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網站>>團結雜志>>往期目錄文章庫>>2018>>2018第五期
勇闖商海書傳奇,不忘初心譜華章     仇麗華    2019年03月04日14:02

 

         張桂平出生於1951年,屬於差不多和共和國同生同長的一代人。他們的人生經歷了宏大壯闊的時代巨變,經歷了從艱難困苦到解放奮發到繁華璀璨的人生沉浮。這一代人也是一代傳奇,他們之中奮進有為以至輝煌燦爛者眾多,張桂平也是其中之一。

  張桂平是家中長子, 從小擔負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張桂平的父親在抗日戰爭時期跟隨爺爺作為新四軍開展地下情報工作,曾被日本人抓住,受盡折磨,還被逼入長江中,幸被營救﹔但后來在文革中,卻因當年掩護地下工作而參加國民黨的經歷,慘遭審查批斗,最后父母也因此先后含冤而死。而當時,他才20出頭,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其中幼弟張近東還隻有11歲。長兄如父。在那個艱困的年代,張桂平的年輕肩膀必須擔起全部家庭的責任。負重前行的人,常常是踏著沉穩的腳步,肩負責任,懷著憂患,沉默前行,而無暇於沿途的風光。一個人長久的肩負重責,沉默、穩重的姿態會變成一種習慣,漸漸融化到這個人的風格、氣質中。張桂平就是這樣,雖然他被眾所周知是一個著名的行業標杆企業的創始人,一家著名的大企業的掌舵者,但他仍然只是沉默前行,我們對於他的商業作為的認知也遠遠多過對他個人的了解。

  大學畢業后,張桂平先后在南京市勘測設計院任技術員、南京市房地產管理局任科長等職,靠著這個當時的“鐵飯碗”,張桂平帶大了自己的弟弟妹妹。家庭的責任之下張桂平難以它顧,但他心中的創業的夢想一直不曾熄滅。1987年,幼弟張近東已經24歲,36歲的張桂平帶著他一起在南京市寧海路開了一間名叫“蘇寧交家電”的小店,一個商業傳奇自此開始。

蘇寧崛起,改寫家電零售業格局

  蘇寧創始之后,首先是專營空調。在此之前,國營商場是家電零售行業的絕對主角,但服務意識和競爭意識則不如人意,消費者在賣方市場中也別無選擇。蘇寧的出現,恰恰提供了新的選擇,民營的蘇寧不僅做到了物美價廉,還貼近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改進服務,聲名日隆。

  隨著民營經銷商的快速崛起,引來了國營商場的全面反擊。於是,蘇寧與南京八大國營商場展開了一場硬碰硬的“空調大戰”。

  1993年4月,春寒未盡,南京各大媒體上“要想夏天過得好,去到蘇寧買空調”的廣告已是鋪天蓋地。僅頭4個月,蘇寧廣告投放已超過50萬元。雖然商家普遍認定的空調旺季還沒到來,而蘇寧的空調銷售額卻已突破9000萬元,南京半數以上的空調市場歸了這家當時還很不起眼的“個體戶”。

  當年5月13日的《揚子晚報》刊登了一個通欄廣告,大標題是“炎炎烈日無須東奔西跑,買空調隻需到此一家”,下面的小標題是“南京蘇寧集團公司‘空調宇宙’隆重推出了1993夏季進口、名優國產空調讓利銷售”。這則廣告詳細列出了各個廠家產品的型號、批發價、零售價,同時敬告用戶:“自即日起實行讓利銷售。需購買的用戶可參照市場現貨,最低報價進行購買。”蘇寧的這則廣告成為導火線,點燃了南京空調市場營銷大戰的戰火。

  面對咄咄逼人的“黑馬”,習慣於高高在上、風平浪靜的國有商家再也坐不住了。針鋒相對的廣告相繼登場,訴求隻有一個:空調讓利,矛頭直指蘇寧。5月15日,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中央商場、南京交家電總公司、太平商場、山西路百貨大樓、鼓樓百貨商店、南京商廈、家電商場八家南京主要的國有商場聯手成立“南京家電拓展協調委員會”,同時宣布八大商場將對空調實行統一銷售、統一維修服務和統一調換。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此開始,一方是營業面積隻有200平方米的民營企業蘇寧,1992年營業額才1.07億元,作為“對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蘇寧只是一個“小舢板”﹔另一方是當時的市場主渠道八大國有商場,經營了幾十年的老牌商業企業,佔據黃金地段,規模大、實力強,營業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年營業額達數十億元,相對於蘇寧,恰如一個“聯合艦隊”。不難看出,無論是資金實力、營業面積,還是擁有的市場地位、社會資源,雙方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力量對比非常懸殊。於是,一場極富戲劇性且意義極為深遠的商戰由此爆發。

  蘇寧通過“淡季訂貨、反季節打款”,支持空調生產企業在淡季生產,幫助它們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與廠商結成了以誠信為基礎的穩固的合作伙伴,也為蘇寧最終渡過危機埋下了伏筆。蘇寧以其低價優質的服務,在國營商場林立的南京站穩了市場。這是中國家電業第一次在賣方市場條件下爆發的商業企業“價格戰”。看似弱勢的蘇寧以一抗八,以相對優勢戰勝了絕對實力的圍攻,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空調經銷商。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張桂平與弟弟張近東並肩作戰,配合默契的兄弟倆聯手“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打敗南京八大國營商場,成就了商業史上一個經典案例。當年《揚子晚報》刊發頭條新聞,以“小舢板戰勝聯合艦隊”為題刊文,引發了一場市場經濟規律的大討論。憑借這場勝利,蘇寧得以在南京市場站穩腳跟並迅速崛起,為日后“蘇寧電器”躋身國內家用電器連鎖企業頂尖行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市場化開始向民營房地產企業開放。南京工學院建筑系畢業的張桂平,在做家電不斷積累資金的同時,看到了蘇寧的另一條出路。1992年,張桂平帶領蘇寧進軍南京的房地產市場。之后隨著蘇寧業務雙輪各自的發展,為了公司更好的發展壯大,張桂平將房地產業務於2004年從蘇寧中獨立,成立蘇寧環球由自己執掌,弟弟張近東挂帥蘇寧家電業務,分而治之,共享蘇寧品牌。如今,蘇寧品牌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重要角色。

布局未來,應變於未萌

  “本來是一股道上跑一輛車,現在是兩股道上各跑一輛,而且,現在的力量肯定比過去的力量要大。”張桂平說,這就是為什麼會在蘇寧公司發展蒸蒸日上之時分別成立“蘇寧環球”和“蘇寧電器”兩家公司。2005年12月26日,蘇寧環球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在放開民營企業進入房地產的1990年代,在剛剛結束福利分房的世紀之交,在之后城市化快速推進的世紀之初,房地產行業的快速成長和價格的穩步上升,都代表了人民對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在壓抑后的蓬勃釋放,代表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真實需求。那時的房地產業更多是一個造房子、賣房子的行業,投機氣氛不濃和金融味道也不重,也很少有人會覺得房地產不算實業。但隨著長期的繁榮,房地產行業越來越像一個投機行業,企業很多趨向激進化,帶有越來越多的投機傾向。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帶來市場的劇烈波動,之后房地產行業復蘇后,繁榮再續並且日益泡沫化,隨之而來的是國家嚴厲的、層層加碼的調控措施,房地產又進入了一個冷卻和爆膨交替打擺子的時代。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很多激進型的房企陷入困境,甚至於破產。但得益於張桂平穩重的經營風格,蘇寧環球安然穿過了市場的波濤,並且在房地產配套業務上不斷拓展,為未來發展轉型做好了准備。“我的性格是比較穩健的,所以做事也就比較穩健。”張桂平曾說,“蘇寧環球時刻都保持一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心態”。

  穩健的風格既是來自責任感,對企業和員工的負責態度,也是來自對行業的洞見,房地產行業的市場環境已經逐步從稀缺轉向了過剩。“面粉比面包還貴,加上中國土地稅負也很重,房地產再做下去就有問題。”前瞻的視角使張桂平從2012年開始就在謀劃蘇寧環球的二次轉型。2015年,蘇寧環球正式吹響了轉型的號角,壯士斷腕,以“革自己命的方式”開展“去房地產化”轉型,並且確定了大文體、大健康、大金融的轉型目標。在他看來,未來的中國將會由以投資為導向的經濟模式,轉為消費為主導的經濟模式。而在消費領域,與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密切相關的文化體育產業以及醫療健康產業,將在未來持續保持高增長趨勢,同時,轉型也必須有相應的金融運作加以支撐。

  事實上,此前兩三年蘇寧環球就已經不再拿地(目前蘇寧環球的土地儲備仍可供開發5-10年,可以為其他產業投資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支撐)。“把這些資金積累起來后,不需要很大負擔就可以轉向文化、大健康領域,通過資金、技術和市場的整合,我們的轉型就一定能夠成功。”這是張桂平當時的謀劃,體現了他穩健的一致風格。至今短短三年,蘇寧環球已經在從蘇寧藝術館到影視劇的投資,從醫美行業到金融投資的多個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布局,走向了多元化整合發展的方向。

履職盡責,與公益同行

  作為一個民革黨員企業家,張桂平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張桂平的社會職務很多: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企業家聯誼會會長、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徽商交流協會會長、第五屆公安部黨風政風警風監督員……忙碌是他的工作特點,但他更是一個熱心公益的人。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張桂平認真履行著參政議政的職責,深入調查研究,關注民生、反映民意,積極建言獻策。在養老、扶貧、民族文化傳承、區域經濟發展等眾多領域,從企業家的角度,利用企業的研究力量,提出了多方面的應對之策。

  作為民營企業家,張桂平以“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回饋社會”為己任,帶領集團上下積極投身社會慈善事業,形成了常態化、可持續回饋社會的慈善公益機制。迄今,蘇寧環球為社會提供2萬多個就業崗位,共向社會各界捐資捐物逾6億元,直接向雲南旱災災區、玉樹地震災區、汶川地震災區、台灣風災災區捐款數千萬元﹔還設立慈善、教育、助學、幫扶、見義勇為專項基金,並在西藏、新疆、四川、江蘇蘇北、南京等地區捐建數十所希望中小學,幫助大批失學兒童重返課堂。同時張桂平堅定不移地履行著企業精准扶貧的社會責任,不僅先后出資捐建貴州納雍縣昆寨民族中學校改擴建工程,資助納雍縣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參加“中山博愛夏令營”等多項活動,更帶領蘇寧全力參與到貴州省的產業扶貧工作中,助力黔貨出山。

  張桂平熱心公益,隨著企業的運營逐步成熟,也計劃著拓展更多的公益投入。他的態度是:“民營企業能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感謝黨的好政策,要感謝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因此,我們一直回饋社會,以造福人民的感恩思想,投身入社會公益事業,並將其作為企業的一項長期事業。”■

  (仇麗華,蘇寧環球品牌文化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責編 張棟)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