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浙江
徐銘恩:民革科學家領跑世界3D生物打印技術 助推新藥創制開發     楊韻儀    2017年12月13日10:13

中國首台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Bio-architectX”。

近日,來自杭州、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科學家團隊在杭州發布了中國首台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專家組評價,這台緊扣臨床轉化和應用需求的生物打印機,代表了我國生物3D打印設備的頂尖水平,意味著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實現了從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到“領跑”的跨越。它不但將推進3D打印醫療器械、人工組織器官的臨床轉化進程,也為新藥篩選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將推動中國新藥創制與開發。而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正是民革浙江省委會副主委徐銘恩教授。

據了解,這台生物3D打印機的關鍵技術創新為“離散制造微層析成像技術(MCT)”。這項技術基礎原理的提出以及技術實現,均由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自主完成。據MCT技術發明者、民革黨員、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王玲介紹,現有的CT、激光共聚焦等成像技術受到物體體積、信號穿透深度、射線損傷等因素制約。MCT技術是在增材制造(3D打印)的同時,基於微層析技術進行增材成像,理論上成像深度不受限,高分辨率、非接觸、無細胞損傷,可在線實時反饋控制打印參數,實現對3D打印產品無損質控。

推進會上,徐銘恩教授介紹該項目。

徐銘恩說,該科研成果屬於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面向活體器械的功能材料與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技術開發”項目運行第一年的成果。以往的3D打印技術,大多還處於面向實驗室研究使用的階段,而此次發布的“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集納了50余項技術創新和突破,其打印噴頭可兼容多種打印原理並多通道協同,從而實現對醫療制品的大批量穩定制備,邁出了從實驗室研究到生產應用這一質的跨越。

徐銘恩表示,此次由捷諾飛公司和銘眾公司聯合南方醫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301醫院、二軍大附屬上海長征醫院等單位,組成“產學研醫”深度融合的研究團隊,在項目運行第一年便取得這樣的突破性成果,正是對於中共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這一論述正確性的有力佐証。(2017年11月27日發表於中國新聞網-浙江頻道)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