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網站>>民革中央畫院>>畫院介紹>>資料中心>>理論參考
寧靜致遠天人合一——中國畫裡的哲學精神     孔維克    2021年11月08日14:56

中國的繪畫

繪畫是東西方共同的藝術表現方式,是人類獨有的觀察世界、反映事物的方式。

中國畫也叫國畫,是近代以來為區別西方繪畫而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泛稱。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表征,蘊含了中國哲學精神。

近百年來,西方繪畫理念不斷傳入中國,使傳統中國畫有所變化。但與西方繪畫相比,西方繪畫是微觀的分析,然后形成具象﹔中國畫則是宏觀的、概括的,最后聚焦於意象。西方繪畫重光影、色彩、科學,是立體的﹔而中國繪畫是線條的、黑白的、模糊的,最后達到平面的處理效果。西方繪畫是再現性的,表現所有看到的事物﹔中國繪畫則是表現性的,可以表現想到或看到抑或看不到心中所想的事物。西方重視透視解析的技法,最后成為美術大師﹔而中國重讀書、重學養,通過筆墨修煉而悟道,最后通過書畫的研習完善整個藝術人生。通過中西繪畫的比較,我們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中西繪畫在表現形式、審美特征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通過這些不同,可以深入地理解中國繪畫的精神。

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繪畫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是人類的天性,是人與動物分野的重要標志,審美引領人類在社會在各個領域的歷史進展,包括各個時期的生活、生存狀態。蔡元培先生倡導“以藝術代宗教”是有一定道理的,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東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中國書畫是中國人觀察世界、表現世界的獨特方式,也是中國人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藝術收藏也是藝術傳承的方式之一,中國畫的收藏不僅能使收藏家提高審美鑒賞能力,也對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最為著名的是在絲織品上繪畫《御龍圖》帛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后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形成,山水畫、花鳥畫也在這一時期萌芽。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人物畫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后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水墨大寫意成為中國畫的主流,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自唐宋以來,畫家對於國畫的創新一直延續至今,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風格。縱觀中國畫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畫是在歷史的積澱中一步步發展,並融合外族藝術文化,不斷推陳出新,日臻成熟。

中國畫:以善為美

中國畫源遠流長,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及鮮明的特色。中國畫具有以下審美特征。

以善為美。中國畫具有教化作用,崇尚“以善為美,善以示后”。

《心學大師——為王陽明先生造像》 360x180cm (中華文明美術創作工程)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畫家還經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山比德”,以“歲寒三友”比喻人的情操。例如,元代倪瓚的《六君子圖》中,以佇立於水邊的六棵樹,比喻遠離世俗的“六君子”,表達了士大夫的人格理想。

中國畫對社會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審美功用,也寄托著畫家崇高的道德情操與人格理想。例如,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以廬山的崇高雄奇,形象地隱喻作者老師的高尚品德,傳達出作者對老師的崇敬之情。

在中國繪畫中,不論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畫,它們所傳達的都是真善美,以善為美,就是中國畫的特點。

以物比德。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繪畫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道德理想和審美情趣相聯系,用“移情”的方式,賦予自然山川、花草樹木以人的性格、情感和理想。例如,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以題詩點出畫面“雞有五德”的主題,即“古人稱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就是說畫家畫雞,要把這五個德展示出來。如齊白石的《三世清白圖》,借白菜喻清白,三個柿子,寓意三世,畫在畫上喻“三世清白”。這就是以物比德。

寫意性特征

寫意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范疇之一,寫意性體現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精神。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特別強調寫意。因而,寫意畫注重意境、意趣以及意象的表達,呈現出一種寫意精神。

廣義的寫意,指的便是中國畫講究的意境表達。意境,屬於精神和審美層面,它不是具象的﹔而意象是具體的客觀物象,具體到造型上則是意象造型。比如,李苦禪畫鷹,為了突出鷹尖銳的喙,他將鷹的喙畫成了方形喙,根據筆墨的技法,眼睛也畫成了方形,這就是意象造型。其實,客觀物象的鷹並非如此,而畫家筆下著墨的鷹更突顯了鷹的氣質。再如,潘天壽的畫,講究大開大合的意境,形式感強烈,突顯了其繪畫的寫意性的特征。在中國古代繪畫中,被稱為“歲寒三友”的鬆、竹、梅,因寒冬常青而得名,常喻人之品格。但很多時候,這“三友”並不是完全出現在一幅畫面中,有的是鬆配石,有的是梅、竹配石,這就傳達了另一種意境,象征了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表達了人向美、向善的精神追求,這種善,表現為不屈不撓的品格,這種品格就是一種美,這種美就是通過寫意性傳達而來。於是,寫意性的間接表現就與意趣的傳達有機結合起來,而寫意性特征則與善、與美的追求結合了起來。

“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醫講“氣”,氣功講“氣”,戲曲表演講“氣”,繪畫書法也要首先運“氣”。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說明美的本原,提倡藝術描寫和表現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韻”范疇,它極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審美對象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倡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謝赫將“氣韻生動”作為第一條品評標准,后來的畫家也將“氣韻生動”作為繪畫的創作原則和審美特征。

中國繪畫講究氣韻生動,主要體現在畫面的整體表達要氣順通達,“氣”貫穿整個畫面,才能“以氣取韻”,進而達到“韻中有氣”。比如,畫面的構圖,主體部分與題款、題字的分配,要均衡才能使畫面有審美的感受﹔筆與筆之間,氣要相連,才能傳達美感。

文化的綜合呈現

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一直講究文化性的綜合呈現,講究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在古人繪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從石器時代的壁畫,到戰國時代的帛畫,再到后來兩漢時期的石雕和畫像石等,以及再后來的敦煌壁畫、各地的墓室壁畫等,都是我們看到的最早的繪畫。漢朝以后,紙的發明和創造,使繪畫中有了毛筆書寫。元代以后,文人寫意畫的崛起,形成了詩書畫印綜合呈現的藝術面貌,這種審美意趣地影響了工筆畫。還把詩的語境題在畫上,把書法的美感題在畫上,以及書法的題款也落在畫上,后通過大大小小、錯落有致的蓋印豐富畫面,使畫面構圖更完整,也使畫面通過題款、印章的文字而意境更豐富,詩書畫印的結合成為中國畫審美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

以線造型、平面處理是中國畫的主要特征。

中國繪畫始終保持著以線為主的特點,以線造型是中國畫區別於其他繪畫形式的主要特點之一。

《沐》 100xl00cm (國際青年年全國青年美展優秀獎)

線是中國畫最重要的特點,也是主要表現技法之一,更是中國畫的基礎。無論是傳統中國畫,還是現代新理念中的中國畫,線造型的含義都折射出中國人觀察事物的獨特眼光,更是闡明了中國繪畫藝術注重人的感性精神,注重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西方繪畫以面為主,利用明暗、光影的方法,將畫面呈現出來。而中國畫則略掉光影,將西方注重的面作為線的一種造型手段,簡潔概括,還豐富了線的各種表現力,比如“十八描”。“十八描”是中國畫傳統線描技法,常見的有高古游絲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根據每一個人對線的不同理解和表現,即使同一種線描,也會畫出不同的形象,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大大提升繪畫的質感和美感。所以,中國人對繪畫藝術的獨特貢獻便在於對線造型的把握。因此,中國的繪畫除了寫意畫寫意性的線,還有工筆畫的線,此外還包括白描。這就是一條線的作用,它可以表現出大千世界。

中國畫的平面處理,主要依靠線的疏密變化,明暗的相襯,畫面意象的均衡等進行的構圖和布局,把所有的意象放在畫面不同的位置上表現總體形象,進而形成平面配置,亦即“經營位置”。

中國畫的分科

中國畫大致分為三科:花鳥、山水和人物。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西方繪畫靠素描和色彩來呈現畫面,而中國畫靠線條造型的筆法來描摹世間萬物。由於中國畫的分科,三科都精通的畫家不多,畫家張大千山水、人物、花鳥三科皆精通,但最為突出的便是山水﹔齊白石三科均通,最突出的是花鳥。三科皆通者,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技能,還可以更好地進行技法探索或交換,也可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說起中國畫分科,最早產生的是人物畫,馬王堆壁畫中最早見到了畫中的人物﹔其次是山水畫,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繪畫館的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游春圖》被公認為是我國第一幅山水畫,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最早的紙筆繪畫﹔花鳥畫成熟較晚,工筆畫成熟於中唐時期,而寫意成熟於明清時期。雖然花鳥畫成熟較晚,但它的技巧技法成熟度最高,呈現出的優秀作品和代表人物也最多。

五四運動以后,人物畫中的某些造型技法與西方繪畫融會貫通,形成了一種新式的創新性的人物畫,現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較為成熟的便是蔣兆和的《流民圖》等。此后,以徐悲鴻、蔣兆和為代表的人物畫家,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產生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

中國畫的材料

根據工筆畫和寫意畫的不同,其材料的使用也有不同,但都離不開毛筆。

毛筆是中國畫最主要的工具。毛筆又根據軟硬度的不同又有區別,硬毫以狼毫(黃鼠狼尾)為代表,軟毫以羊毫(山羊須)為代表。根據寫字繪畫、種類,以及個人習慣的不同,用筆也不一樣,勾線使用葉筋筆,勾長線需要使用山馬筆,還有大筆,如斗筆,斗筆大中小等,毛筆最基本的特征是錐形,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紙,中國畫用紙種類廣泛,綾、絹等織物也都是繪畫的材料。現代人也用麻紙,用一些各種各樣的布作為材料,畫在板子上、玻璃上等。按傳統來說,基本上用的是紙和宣兩種材料。尤其是生宣的發明,它使寫意畫達到了高峰。宣紙號稱紙壽千年,主要產於宣州,它手工制作,滲透力強又可控制﹔它種類多,產量高,其特性將國畫要求的筆墨神韻能最好地發揮出

來,且價格便宜,故宣紙幾乎已成為國畫用紙的代名詞。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種。一般來說,工筆畫用熟宣,寫意畫用生宣。

中華顏料也是中國畫的主要材料之一。它分為礦物質和植物質兩種,一般比較單純,其單純中又包含了中華哲學精神。中國畫往往很簡單的顏色就有著豐富的象征性概括,有的時候不用顏色,或者用顏色以外其他的墨色就能代表很多顏色,甚至其“墨色為上”也是一種審美特點。

中國畫的裝裱

中國畫的最終呈現是通過裝裱得以實現。傳統中國畫中不僅分為畫主體部分,還包括裝裱,裝裱包含有立軸、鏡心以及橫披,手卷、冊頁等形式。立軸又分條山、中堂,適合於懸挂在中國的高堂大屋﹔中堂一般還懸挂有對聯。隔扇一般挂四扇屏,其他可以挂立軸,這是常見的卷軸畫。卷軸畫以外就是橫披,橫披就是橫著挂的畫。將字畫裝訂成冊,成為冊頁。

《杏壇講學》 220x143cm

時代發展到今天,很多家庭沒有了高堂大屋,也就很少用鏡框裝裱的字畫了。中國人依靠自己的智慧,發明了中式鏡框,簡潔、大氣,材料以紫檀木為主。中國畫歷史悠久,其表現形式也豐富多樣,無不顯示著中國人的智慧,無不蘊涵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畫的鑒賞

首先,是視覺美的傳達。中國畫講究美,美的傳達是一幅畫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須從筆墨、構圖、內容等各個形式中,呈現美,表達美,帶給人心靈的愉悅。其觀賞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形成一種審美標准。

其次,中國畫的鑒賞,要看其是否有傳統與時代精神兩個特點。即要從兩個方面欣賞它,一是繼承傳統,中國畫不是無本之木,它有繼承,要從其筆、墨、線的師承中看到變化﹔二是審美精神的開拓和時代特點,不僅從內容上著手,還要從筆墨上關注時代賦予的特點和精神。

再次,要有繪畫的基本功。線條有線條的功力,筆墨有筆墨的扎實,既有藝術特點,又有手藝人的基本功。

然后,評鑒一幅畫的價值,要看它有沒有自身獨特的藝術創造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欣賞或評價一幅畫,重要的一點便是看其有沒有創造出獨立的藝術樣式,有沒有獨特的藝術創造。

最后,談談中國畫的品評標准。唐代書法家張懷迯,在其《書斷》中提出了“神品”“妙品”和“能品”的概念,后來唐朝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當中又加上一個叫逸品,到了北宋,有理論家將“逸品”排在第一位,於是就有了現在的“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之說,其中,“逸品”指的是草草幾筆見真章﹔“神品”即是指神來之筆,很難達到,也很難超越﹔“妙品”屬於第三品,它是指繪畫中的構思、技法等運用巧妙﹔“能品”指的是有能力肯下功夫。這種品評標准,是先賢的藝術創造,也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一種審美判斷方法。

中國畫的功能

中國畫有四大功能:一是傳達時代審美精神﹔二是美化環境,陶冶大眾情操﹔三是頤神養性,提升個人審美,四是習書學畫,修煉自我。

第一,傳達時代審美精神。每個時代的藝術有每個時代的特點,繪畫藝術更是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它不僅具有時代精神,更飽含審美意義。比如,漢代的氣勢和古拙,魏晉時期的飄逸,到了宋朝,院體畫的嚴謹,以及明清時期的寫意都深深印刻了時代的審美特點。即使到了現當代,熱情、時尚的氣息扑面而來,表現在繪畫或其他藝術上,留下的依然是時代的印記。此外,對於古代的繪畫,還有一種記錄功能,它表現了時代的審美特點,傳達了時代的審美精神,記錄了時代的發展軌跡。比如,在唐朝,以畫記錄戰爭,記錄那些保家衛國、奮勇抗戰的功臣。還有,界畫的記錄功能,反映了時代特征,傳達了時代精神和審美特色。

第二,美化環境,陶冶大眾情操。從國家層面上講,不管是人居住的環境,還是公共空間,如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抑或中南海會客廳等,這些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是國家的“廳堂”,其繪畫形式需與建筑、國家形象相匹配,這不僅是提升國家形象的表現方式,更能美化環境,使人賞心悅目。對於一個省來說,如在山東,畫泰山的人居多,其“一山一水一聖人”更是畫家筆下的“常客”,這些花鳥、山水陶冶了人的情操,提升了城市品位和人文關懷。此外,花鳥畫、古典詩詞意境的人物畫更適合懸挂於家庭茶室、賓客室等,美化環境,陶冶情操,還可以教育后人。

第三,頤神養性,提升個人審美。就個人而言,個人的愛好和收藏都是提升審美情趣的表現。它能使忙碌的人停下腳步,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審美趣味,提高自身的藝術造詣。

第四,中國人寫毛筆字、畫中國畫,通過學習走近中國繪畫,通過寫字繪畫提升自己,修煉自我﹔通過寫字繪畫塑造自我、傳遞中國文化的表現。這也是中國畫的魅力所在吧。

(文/孔維克)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