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1>>2021民革參政議政專題>>民革中央提交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案摘要
關於完善我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提案(摘要)         2021年03月04日14:54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通過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生態修復及價值提升、生態產業化經營、林業和海洋生態產業發展等多種途徑,轉化為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優質生態產品的過程。建立健全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是從制度上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盡管各地在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作過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設計存在不足,制約了生態產品內在價值的實現和綜合效益的顯化。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總體要求,必須加快建立完善我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發揮自然資源制度政策在促進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中的導向作用。為此,建議如下:

一是制度設計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市場配置、各方參與的基本原則。通過生態保護與修復,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創造生態產品綜合效益﹔通過政策引導,建設和培育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企業和社會各界等多元主體參與,暢通使用者付費、供給者獲益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

二是應加快構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基於生態產品供給和生態保護成效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明確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流域生態補償、自然資源要素生態補償等方式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政策。

三是制定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制度規范。開展多個領域的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試行有關權益抵押等金融產品,促進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發展“生態銀行”模式,按照依法自願和維護產權人權益的原則,通過租賃、置換、贖買、合作等方式,集中分散的自然資源資產並進行整體運營,提升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整體價值。

四是明確開展生態產品產業化經營政策。創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培育森林、海洋生態產品通過產業化經營促進價值實現,在自然保護地探索建立特許經營制度,選擇適當區域開展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生態旅游等活動,通過政策支持鼓勵,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體系和價值實現模式。

五是健全完善生態產品監測評估制度。加快推進自然生態本底的調查和產權登記,為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奠定基礎。定期監測試點地區生態產品的數量、質量、結構、布局、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及其動態變化,適時評價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價值實現能力,為政策制定、績效評估等提供依據,確保生態產品的供給增加、質量提升和價值顯化。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