俄為師,聯俄聯共,加快了國共合作的步伐。
(三)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晚年的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影響下,思想上更傾向於社會主義,在后期的演講和文章中多次強調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認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表明“我們對於共產主義,不但不能說和民生主義相沖突,並且是一個好朋友”。?輧?輷?訛稱贊馬克思“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之大成”,“是社會主義中的聖人”,?輨?輮?訛贊揚列寧是“國友人師”,“是一個革命中最好的模范”。?輨?輯?訛指出“我黨今后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輨?輰?訛
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國民黨一大宣言中,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與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基本上一致。被毛澤東譽為孫中山一生的第二大“豐功偉績”,並高度評價道:“我們共產黨人承認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斗,承認共產主義的最低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政治原則基本上相同。”?輨?輱?訛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張國燾等十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委員。改組后的國民黨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個革命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綜上所述,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在復雜的國際國內背景下,國共兩黨基於共同的政治基礎和革命任務,在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必然結果。■
(孫繼業,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民革山東省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