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
關於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球創新高地的提案(摘要)     民革中央    2018年03月05日11:41

對標紐約、東京、舊金山世界三大灣區,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球創新高地,將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抓手。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豐富、創新能力突出、國際化水平領先,創新經濟發展比較優勢明顯。但是,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制度差異與跨境創新合作問題。香港、澳門與其他城市在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上存在較大差異,阻礙了創新合作。二是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存在嚴重障礙。人才流動受到兩種體制的限制,職業技術資格不能互認,阻礙了國際化創新人才的引入和回流。城市交通體系缺乏一體化規劃和建設,通關便利化尚無大的突破。三是產業面臨轉型升級挑戰。除香港、澳門、深圳、廣州外,其他城市企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急需轉型升級。

為此,我們建議:

一、創新體制機制,提升跨境協同創新效率。加快構建要素自由流動、市場深度合作、開放包容和高度國際化的新體制。創建廣東創新中心,並與香港創新中心、澳門創新中心組建粵港澳創新產業聯盟。協同制定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政策,建立科技合作的常態化機制。完善促進投資和服務便利化的相關政策,對港澳赴粵投資的創新服務機構和個人視同內資享受同種待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知識產權預警系統。探索設備折舊方法、科研設備的進出口補貼、科研經費的跨境使用管理,進一步加大粵港科技項目的聯合招標工作。

二、構建大灣區協同創新生態體系。成立若干國家創新設計實驗室、工業設計研究院、設計工程技術中心等平台,形成集研發、制造、服務模式創新於一體的、資源共享的創新設計集群。設立大灣區創新產業發展基金,用於支持原創研發、創新示范項目、創新人才培養、大數據建設等。支持廣州、深圳及佛山(順德)、東莞、中山等地推動“設計明星城市”建設,在北滘等設計產業集聚的鄉鎮形成若干設計特色小鎮。將河套、翠亨、南沙、橫琴四個區域作為核心片區,開展相關政策試點工作。

三、創新“引育留”機制,打造“人才窪地”。發揮香港“超級聯絡人”角色,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人員往來自由通道,並助其享受當地居民待遇。支持在珠三角地區的創意產業園區和孵化器內設立港澳創客空間,並給予優惠政策。通過行業協會推進特定專業技術資格資質的互認。允許港澳的院校、培訓機構以獨資方式設立機構,實現研究生學分互認,設計高校相互招生、設立共同管理機構、共同開發課程體系等。

四、建立國際化、多層次的創新服務體系。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運營監管中心、創投服務中心和適應科技金融發展的投資擔保中心,發展金融保險業務。依托廣東自貿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加強在高端科技創新、頂級國際金融服務等領域的開放合作,通過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國際優秀企業和人才入駐,並在舊金山灣建立粵港澳創新總部基地,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多元高效的創新服務體系。

五、培育開放、包容、多元的創新文化氛圍。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文化戰略,形成“共創、共享、共榮”的創新文化,推動以“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工匠精神、綠色發展”為主導的創新價值觀和文化建設。精心培育和引導營造形成一種尊重創新、鼓勵創新、追求變革、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

六、成立高度開放的粵港澳大灣區“自由創新服務區”。在環珠江出海口及東西岸的灣區核心地帶,把香港、澳門和前海、南沙、橫琴自由貿易試驗區聯點成片,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自由創新服務區”。以此為依托,實質性地推進深化粵港澳的創新合作,探索區域一體化治理機制和新的創新服務體制機制,整合集聚世界級優質創新資源要素。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