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全球第一的柑橘種植面積,每年所需的橙汁卻有七成以上需要進口,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尷尬境地於此可見一斑。據此,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建議,從減輕增值稅稅負入手,讓相關市場主體輕裝上陣,幫助中國食品企業在國際市場一展拳腳。
2017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於簡並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的通知》,規定農產品(含糧食)增值稅稅率從13%降至11%。
“這一改動體現了國家對減輕關系民生基本行業稅收負擔的重視,但與此同時,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卻面臨‘高征低扣’的窘境,負擔的增值稅稅負高於其他加工業。”張學武說。
張學武介紹,農產品深加工行業除了《農業產品征稅范圍注釋》規定范圍外的農產品,均按17%的稅率計提銷項稅額。農產品加工企業購進的原材料一般為初級農產品,目前按13%的稅率計算抵扣進項稅﹔銷售時,深加工的農產品按17%計算銷項稅額。這樣一來,深加工農產品銷項稅率比進項稅率多3~4個百分點,而其他行業進項稅率與銷項稅率都是17%,稅率差為零。因此,對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而言,即使沒有實現增值,即原價進,原價出,也會因該征收方式負擔幾個點的增值稅。
據此,張學武建議進一步完善增值稅稅收政策,降低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銷項稅率,比如採用單一稅率,統一按照11%增值稅稅率征收。
據了解,運用稅收政策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許多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食品深加工業稅負都比一般加工業輕。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農產品深加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實際農產品稅率均在7%以下,部分國家甚至實現了食品加工零稅率。“全球十大食品企業中,中國企業還沒有一席之地,百強企業的佔比也很小。相信降低增值稅稅負后,會有更多有競爭力的民族食品品牌在國際市場脫穎而出。”張學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