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202103
區塊鏈在數字身份與資產上的應用價值     鄧建鵬 陳寧慧    2022年02月16日10:41

 

     “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已成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不過,數字經濟的穩步推進,需要完善諸多基礎實施。而借助區塊鏈技術,完善數字身份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應用,推動數字資產的活力,將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兩項重要技術內涵。

  一、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身份的應用

  1.當前互聯網數字身份機制的局限

  傳統互聯網發展以中心化機構提供的服務為特色,不同互聯網公司的各種網絡應用之間往往互為孤島,使用者的個人身份有賴於不同的中心化服務供應商提供認証。隨著web3.0的高度發展及區塊鏈的普及,個人信息、資金與數據等在網絡上大量存儲與流通,相應的洗錢、恐怖融資及用戶隱私泄露等各類問題也日益嚴重。而要使相關網絡平台上的商業應用能安全、合法、便捷使用及協同工作,其首要前提是解決使用者的可信數字身份問題,在進行身份驗証和授權的同時,保護當事人的信息隱私和安全,使監管者有效追蹤與監管違法犯罪嫌疑人。當前,一些區塊鏈上的金融或其它交易行為,部署在抗審查的公有鏈上。區塊鏈去中心化金融的各種商業運用(如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借貸等)近年如火如荼。但這種金融應用無需用戶識別和反恐怖主義融資等必要的金融合規措施,與現行金融監管相關法規背離。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使數字身份基礎設施成為可能的技術突破。此種新型數字身份技術以區塊鏈為基礎,具有抵御單點故障和篡改的特征,具有極高的可信度和真實性,從而可為現行的各類互聯網平台身份認証賦能。

  2.新型數字身份需要解決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要解決一些關鍵問題。比如在鏈上完成身份認証過程,這包括如對認証機構的認証,機構對用戶的認証,以及用戶管理和使用認証憑據,等等。實現多家不同的第三方認証機構從不同維度多角度對一個用戶進行身份特質的認証,以及這些不同維度認証的鏈上與鏈下結合的問題,不同機構間認証,如何避免身份追蹤與機構對用戶全面畫像,等等。這涉及解決不同區塊鏈系統的兼容性問題,用戶的身份認証私鑰丟失的問題,如何處理數據保護用戶隱私的問題等。

  其次,要考慮到當前技術研發現有基礎。區塊鏈技術已經存在並發展了近十二年,其在分布式和安全性方面的性能已經得到實証,它與公鑰基礎設施、匿名憑証技術相結合時,相關數字身份技術實現已成為可能。

  再次,應用與推廣的前途。新型數字身份服務適用於分布式應用系統、傳統互聯網服務及中心化應用服務系統等多個方面。以數字身份對用戶數據保護及防止隱私泄露和國家在金融監管中的運用舉例,傳統身份認証方式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用戶數據與隱私的泄露風險。一方面,在身份認証的過程中,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需要不同程度的收集用戶數據,其中一部分服務商或出於主觀惡意或受自身能力限制,造成了用戶數據與用戶隱私的泄露。另一方面,傳統身份認証效率低下,維度單一。各個中心化服務提供商或認証機構間互為數據孤島,難以打通。這導致了用戶需要同一個身份信息反復在不同的網絡平台重復認証。在過去,用戶很難重復使用已有的身份認証信息,“一鍵鏈通”所有網絡平台。同時,用戶的認証信息都是零散碎片化的,無法完整地反映用戶的身份特質。信息的碎片化也導致了個人無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身份信息。新型數字身份有效解決了以上問題。

  最后,數字身份將有可能助力區塊鏈金融的合規發展,為反洗錢與反恐融資提供幫助。為了滿足金融監管及反洗錢等法規的要求,傳統金融機構的審查流程步驟繁瑣、且耗時較長,成本很高。KYC(用戶識別)多指幫助金融機構驗証、核實其客戶真實身份的過程。它的目的主要是確保不符合法規要求的用戶無法使用該平台所提供的金融等相關服務,並在未來一些犯罪活動調查中為執法機構提供調查依據。

  將區塊鏈作為新型數字身份的基本底層技術架構,公民身份信息將不存儲在機構的設備上或雲空間中,考慮到敏感信息的隱私保護問題,可通過鏈上+鏈下的驗証模式將法律要求公開的部分信息接到分布式的區塊鏈網絡,區塊鏈將允許這些信息被復制到所有節點,永久保存在這個網絡中。這樣,用戶可以在不同場景使用同一個身份進行檢查,從而加快賬戶審查效率。金融機構則可以用用戶信息與存儲在區塊鏈分布式分類賬中的加密証據進行比對,從而驗証客戶信息。這為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了一個值得信賴的、不可改變的審計軌跡。

  二、數字資產商業應用及其風險管控

  另外,區塊鏈為數字資產的商業化應用也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具體而言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1.區塊鏈在電商領域中的應用

  首先,對於消費者來說,消費者在平台上注冊、瀏覽、分享、購買、邀請好友加入等等行為,使得平台的活躍度增加,因此可能獲得巨大流量,產生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對消費者的這些行為,電商平台目前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有效行為認定與確權,並依據消費者相關行為或貢獻進行價值回饋,以正面激勵消費者與電商平台產生更多的互動,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並與消費者適當分享。平台用戶粘性增強,接入電商平台的不同商戶/商家不僅可以豐富私域流量的用戶營銷手段,更能吸引並獲得平台內公域流量,實現降本增收。

  2.區塊鏈在積分領域的應用

  積分是網絡上的商戶增加用戶粘性的重要手段,代表著用戶對特定網絡商家所享有的一定的權益,屬於用戶個人持有的虛擬財產。但是在現實中,除非用戶特別中意的商鋪產品與服務,多數積分通常對於用戶而言並無太大用處,用戶缺乏兌換商品或服務的動力。通証化積分系統是區塊鏈在積分領域中應用的新概念與新方式。該系統的具體操作方式為每個品牌的積分發布鏈上通証,由此,所有用戶的積分可以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以及各個商戶之間自由兌換,積分兌換價格由市場實時確定,實現用戶利益最大化,提升經濟活躍度。

  3.資產通証化與監管沙盒對風險的管控

  在當前及不遠的未來,各種物理世界的現實資產以及數字化資產(如數字化藝術品)可以通過區塊鏈實現確權、登記、流轉和交易,自2020年以來火爆一時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即是這一領域運用的典型代表,大大推動了經濟活力。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共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作為生產要素的數據。要讓數據成為有價值的資產,發揮其應用價值,關鍵是在保証數據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確權、自由流通與自由交易。目前各交易平台和各擁有大量數據的機構存在著嚴重的數據孤島現象、數據權屬不明、數據安全、數據定價及數據流通和交易等問題,嚴重限制著數據資產化的進程。

  區塊鏈技術為數據資產化奠定了技術保障。首先,對於數據權屬問題,區塊鏈技術能為數據權益歸屬、交易和變更進行確認﹔其次,對於數據質量問題,區塊鏈可以通過共識驗証機制確保其質量﹔對於數據安全問題,可以通過區塊鏈的加密技術實現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再次,對於數據定價問題,在能夠明確交易各方權屬前提下,根據數據價值來做相應的數據定價設計﹔最后是數據支付,當前區塊鏈在支付體系中已有多年成熟的應用,可以為形成交易體系提供支付基礎。

  除此以外,其它物理世界的資產,比如汽車所有權証書、土地使用權証書或房地產權益証書均可以有效映射到區塊鏈上,以區塊鏈上通証與各類權利証書產生一一對應關系,為資產在鏈上確權、流轉和交易提供技術基礎。這種資產的通証化在一些國家已經在試行,中國有的地方政府也在嘗試通過區塊鏈登記不動產權証。但是,現實世界的資產在區塊鏈上通証化后,如何實行交易和流轉?某些通証化的資產是否可以份額化,對接更多投資人?以通証化的方式確權與流轉如果沒有法律最終認可,將難以消除交易者的疑慮。這方面的法律,在中國多是一片空白。其中的一些領域,也可能存在技術風險(如智能合約代碼出現漏洞),或存在商業投資風險,或存在法律風險,需要未來的監管者和立法者仔細評估。

  為此,英國在2015年針對金融科技領域而首創的“監管沙盒”模式在中國有推廣和參考的價值。監管沙盒的本意是劃定一個虛擬空間,在該空間,對申請金融科技行業創新的申請者給予一定的法律責任豁免權限。申請在指定空間展業,並由監管者評估該行業的風險,對風險可控並且有創新性的申請者,允諾其通過評估后全面推向市場。這種模式與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制度探索的“試點”機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我們認為,監管沙盒將是資產上鏈以及資產通証化正式推向市場之前有效的風險評估與管控手段。

  總之,近年數字經濟的高速增長,正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同時也在部分重構經濟發展的前景。區塊鏈技術當前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協同飛速發展,為現實世界廣大互聯網用戶的數字身份識別、資產數字化及鏈上交易等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空間,為上述前景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但是,相關立法和法律監管在很大程度上滯后於這些金融科技前進的步伐,因此,通過監管沙盒,尋求監管與創新之間平衡,乃是當前值得監管者考慮的重要理念。■

  (鄧建鵬,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寧慧,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人文與藝術系學生/責編 張 棟)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