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遷、廣州先后發生兩起兒童硼砂中毒事件,而罪魁禍首竟是風靡兒童群體的“史萊姆泥”。事實上類似中毒、過敏甚至致死事件已非個案,眾多不合格彩泥(造型黏土)已成為危害兒童生命健康的潛在殺手。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生產標准較低。目前我國彩泥(造型黏土)生產主要遵循GB21027-2007《學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GB 6675-2014《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范》和QB/T2960-2008《彩泥》等國家和行業標准,其中在對可遷移元素的限量標准部分,我國共規定了銻、砷、鋇、鎘、鉻、鉛、汞和硒等8種可遷移元素的最大限量標准,這一標准遠低於歐盟標准。歐盟EN71-3標准中最新檢測元素共有19種,分別是鋁、銻、砷、鋇、硼、鎘、鉻(III)、鉻(VI)、鈷、銅、鉛、錳、汞、鎳、硒、鍶、錫、有機錫、鋅,而且限值更低。宿遷、廣州發生的兒童中毒事件的罪魁禍首硼元素,歐盟標准有規定,我國國標中則沒有納入。二是不合格產品泛濫。按照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証制度(3C認証體系)的有關規定,彩泥(造型黏土)屬於強制認証產品,非經認証的產品是不能銷售和使用的。但是現實中由於彩泥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低、市場大、投資少,很多不具備生產資質的小作坊也紛紛加入到生產大軍當中,導致很多“三無”彩泥和不符合標准的毒彩泥,通過網絡等線上渠道和文具批發市場、小超市、小文具店、小雜貨店等線下渠道流入市場,特別是大量流入學校周邊。更有不良商家以次充好,魚目混珠,對知名的品牌進行仿制。江蘇省質監局2015年曾對彩泥產品進行了抽檢,監測的100批次樣品中有62批次不合格,主要問題是部分產品存在可遷移元素、防腐劑超標,問題相當嚴重。三是網絡售賣渠道監管難。當前,大量的彩泥(造型黏土)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售賣,這種C2C或B2C模式,給執法監管增加了難度,監管沒抓手,存在較大盲點。四是簡便監測手段不足。彩泥(造型黏土)生產涉及使用膨脹劑、膠黏劑、固色劑、防腐劑、保濕劑等很多成分,相關的限量標准和檢測方法也十分復雜,目前尚無簡便、便宜、易於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的檢測手段(如試紙、檢測盒等),群眾僅憑看包裝、讀標簽、聞味道等傳統手段難以辨別真假優劣。
為此建議:一是提高生產標准。建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共同啟動修標工作,對標歐盟EN71-3標准,修改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增加可遷移元素和膠黏劑種類,嚴格限定最大限值,重新制定我國彩泥標准。二是加強精准執法。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對文具批發市場和學校周邊的小超市、小文具店、小雜貨店等實施“精准監管”,嚴厲查處“三無彩泥”、“毒彩泥”及原材料,嚴防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對發現問題的,以“銷售末端”查“生產源頭”。三是堵塞網售漏洞。針對網絡銷售情況,強化網絡平台的審查責任,凡是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証、無生產廠家、無強制認証証書的,一律不准上架,已經上架的一律強制下架。針對上架產品,定期組織抽查檢測和驗証,對售賣不合格商品的賣家進行處罰、注銷賬戶等處理措施。四是研發檢測技術。鼓勵科研單位和相關企業,借鑒甲醛檢測儀器和試紙的經驗,研制輕便型通用性可遷移元素檢測設備或試紙,方便消費者自我檢測。(王維禮,民革青島市北區第四支部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