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19>>2019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代表委員建言
李惠東:加強文獻整理 傳承紅色基因     團結報-團結網    2019年03月07日09:00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回望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拋頭顱、洒熱血。這些紅色基因、紅色傳統、紅色資源,是黨和人民創造的寶貴思想和文化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也正因如此,今年3月,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提交的《關於以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進一步加強紅色文獻整理的提案》,一經提出就得到多方關注。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在介紹該提案時表示,“我們認為,紅色文獻裡記錄了初心、展示了情懷,加強紅色文獻整理工作, 是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不僅是當下強化群眾國家認同的基本路徑, 也是激發黨政干部政治信仰的重要契機。”

記者了解到,該提案由民革中央學習和理論委員會牽頭起草,是在與專家學者及有關方面深入溝通研討和調研的基礎上,反復斟酌,多方打磨,經民革中央主席辦公會研究通過后提交的。

“民革中央與有關方面研討發現,當前,我國仍有大量有待整理的紅色文獻尚未進入官方和學界的視野。”李惠東介紹說,究其原因,首先是相關部門對搶救、整理和利用紅色文獻的意義認識不足。當前的紅色教育主要通過革命人物的事跡、革命事件的遺址開展, 對基礎性革命文獻不夠重視,這就導致思想教育容易流於形式,難以落到歷史深處。

“當前的紅色文獻整理仍缺少整體的統籌規劃,除了黨史部門之外,這項工作還體現在高校研究機構與出版社的局部合作, 申請各類國家和地方政府資助基金。”李惠東表示,一方面,會導致一些類型的紅色文獻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整理的意圖往往以利益為導向,一些學者選擇整理工作的動力只是基金級別的名頭; 一些地方推動整理工作的願望, 不過是為紅色旅游的開發作鋪墊。

此外,民革中央調研發現,當前的紅色文獻整理, 往往止於整理, 不重視研究。當前的學術評價機制也不利於紅色文獻整理工作的充分開展,比如高校和科研機構大都不將文獻整理工作列入考評系統。

李惠東表示,民革中央為此建議,應首先提高黨政與教育部門對紅色文獻整理工作意義的認識。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紅色文獻的發掘、整理、研究和傳播,對於當前的政治宣傳和教育工作有著重要意義,要充分認識紅色文獻整理的意義, 更好地發揮這項工作的精神能量。

“針對評價機制制約,建議進一步完善紅色文獻整理與研究的評價、出版機制。”李惠東說,可以率先建立紅色文獻整理的評價機制,對於積極從事整理工作的研究人員, 其整理成果經過有關單位鑒定合格后, 可以納入科研考核系統, 給予適當的肯定和支持,調動研究人員投身紅色文獻整理的熱情, 進而形成長效的評價和出版機制。

當前,紅色文獻的整理工作尚未真正建立起數字研究平台或數據庫。“建議建立紅色文獻數字研究平台或數據庫,以利於整理成果的傳播。”李惠東表示,可以建立專門的中國紅色文獻資源網站,將已有的紅色文獻整理成果全部數字化,並通過這一綜合性平台向公眾開放使用,實現紅色文獻的數字化保存、傳承與挖掘利用。

李惠東告訴記者,民革中央在准備今年提案時秉承“四個堅持”:堅持舉全黨之力抓參政議政,堅持參政議政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發展為參政議政第一要務,堅持突出民革特色和優勢等特點。這些特點在民革中央提交大會的提案中都有所體現,《關於以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進一步加強紅色文獻整理的提案》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周福志 吳姝靜)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