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
馬志偉委員的履職秘籍         2018年03月05日09:56

馬志偉,男,1952年10月出生,高級經濟師。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青海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青海省委會主委。

“政協委員”四個字,對於馬志偉而言,別具意義。

從祖父到父親再到他,他們一家三代都是政協委員﹔從1985年成為青海省政協委員,到連任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他的政協委員生涯長達32年。

有人說他是“提案大戶”,每年提案常多達20件﹔也有人說他“一說就中”,他關於推動國家公園建設、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14年抗戰歷史還原等方面的提案建言,都最終成為現實。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青海省委會主委、著名抗戰將領馬佔山將軍嫡孫馬志偉應邀做客團結會客廳,就他的政協情懷和履職感悟,接受了團結報團結網和中國青年網的聯合訪談。

“我家祖孫三代人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代,但三代人共同的政協情結,令我心潮澎湃,也倍感鼓舞。”馬志偉說,祖父馬佔山是1931年在黑龍江率先打響中國武裝抗戰第一槍的將領,被毛澤東主席邀請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二次會議。父親馬奎在擔任政協委員時,積極為新中國建設建言獻策、貢獻力量。他從1985年開始擔任青海省政協委員,在人民政協的舞台上努力為國家和青海的發展建言獻策。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向世界宣告:“七十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十四年抗戰”概念經最高國家領導人正式提出,讓身為打響中國抗戰第一槍的馬佔山將軍的后人、並多次就此建言的馬志偉,備受鼓舞。

今年初,教育部要求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馬志偉說,“十四年抗戰”體現了抗戰歷史的完整性、連續性,對日本軍國主義也是一個有力的批駁,同時也有利於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共寫抗戰史”。

在履職過程中,馬志偉的勤奮和敬業頗受稱道。每年提案少則十七八件、多則二十件,外界稱他為“提案大戶”。對此,馬志偉回應說,“這些提案不是我的一己之作,而是大家的聲音。”

  訪談現場

比起提案數量,馬志偉更看重提案的質量和帶來的“回響”。記者發現,為國家及青海的生態保護工作鼓與呼,堪稱是貫穿馬志偉調研建言的主線。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喝水不忘青海人。但當時,青海三江源的生態保護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馬志偉說,從2002年起,他就通過提案、調研報告、建言協商等各種渠道呼吁三江源生態保護工作,並積極爭取民革中央調研組開展調研。在多方推動下,2005年,國務院啟動了投資75億元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2014年1月,國務院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規劃,工程投資達160多億元。

“生態保護不僅是青海的事,還是國家的事。”2011年,馬志偉又較早地提出建設國家公園的建議。2015年12月9日,中央深改組決定,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歷程碑,而馬志偉為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鼓與呼也歷時了十四年。

此外,馬志偉關於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原子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開發利用、格庫鐵路建設等諸多建議,也都在多方推動下,變成了惠民工程。“許多提案,最初也面臨著不同的聲音,都是在不斷調研、反復協商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一致性,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民主協商的生動展示。”馬志偉表示。

今年3月,馬志偉已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提交了建設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體系、為“新城熱”降溫等四篇大會發言,和建立水生態文明先行區、青海濕地保護等10份提案。

總結政協委員的履職經驗,馬志偉認為得益於於“三個一”,分別是:

一個好的制度框架,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各民主黨派在這一制度框架可以大有作為、積極作為、主動作為。

一個好的工作機制,就是形成了“黨委出題、黨派調研、政府採納、部門落實”的工作機制,民革青海省委會探索形成了“事先謀劃、過程參與,重在參政、精於議政,由虛漸實、履行職能”的參政議政思路。

一個好的工作理念,就是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來自青海的全國政協委員,就要“做好青海人,說好青海話,干好青海事”。同時更加注重提案效果的“由虛漸實”,更加注重建言實效,使協商民主、民主監督的成果實實在在地展現出來。

馬志偉訪談語錄 談“一家三代政協委員” 我家祖孫三代人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代,但三代人共同的政協情結,令我心潮澎湃,也倍感鼓舞。參政情結,成為我一生中最幸福美好、最無悔的追求。 談履職中的“兩件事”:

在擔任政協委員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做的兩件事可以說一說:一件事是在推動抗戰歷史由八年到十四年的過程中,我的建言起到了微薄的作用。另一件事,是在推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我較早建言,持續推動,也發揮了一些作用。 談提案“由虛漸實”的過程

許多提案,最初也面臨著不同的聲音,都是在不斷調研、反復協商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一致性,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民主協商的生動展示。更加注重提案效果的“由虛漸實”,更加注重建言實效,使協商民主、民主監督的成果實實在在地展現出來。 談中國政黨制度優越性

一個好的制度框架,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各民主黨派在這一制度框架可以大有作為、積極作為、主動作為。

馬志偉訪談語錄

談“一家三代政協委員”

我家祖孫三代人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代,但三代人共同的政協情結,令我心潮澎湃,也倍感鼓舞。參政情結,成為我一生中最幸福美好、最無悔的追求。

談履職中的“兩件事”:

在擔任政協委員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做的兩件事可以說一說:一件事是在推動抗戰歷史由八年到十四年的過程中,我的建言起到了微薄的作用。另一件事,是在推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我較早建言,持續推動,也發揮了一些作用。

談提案“由虛漸實”的過程

許多提案,最初也面臨著不同的聲音,都是在不斷調研、反復協商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一致性,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民主協商的生動展示。更加注重提案效果的“由虛漸實”,更加注重建言實效,使協商民主、民主監督的成果實實在在地展現出來。

談中國政黨制度優越性

一個好的制度框架,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各民主黨派在這一制度框架可以大有作為、積極作為、主動作為。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