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膽汁酸代謝的熊去氧膽酸,最開始是10元/瓶,之后稍微漲價了也隻有20元/瓶,但目前這個藥在上海基本已經找不到了,必須用德國進口的300元/盒的優思弗來代替,這無疑給老百姓,尤其是貧困戶增添了很多負擔。”3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蔣健向記者表達了我國廉價藥短缺問題的擔憂。
蔣健表示,近年來,我國廉價藥“一藥難求”的現象時有發生。2017年,被稱為兒童白血病“救命藥”的胇嘌呤片在多地遭遇短缺,一些家長無奈境外代購,40元/瓶的藥片進口價高達1400元。此外,如溴吡斯的明、魚精蛋白、注射用促皮激素(ACTH)、他巴唑、諾氟沙星、地高辛片、放線菌素D等廉價藥均經常出現斷貨問題。
廉價藥利潤低、企業缺乏動力是主因
“很多廉價藥都是非常經典,甚至無法替代的。廉價藥,尤其是無臨床替代品的廉價藥如短缺將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蔣健告訴記者,即便有些藥物可替代,但新藥性價比大打折扣。保障廉價藥源源不斷供應,對緩解百姓看病貴、看病難大有裨益。
“廉價藥利潤過低,導致企業缺乏生產積極性是廉價藥短缺的主要原因。”蔣健向記者分析,近年來,化工原材料、環保、安全、物流成本上升迅猛,生產企業在廉價藥上的利潤微薄。同時,國家雖給出了廉價藥定點生產企業名單,但未出台藥品的銷售、配送等環節的配套政策。因此,企業在藥品銷路不明確的情況下,不願盲目生產。
此外,我國尚未出台明確的廉價藥定點生產企業遴選標准,也造成入選企業常礙於成本等因素而無生產廉價藥動力,而一些有意願生產廉價藥的廠家卻進入不了定點名單的情況出現。同時,由於目前定點生產的藥品不具排他性,因此在我國藥品重復生產現象普遍、企業惡性競爭嚴重的情況下,定點生產藥品在市場上並無明顯的競爭力。
廉價藥定點生產和定價制度亟待完善
如何解決廉價藥短缺問題?蔣健認為,藥企是社會良心之所在,國家應完善廉價藥定點生產制度,讓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同時給予定點生產廉價經典藥企業適當的政策補償,以鼓勵企業的積極性。
“在廉價藥定點生產企業制定方面,遴選標准及落實招標過程應該透明化。”蔣健認為,應以確保廉價藥質量、可持續供給為根本准則,對申請企業進行遴選﹔其次要加強對定點企業的管理,不斷更新完善定點生產企業名單﹔對於完成生產計劃的企業在既定的政策補貼上再給予一定的獎勵或榮譽,對於納入名單而又不實際生產的企業應在名單中予以剔除,並限制其再次參與招標。
據蔣健介紹,2015年,國家發改委雖在《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中取消了500多種廉價藥的最高零售價格,但醫療機構在實際藥品招標採購時,往往以低價作為標准來壓低廉價藥中標后的價格,使得藥品中標價格過低。
為調動藥企積極性,蔣健建議,在定價方面,應建立廉價藥品浮動定價制度,以保証生產企業利潤。定價過程應遵循規范化、公開化、合理化原則,組建以食藥監局、專業會計師事務所等部門機構組成的定價委員會,對企業實際的生產、銷售、配送成本進行評估,在保障企業利潤的同時合理控制藥價。
“目前,北京、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已制定了各地的廉價藥藥品目錄。但國家層面尚無統一的廉價藥的界定標准及藥品目錄。”對此蔣健認為,國家食藥監局、國家衛計委可對我國廉價藥品進行可及性調研,分析既定目錄省份的界定尺度與標准,遵循臨床療效好、價格低廉的特點,制定出我國的廉價藥界定標准及廉價藥藥品目錄。
借力大數據 完善廉價藥緊缺預警體系
2017年6月,國家衛計委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到2017年底,建立短缺藥品信息收集和匯總分析機制,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清單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基於大數據應用的國家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平台和短缺藥品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的目標。
“廉價藥目前使用情況如何,庫存和需求多大,通過大數據平台分析,通知廠家,才能真正解病人所需。”蔣健認為,在完善我國廉價藥緊缺預警體系過程中,應加強和藥品生產企業的聯網與合作,注重藥品短缺的原因分析,借助預警體系,與企業建立起預警通知、生產安排、配送調配等信息化供應鏈監控系統,以在庫存量與消耗量接近時,提前預警、提早干預。同時借助該體系,了解全國各省份的庫存和消耗情況,在部分省市出現藥品短缺前,採取及時的統籌調撥措施。
蔣健還建議,醫院方面,應加強落實處方點評和審核,優化用藥結構。“可以在省級層面建立合理用藥的計算機輔助系統,將藥物療效評價、藥物年銷售額、處方評價、不良反應報告、劑量審查等設置為關鍵參數,將廉價藥和與其效用相仿的高價藥目錄納入數據庫檢索系統,以及時、准確、全面地掌握藥品使用和管理情況,杜絕醫生不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