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在民革黨員、國家一級指揮張躍的家裡,見到了由世界樂團藝術節藝術委員會主席、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席演奏家採特那教授親筆簽發的邀請函。在這張邀請函上,用英文書寫著“鑒於您在音樂和藝術領域的杰出成就和貢獻,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作為世界樂團藝術節藝術委員會委員,對藝術節活動給予指導和支持,邀請期從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為期3年。”
此前,國家一級指揮、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我國著名指揮家卞祖善教授,曾被世界樂團藝術節邀請為世界樂團藝術委員會副主席。“這張邀請函,穿越了歐亞大陸,不遠萬裡從奧地利的維也納飄然而至鄭州,這對我來說,是認可,更是鞭策。”張躍說。
與“樂”緣系半生
張躍,原名張慶躍,后來改名為“躍”,沒成想卻與音樂的“樂”緣系半生。
張躍曾任河南交響樂團的單簧管首席演奏員,干到了副高級演奏員職位。此后,在武漢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師從鐘信明教授、姜金一教授學習樂隊指揮,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逐步成長為國家一級指揮家,被同行譽為“華麗轉身”。
如今,他已從河南省歌舞劇院退休,但是他在7年前已成為了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音樂系的全職教授,擔任西亞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兼指揮。西亞斯交響樂團的成長與進步得到了國家教育部領導的高度贊揚。值得一提的是,張躍積極參與社會音樂活動,河南的中學生交響樂團共獲得過5次國家教育部一等獎,其中在他指揮下得到了兩次,佔40%,另外還有一次國家教育部二等獎。他指揮的交響樂團2014年曾赴世界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專場音樂會,中國人在貝多芬的家門口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得了奧地利音樂家、教育家、政府官員的高度認可。“此次被邀請為世界樂團藝術節藝術委員會委員,也是那次音樂會結下的緣。”張躍告訴筆者。
2018年2月,張躍還遠赴美國,指揮美國樂團演出了兩場音樂會,一場是2月6日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另一場是應美國密蘇裡州立大學、堪薩斯州富特海斯州立大學、美國知名教育家艾倫·布朗的邀請,於當地時間2月13日在堪薩斯州富特海斯州立大學施密特海灘藝術表演中心指揮情人節音樂會。
在這場音樂會上,張躍指揮的最后一支曲子是《聚將出征》,這是一首河南題材的音樂作品,是豫劇《穆桂英挂帥》的場景音樂。其恢弘大氣、雄壯有力、充滿激情,表現了車轔轔,馬蕭蕭的古代軍隊出征場面,把整場音樂會的氣氛推至高潮,使美國觀眾對中國音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這場音樂會令人非常享受”,“贊頌牡丹的那首曲目特別優美,它美妙的旋律尤其符合這次情人節主題”,“我很喜歡您與現場觀眾和樂手們之間的互動,我們今晚過得很開心”……音樂會結束后,美國觀眾紛紛為張躍充滿激情的指揮點贊,美國樂手說,“張躍指揮喚醒了我們的激情”。
這並不是張躍第一次赴美指揮音樂會。
2016年1月26日,應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密蘇裡州立大學和美國西亞斯基金會的邀請,張躍與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交響樂團的103位樂手合作,為斯科茨代爾學區的聽眾獻上了一場充滿中國音樂韻味的精彩演出。當晚的音樂會以中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為主,不僅有充滿中國韻味的《牡丹花序曲》、我國著名作曲家施萬春創作的交響組曲《朱元璋》、我省著名作曲家方可杰創作的《熱巴舞曲》和《江山多嬌》組曲等,還演奏了意大利作曲家維爾第的《納布科序曲》等曲目,使美國音樂界、教育界和企業家們對中國音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對張躍的指揮藝術贊不絕口。
再往前追溯至2009年,張躍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南猶他大學學習了一年。那一年,不但學到了很多指揮知識,而且還在河南與美國之間建立了一條音樂交往的渠道,促成了2011年由河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周虹“挂帥”的河南音樂家代表團訪問美國,讓美國樂團在美國本土演奏了河南作曲家周虹的作品——交響序曲《禮樂神農》,成功地在美國展示了河南的音樂文化。
指揮是不發音的演奏員
十余年的指揮生涯讓張躍感悟頗多。
“指揮和樂團的關系,就是鞋和腳的關系。鞋子到底好不好,隻有腳知道。”張躍說,一個好的指揮,善於在演奏時運用激情四射的肢體語言調動整個樂團的情緒,但同時又保持一顆冷靜的心,簡言之,指揮就是一名不發音的演奏員。
他還告訴筆者,音樂是絢爛多彩的,指揮家的手勢也是變化多端的,手勢、圖示是指揮家與樂隊對話的形式,流動(flow)、重量(weight)、時間(time)、空間(space)指揮四要素與肌肉骨骼的運用是指揮家與樂隊對話的語氣,語氣所傳達的信息是指揮家對作品的詮釋,正所謂動於衷則形於外。從作品出發,打破制約指揮的條條框框,將“四要素”中的各種動作合理的組合、連接,將骨骼和肌肉力量分配得當,選擇出最有效的指揮方式,就能產生指揮動作的戲劇性、表情性及各種可能性。事實上,對於已有一定指揮經驗的指揮家來說,如何運用指揮四要素、如何分配骨骼和肌肉力量,是指揮實踐的重要內涵,也是指揮家在實踐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張躍與樂團的排練通常是非常高效的,因為他奉行一套“多快好省”的排練方法。“音樂作品通常篇幅都比較長,你當然可以從頭到尾按順序練習。”他解釋道,“但你也可以專注於幾個重點難點的部分,這樣就能夠提綱挈領,省時高效。當然,這就需要指揮多做案頭工作,找出可能對演奏造成困難的部分”。為了讓作為門外漢的筆者更透徹地明白他的意思,張躍打了個比方:“這就相當於老師教學的時候,會給每堂課設計教學重點一樣。當你熟練掌握了這幾個重難點,這堂課就掌握得差不多了。”
音樂是世界的通用語
作為一名指揮家,需要對總譜進行深入透徹的研讀、理解並生動地傳達給樂手,喚醒整個樂團的激情,才能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更好地塑造音樂形象。
“今年赴美演出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排練階段,他都是用英語和樂手進行交流的。”張躍的妻子虎彬說。
“其實我的英語口語並不是特別出色,對方一開始是為我配了一名翻譯的,可是你知道在美國對排練時間限制是很嚴的,我隻有7個小時的排練時間。如果我說一句,翻譯再翻譯一句,排練的時間就不夠用了。為了能夠提高效率,我不得不婉拒了翻譯。”張躍說,“不過,整個排練過程還是很順利的,美國樂手素質高,實際上動嘴的地方並不多,效率也就高了。我常說的‘Music is 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意思就是音樂是世界的通用語。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音樂是世界的語言是無國界的,無需更多解釋就能感染彼此,這就是音樂的魔力所在。”
“演出結束后,主辦方送給我一個水晶地球儀,在地球儀的底座上,就用英文刻上了這句話,還署上了我的名字。”張躍笑著說。
在談到以音樂作為載體進行中外文化交流這個話題時,張躍認為,要用西方熟悉的音樂表現形式,比如交響樂,來表述中國的民族音樂語言很容易被“老外”接受,並且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流的作用,中外文化才能產生共鳴和交集,而當這種交集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發現自身的民族特點越來越明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會越來越強大。 張躍說,隨著我國國力逐漸發展壯大,中國的藝術家在出國訪問演出時,也越來越有文化自信,在音樂表達中也越來越注重彰顯中國特色。河南氣質、河南力量最大限度的支撐著我的心靈。
學習音樂技能有科學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闡明,“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這一歷史進程相伴隨的是,國內的音樂教育實踐也要從傳統性、民族性、世界性三個方面把人的精神追求、藝術道路的選擇和傳統音樂的發展結合起來,要更加關注青少年的音樂技能和藝術素質的培養。
“音樂技能的學習有什麼科學規律嗎?”筆者替所有學音樂的孩子提出了這個問題。
張躍說,音樂技能的學習是有科學規律的,分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四個階段:
首先是定向階段。這是通過老師的示范指導講解,和學生的觀察和思考來完成的。這個階段孩子是靠直接記憶與模仿,對旋律、節奏的變化有了初步的感知。
其次是分解階段。老師將一個較為復雜的技能分解為較為簡單的、易於掌握的獨立動作。這個階段的孩子較難完整的演奏作品,這是學習音樂必須經由的一個歷程。家長在此時切記不要責怪孩子,鼓勵孩子才是符合教育思想的上策。
再次是整合階段。這是初步掌握完整動作的階段。孩子初步掌握了多個動作的連接方式,音樂聽覺和肌肉能力逐步提高,出錯率下降。
最后是自動化階段。這是技能學習的最高階段。孩子們各種動作做起來得心應手,演奏技巧十分熟練,各個復雜的演奏動作貫穿為一個十分完整的自動化系統,音樂內容刻畫得較充分到位。
又是一年開學季,從事音樂專業教育多年的張躍老師深情寄語:“如果有條件的話,每個孩子都要學會一種樂器。因為音樂是最純真的藝術活動,願它伴隨你從童年到耄耋,涵蓋一生。”■
(孫雅琳,《河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責編 張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