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19>>2019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代表委員建言
檀結慶:文化傳承需更多“春風化雨”式的頂層設計     未來網·中國少年報 謝深森    2019年03月11日14:19

“在國際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張亮麗的名片,作為四大文明唯一薪火相傳、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工業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檀結慶說。

全國兩會期間,未來網舉辦了“2019全國兩會熱點大家談·共商教育關切題”主題交流會,邀請社會各界人士一道,為青少年傳承、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建言獻策。

聊起傳統文化傳承,檀結慶提起了前段時間全民熱議的電影《流浪地球》。他認為,《流浪地球》對於中國電影業來說,確實是劃時代的、裡程碑式的。不僅是因為電影中呈現的科學元素、滿滿的科技感,還因為電影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價值觀、包括世界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等元素呈現了出來。

隨著《流浪地球》在國外的上映,中國式“家國一體”的情懷也讓全世界為之動容。檀結慶說,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類似這種多媒體平台,還可以繼續去挖掘和開發。

利用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甚至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與中國文化有機融合,“打包”走向全世界,檀結慶說,“我想這會產生‘春風化雨’的作用,不會讓人感覺是赤裸裸的文化輸出。”

不止是《流浪地球》的家國情懷,近年來,“故宮文創”接連引發現象級文化傳播,廣受民眾追捧。人民看待故宮的眼光不再是刻板的,帶有了更多的文化親近,吸引了眾多青少年。

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目前市面上也有很多書畫班,學校裡也開設了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讓孩子們能夠親自去接觸、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

檀結慶認為這樣的方式不能說沒有效果,至少對於文化傳承來講,是良好的開始。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好,發展也好,應該有三個大的環節,首先是家庭,然后學校,第三是社會。”檀結慶說,既然社會上有書畫班這種存在,就說明市場上有這樣的需求。繼而表現了家長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的現狀。“這是是可喜的開始。”

但這樣方式的傳承有多少效果,卻不得而知。檀結慶認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要依靠引導,要培養孩子們的興趣,一旦孩子們自身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那麼文化才會深入骨髓、融入血液,這樣的文化才能走得更加長久。

檀結慶認為目前的傳統文化開發,“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可挖掘的東西還是很多。”對於目前傳承傳統文化的現狀,他用一句話概括,認為“缺少春風化雨式的設計,還有潤物無聲的制度安排。”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