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文化遺產定義為文物、建筑群和遺址三類。隨著文化遺產概念的不斷發展,可以認為,凡是具有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突出價值的人類文化遺存,都可將其歸入文化遺產的范疇。將文廟納入文化遺產的視野進行考察可以得知,文廟是一種具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文化遺產。”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謝陽舉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自己今年的全國兩會提案之一是關於重視文廟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廟遺產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發揮出積極作用。
謝陽舉委員告訴記者,文廟在中國歷史上又稱孔廟、至聖廟或宣聖廟等。歷史上首個文廟出現於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改孔子的舊宅為廟堂,將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車書”進行陳列,並加以奉祀(見《史記·孔子世家》),這就是后世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曲阜孔廟。“漢武帝獨尊儒術,孔子、孔廟日益顯耀。公元489年,北魏孝文帝首次在京師洛陽建孔廟,此后歷代仿效,宋朝最興。唐貞觀四年(630年)太宗下詔令全國各州、縣學均建孔子廟,一時孔廟大興,州、府、縣直至邊睡各地都大建孔廟。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孔廟改稱文宣王廟,明清簡稱文廟(別稱還有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等等)。據孔府檔案記載,明清兩代,全國文廟有1700余處,文廟作為文化標志也早已流傳到海外華人聚居地。海外如朝鮮、韓國、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德國、美國等多地皆有文廟。”謝陽舉說,孔子病逝后的兩千多年間,伴隨著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逐步增強並被歷朝歷代奉為封建統治思想的正統,孔子的地位也得到不斷提升,與之相適應的,是各地以祭祀孔子為主要功能的文廟不斷涌現。並遍布各地,成為中國歷史上極富特色及代表性的建筑群體。
謝陽舉表示,在中國歷史上,文廟的性質最初較為單一,只是用以祭祀孔子的紀念性建筑。文廟的功能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始於“廟學合一”的制度。該制度出現於魏晉南北朝,發展至唐代形成定制。伴隨這一趨勢,文廟承擔作為官方學校教育功能的性質開始佔據了重要地位。伴隨著文廟在中國封建社會地位的不斷上升,很多被上層統治者加以褒揚的名儒先賢也不斷地被請進文廟進行祀奉。因而文廟的內涵得以不斷擴大,從一種單純的祭祀孔子的紀念性建筑,逐漸成為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的一種物化體現,集中體現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統。
“任何一種文化遺產對於自身所屬的文化都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智慧結晶,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縱觀中國文廟的發展史可知,文廟傳統上具有兩大基本功能,一是祭祀孔子及歷代名儒先賢,二是作為官方認可的學校行使教育功能。文廟作為官學的文教功能伴隨著清末科舉制度的廢止漸漸不復存在,其傳統的祭祀功能也在現代社會逐漸失去意義。但是文廟是中國歷史上每個城市中常見的建筑群,是地域文化風景線,是中國文化在空間格局上的瑰麗一葉。很多文廟本身具有文物、美學、建筑遺產等多重價值,值得保護﹔文廟是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主要物質載體,是文明層次的標志,文廟建筑是儒家核心價值觀念和中國歷史文明的物化,文廟是中國文化大課堂,觀摩釋讀文廟的布局、形式、內涵和符號,有利於對儒學精華的認識體會。舊時許多書院廟學融合,因此文廟早已成為儒家思想價值觀的研究、傳播和教育基地﹔在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文廟是中華文明總體上標志性的獨特象征。”謝陽舉說,毋庸諱言,孔廟、文廟具有宗教性,這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的結果,也是世界公認的一點。儒學常被稱為“儒教”與此不無關系。歷史上的文廟,第一功能自然是祭祀聖人孔子、禮拜聖賢王道。不容否定,敬祀孔子、信仰孔子、尊崇儒學、尊重道德和文明等等是水乳交融、難解難分的。明代朱用純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祭祀文化史中華文化綿綿常常、長盛不衰的樞紐之一。如果文廟管理得當,能浚通“精神財富”的活水源頭。縱觀中國歷史,孔子及其代表的文明進步的方向蘊含著不盡的精神力量,對安定和牽引中國人、中華民族,使之安身立命、團結向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廟在中華民族通過文明而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歷史作用。文廟因其具有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價值,使得它成為一種中華文化傳承的集中載體,對於塑造中華民族文化整體認同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謝陽舉認為,文廟是中國文化神聖性的象征,文廟的價值首在高揚文化,導向文明,培植信仰,提升精神,激發人志,淑世化民。今天我們需要遵循唯物主義歷史觀,尊重文化事實,借助文化載體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給育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當代社會,對於文廟的保護和利用,則不能忽視對傳統功能的延續和傳承。這既符合保護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原則,也是對其價值進行深入挖掘以求能找到與當代社會的契合點,從而能與時代進行和諧互動的必然要求。
謝陽舉表示,祭祀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在民眾中的深厚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天,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社會,將文廟作為對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歷史上的先聖先賢進行祭祀的場所,主要體現了大眾對於傳統文化杰出代表的尊崇之情,其意義已經與傳統上作為宣揚封建綱常禮教手段有了本質上的區別。以保証文廟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原則為基礎來恢復其傳統的祭祀功能,既不背離歷史,又能夠滿足當代人的文化需求。
謝陽舉認為,文廟在歷史上作為官方學校,曾對於中國的文化傳播乃至科舉取才都有過深遠的影響,但在當代社會,這種功能早已不復存在。但其從歷史上延續至今的承載中華文化傳承和文化認同價值的教育功能則不能被忽視。對於公眾而言,文廟這種珍貴文化遺產能夠起到加強對傳統歷史文化知識的修養,提升個體乃至整個社會人文素質的作用。因而必須重視文廟傳統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延續,使文廟最終能夠成為進行國民人文素質教育的最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