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小組討論在各駐地進行。上午體育界別的小組討論,共有11位委員進行了發言,北京2022年冬奧會成為最熱話題,作為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部副部長,沈瑾委員詳細介紹了北京冬奧會的遺產利用問題。
沈瑾說,北京冬奧會遺產主要為場館和基礎設施,這些遺產在建設之前就要同時考慮賽時利用和賽后利用,“不要等到冬奧會結束之后才開始考慮賽后利用,而是一開始就要考慮。”
沈瑾用跳台滑雪項目舉例,他曾經去過前兩屆冬運會的舉辦地,跳台滑雪的場地或是已經荒廢,或是無法滿足比賽要求,“這就是賽后利用的問題。在張家口賽區建設冬奧會跳台滑雪場地,如果只是用來舉辦冬奧比賽,或者作為其他比賽使用,是不可行的”。
在沈瑾看來,跳台滑雪場地可以和健身活動設施、旅游會議設施相結合,“跳台滑雪的看台區域,在滿足觀眾觀賽的前提下,除了橄欖球比賽,可以作為任何尺寸的比賽場地使用,像平昌冬奧會跳台滑雪場地的看台區域,就建設有一個足球場。此外,奧地利因斯布魯克曾於1964年舉辦冬奧會,當時的跳台滑雪場地如今已經成了城市地標,那裡的場地頂部建了一個直徑78米的觀光平台,可以同時滿足會議和旅游,效益非常好,這值得我們借鑒。”
不過,沈瑾也提到,關於冬奧會遺產利用,很多建議和方案都非常好,甚至已經系統化,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存在障礙,“一個項目的推進,要綜合業主的意願、相關部門的選擇,同時考慮建設成本、賽后管理等問題。同樣是跳台滑雪項目,運動員結束比賽返回起點,國際慣例是乘坐吊籃,這個投資很低。但是如果考慮賽后利用,考慮到以后頂部的會議、旅游用途,必須建設成地軌纜車,與吊籃相比,后者的成本至少要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