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0>>2020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民革中央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的提案
關於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提案         2020年05月21日10:00

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兩業”)深度融合,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我國“兩業”融合寬度偏窄、程度偏低,已成為制約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

一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兩業”深度融合缺 “芯”。

2018年,我國生產性服務增加值佔GDP比重隻有22%,在第三產業中還不到一半,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整體發展水平明顯滯后,存在供給質量不高、市場化程度較低、服務功能單一、參與全球化程度不深等問題,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較弱。

二是制造業陷入價值低窪困境,“兩業”深度融合缺“基”。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化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具有較高風險性。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2.59%,遠低於世界500強企業水平。企業難以負擔服務化轉型過程中的高額成本投入,轉型意願較低。

三是政策供給不足,“兩業”深度融合缺“力”。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對“兩業”深度融合的政策供給如貸款、稅收、用地等,存在管理邊界不清晰、意識導向偏差等問題,抑制了制造業企業剝離服務流程、成立專業性服務企業的動力。

為此,我們建議:

一、加快生產性服務發展

(一)補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短板。以生產性服務促制造業技術創新為導向,加快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技術、創業孵化等生產性服務業。對標國際標准,盡快制定生產性服務各細分領域的標准准則,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標准體系建設。支持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和地方政府選擇產業基礎良好、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率先組織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品牌。

(二)發展面向制造業服務化的新興服務業。著力發展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供應鏈管理等新興服務業,以及發展數字經濟等“跨界”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引領制造業向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轉變。立足於滿足制造業多樣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支持有優勢的服務業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打造跨界融合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

二、鼓勵制造業服務化改造

(一)激發改造內在動力。加大對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的財政投入,對制造業服務化業態給予補助獎勵。實施“兩業”融合眾創金融試點工作,開展債券發行、信用貸款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依托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創新開放載體,整合優勢科研和教育資源等,建立一體化的制造業服務化公共創新平台和動態創新鏈。

(二)推進產業鏈融合拓展。聚焦航空航天、電氣裝備、汽車行業、生物醫療等典型制造行業,以產業鏈為樞紐,推動制造業企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在先進制造業集群內配套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商貿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集群由“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綜合園區轉型升級。

三、營造“兩業”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

(一)構建一體化產業政策體系。消除服務業和制造業在稅收、金融、科技、要素價格之間的政策差異,支持制造企業在不改變用地主體和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實行5年過渡期內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權利類型不變的政策。對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待遇的制造業企業,剝離成立生產性服務企業后,仍然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待遇,並落實擴大企業增值稅抵扣范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

(二)推進重大科技專項行動。作好頂層科技規劃,把“兩業”深度融合過程中面臨的重要科技問題和核心技術環節,作為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支持重點企業開展相應的技術研究攻關、運營模式創新、標准規范試點。創建完善一批涉及公共工業雲、基礎研發設計、制造行業協同制造等領域的“兩業”深度融合專業服務平台,支撐制造業企業服務創新能力的提升。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