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網站>>團結雜志>>往期目錄文章庫>>2018>>2018第五期
鄉村振興戰略的基層實踐     冉 昊    2019年03月04日15:02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中,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重大戰略之一。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了要建設美麗鄉村。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

  花茂村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的一個村。自新農村建設啟動以來,花茂村的諸多做法和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到花茂村視察,對花茂村取得的建設成績給予了肯定,給了村民很大鼓舞。

  完善和改進鄉村治理,保護和改善鄉村環境,促進發展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精准扶貧扶助農村困難群體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維度。花茂村所採取的措施,正是從這些角度著手,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即村民自治與村庄整治的結合、鄉村環境整理的效能提升、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農村扶貧模式的創新。

  一、村民自治與村庄整治的結合

  改善鄉村治理,實現鄉村善治,是農村振興戰略實現的基礎環節。

  1. 有效發揮村規民約的功能、培育文明鄉風。淳朴敦厚的鄉風一直備受推崇,孕育了農村敦親睦鄰、融洽祥和的生活氛圍。要發揮傳統文化在農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就有必要運用村規家訓、牌匾楹聯、俗語格言等鄉風教化資源,使優秀的傳統鮮活起來,潛移默化影響農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花茂村的做法就是結合當代核心價值觀要求和鄉村傳統,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修改制定了村規民約、文明公約、誠信公約,樹立、強化了正面的價值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村干部和村民自身行為的尺度感和規則感。作為農村群眾自治核心的村兩委,通過強化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村庄整治等重要鄉村事務的參與,既是對自身權力行使與監督的完善,也突出了村民自治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功能。

  2. 加強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以此改善村庄整治的效果。基層黨組織是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核心力量。花茂村在基層黨建上著力很多。一方面,積極發揮村黨總支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領頭雁”和“火炬手”作用,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升級版,打通了聯系群眾“最后一公裡”。另一方面,借助上級黨組織的重視,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鎮黨委書記直接挂靠幫扶花茂村,鎮黨委選拔優秀干部到村蹲點,大大強化了村級黨組織的隊伍。積極推行責任在村落實、組織在村建強、干部在村成長、資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檢驗“五在村”工作機制,增強了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公信力。緊緊圍繞“三家一化”目標(凝聚群眾之家、服務群眾之家、教育群眾之家,黨建信息化)。借助上級組織的幫助支持,花茂村全面提升黨員群眾之家的服務功能,除了設置了金融便民服務點、留守兒童之家、圖書閱覽室、小超市等功能,提供交納水電費、小額存取款、小孩托管等服務,還為群眾代辦事項3000余件,節省成本3萬余元,堅持每月舉辦2期農民夜校或道德講堂,定期邀請道德模范、優秀共產黨員等先進典型宣講政策和模范事例。

  3. 通過完善網格化治理來提升村庄整治的效用。網格化治理是全國眾多地區採用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其中有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花茂村,全村劃分為12個網格,實行“一格一員”零距離服務,同時輔以“幫群眾想、教群眾會、帶群眾做、促群眾富、讓群眾笑”的群眾工作“五法”,打通聯系群眾“最后一公裡”。同時,讓村干部兼任網格長或網格員,從而使得村干部“上傳下達”的作用能夠最大化。

  二、提升鄉村環境治理的效用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是美麗鄉村的直接體現。改革開放之初,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一開始就是從整臟治亂、改善環境入手的,產生了良好社會效果。現在,建設美麗鄉村,也應從改善農村環境抓起,讓農民群眾短時期內看到身邊變化、享受到良好人居環境,激發致力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動力。花茂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在鄉村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改善鄉村環境治理的基本工作方法來保護生態環境。在一些地方的農村,環境污染久治不愈,致使生態越來越脆弱。加強農村環境治理、保護綠水青山必須從觀念到舉措上全面著力,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守護自然,加強監管、保持高壓、嚴格執法。在這一方面,花茂村創造了“1+5+5+5”工作法,即堅持一個規劃引領,實施淨化、美化、文化、產業化、精細化工程,推動環境、管理、文化、產業、便民服務升級,促進規范化、標准化、市場化、信息化、組織化,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

  2. 著力整治農村生活環境臟亂差,建設干淨整潔、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花茂村通過政府與民眾等多元渠道籌資,全面改善了水、電、路、訊、氣、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實施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四改”和健康知識、衛生習慣、清潔環境“三進戶”﹔推行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建立“五戶聯保”制度和村寨衛生管理公約,通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定期互評,督促群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3. 通過各級政府住房改造補貼,建立有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民居群落。花茂村在民居改造中,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的保持,堅持黔北民居“小青瓦、坡屋頂、轉角樓、三合院、雕花窗、白粉牆、穿斗枋”七大元素,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設,結合上級政府補助和村民自主籌資,新改建黔北民居880棟,全面實現了農家庭院綠化整治。

  4. 打造具有“鄉愁”特色的鄉村韻味。山水需可依、鄉愁有可寄,花茂村在保存鄉村風貌、鄉土味道上著力很多,積極發動農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種草,修繕老式木屋、石板路,保存土院牆、稻草垛,將之作為“鄉愁”統統保存下來﹔精准打造每塊田土,強化田土耕作、稻菜結合、山坡綠化、苗林一體﹔繼承原有的田園風光、民族特色、自然面貌、風土人情,保持好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以“小康六項行動計劃”為抓手,全面改善農村路、水、電、訊等基礎條件,注重保護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當地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背景下,村庄發展呈現逆城鎮化態勢。現在,花茂村正在申報“中國最美鄉村標准化示范村”。

  三、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經濟是鄉村經濟的基礎,種植業是農民的基本收入來源。發展農村經濟,首先需要在農業,尤其是是種植業上著手,通過產業調整,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增加農業附加值。同時,我國的人地比例決定了農業經濟無論如何提升,都難以為農民提供充分就業,因而農村勞動力的多元化就業,也就成為提升農村收入水平的關鍵。

  1.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鄉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但單純的糧食種植業已經不足以為農民帶來足夠的收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產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花茂村的選擇是發展蔬菜種植業,並以此為基礎,發展蔬菜深加工和觀光農業。花茂村引進了當地資質優良的民營企業九豐公司,建成九豐蔬菜園區,累計完成投資1.3億元,建成智能溫控大棚、辦公培訓中心、深加工車間、生態餐廳等設施15萬余平方米,建設了核心蔬菜基地300畝、露地蔬菜示范基地3000畝,帶動周邊鄉村種植露地蔬菜2萬余畝,帶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和觀光農業的第三產業同步發展,實現“抓一接二連三”和農旅文一體化發展。

  2. 加強對農戶尤其是貧困戶的技能培訓。通過培訓賦予村民多樣化的勞動技能是發展鄉村經濟的根本之策。花茂村非常注重推進教育培訓的常態化,充分整合公共服務資源,配套建設村級圖書室,積極開展“農民夜校”等活動,大力開展廚藝技能、酒店管理、網絡銷售、產業技能等培訓,提升農村黨員群眾勞動技能和文化素質。每月舉辦兩期農民夜校,開展各類技能培訓6期270余人次,努力使更多村民都學到賺錢本領。

  四、創新精准扶貧的模式創新

  1. 加強對扶貧對象的識別。通過開展精准扶貧“回頭看”專項工作,深入開展遍訪貧困戶活動,對花茂村109戶貧困戶再次進行精准識別,對扶貧政策的知曉度、貧困戶的基礎信息和幫扶措施進行再核實、再調查、再精准,做到應進則進、應退則退,最終確定花茂村貧困對象為67戶162人。

  同時,鄉村社會作為一個較小規模的熟人社群,有條件也有必要實現扶貧工作的精細化。扶貧措施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例如,花茂村的貧困戶曹安全,因語言障礙,長期無業,村黨組織通過協調,讓當地一家農庄解決了其就業問題,月工資1900元,同時還能學到一些廚藝技能,從而實現了“對口定點”的脫貧幫扶。

  2. 進行產業扶貧創新。花茂村完善“公司(園區)+基地+合作社+村委會+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流轉、平時務工等,帶動農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傳統農民成為產業工人,解決群眾就業200余人,人均月工資2000元。新增專業合作社2家、種養大戶5家,發展草莓、提子、石榴等經果林1000余畝,林下養殖烏骨雞2萬羽。使參與農戶的收入水平遠遠超過國家扶貧辦所頒布的每人年均3000元左右的脫貧線標准。

  同時,村集體依托合作社,有效吸納了農村勞動力,改善了農民工外出就業而造成的農村“空心化”情況。具體來說,花茂村黨總支積極引導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規范管理服務,把種源採購、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生產環節統一標准,村集體與合作社實行利潤合理分成,增加村集體收益11萬元,使合作社成為群眾增收致富和集體經濟壯大的有力保障和抓手。通過集體成立遵義茂祥緣夢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與村域內的九豐公司、順然農庄等企業緊密合作,把土地流轉、平時務工、技術培訓、鄉村旅游等,納入集體旅游公司的管理服務內容,讓公司成為群眾轉移就業的有效平台,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從2012年的3356人減少到現在的不到1000人。

  3. 實現電商扶貧模式的創新。花茂村在上級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互聯網+”服務中心和“青年創客中心”,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引進鄉親淘、愛特購、農村淘寶、主題郵局等6家電商平台入駐,帶動15戶農民利用自家房屋開辦網店,土陶、藤編、黃糕粑、土雞蛋、土蜂蜜等農特產品走出鄉村、走向市場,遠銷北京、上海、深圳、內蒙古、新疆等地,目前網上銷售額已突破100萬元,其中土陶、藤編銷售額分別達30萬元、20萬元。

  4. 進行旅游扶貧的開發。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后,花茂村抓住這一機遇,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實現增收致富。以紅色游、田園游、智慧游為主導,新建游客服務中心1個、生態停車場3個、旅游公路16公裡、旅游棧道4公裡、自行車道4.6公裡,核心區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建立完善“快進慢游”服務體系。同時,全鎮按照“1+7”全景域建設路徑,以打造示范小城鎮為引領,建設了花茂土陶鄉愁文化體驗園、楓元餐飲文化品嘗園、紙房造紙文化科普園、土壩農耕文化觀光園、溫泉康體養生園、苟壩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九龍山獵奇探險基地,為外來游客提供豐富的體驗模式,以此增加游客停留和消費。兩年來,新增農家樂、鄉村旅館22家、特色小吃店28家,鄉村旅游帶動群眾就業300余人,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250余人。示范帶接待游客3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35億元。■

  (冉昊,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副教授/責編 張棟)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