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福建
余文森:行是知之始 實踐出真知     林紹惠 柯碧惠 謝奇芮 薛菁菁    2017年12月12日15:30

“我一向以專業、學術為重,視學術研究為自己的生命,自然在乎自己學術研究的成果和榮譽。所以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很高興很激動。”在聽到入選國家“萬人計劃” 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之后,余文森難掩內心的情緒。

自1986年到2016年,30年如一日,余文森始終堅持做同一件事:致力於中小學的教育改革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對自己心中的信念矢志不渝,懷揣著對教育改革之路的希望,在無數艱難與坎坷面前昂首前行。

回顧起這三十年,余文森最先想到的是教改留給他的寶貴經驗。他說:“通過三十年的理論儲備、三十年的實踐積累,我看待問題也與以前大不相同。”在教改工作中,唯一不變的是初心,正是這份初心帶著他走過了30年的教改之路。

“教育學要與學科相結合”

余文森最先從事的是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研究。問及原因,他坦言主要是出於對數學的喜愛。理科出身的他,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本科學習的四年時光裡,同樣喜愛數學。於是在完成了白天本專業的課程學習以后,每天夜裡他都會跟著夜大的學生一同學習高數。

余文森充分利用了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學習高等數學的課程內容。盡管學習的時間零零散散,他堅持下來,一學就是三年。走上工作崗位以后,余文森也獲益於這三年的學習,為1986年從事高中數學的教學改革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數學理論基礎。

余文森結合中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蹲點我校數學系,主講心理學和教育學公共課,從而把教育學、心理學理論與學科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教法大大地激發了數學系學生對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公共課的興趣。

余文森回憶道:“當時,學生還自發組織了一個教育理論研究興趣小組,每周選擇一個晚上來討論、研究教育理論的問題,並邀請我去指導他們。”

“教育學要與學科相結合,不然教育學就會變成教育別人怎麼教書,而自己卻不會教書的學科了。”余文森將自己對數學的熱愛、自學高數的功底都融進了改革教育的實踐當中,並且成為了之后改革中一個很實用的案例,也許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我眼裡隻有學術、科研”

余文森在教改路上的初心不改,同樣也體現在他對學術科研方面。在初進師大時,余文森就定下目標:“一心一意做研究、做學問”。

2000年國家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余文森被教育部聘為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全程參與國家新一輪課程標准和方案的研制、教材的審定、教師的培訓。特別是作為教育部新課程課堂教學專業支持項目的首席專家,余文森帶領來自全國10多所高師院校的專家教授深入到 42 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指導教學改革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團隊針對各個實驗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建議、進行指導,幫助實驗區把課改之路引到了正確的方向上。他的工作得到了時任教育部分管基礎教育工作的王湛副部長的高度肯定。

在指導教學改革工作期間,他認識到:“要幫助學校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教師要邊教學邊研究,不能等著專家來解決問題,中小學也要成為研究機構,及時解決新課改實踐中的問題。”見多識廣方能積累經驗,他說,“這次課改實驗區的指導之行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看到了一線教師對改革的熱情,發現了老師的創造力。學問很多都是在實踐中發現的,不完全是在書本裡面看到的,因為很多老師會給我們介紹許多他們很有個性的想法、思路和創舉”。

在這一時期,余文森在《教育研究》上發表的《論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和《校本教學研究的實踐形式》兩篇研究報告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廣泛影響,其研究的主要觀點和成果被教育部採納,成為了指導全國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

在這之后,余文森的研究更加聚焦於課堂教學。2006年,應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邀請,余文森錄制了一系列與新課程相關的講座視頻,通過互聯網向全國中小學教師授課。在授課過程中,他和他的團隊收到了許多關於新課改的問題:許多一線教師反映,不少學校出現了擺“花架子”的問題,學生們感到收獲小,課堂成為了“低效課堂”。

余文森從中得到啟發,發現了更值得深入的研究方向,隨后圍繞“有效教學”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証研究,撰寫了《論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此文經《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后,迅速成為全國各地中小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的指導性論文。余文森的專著《有效教學十講》於 2009 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他在書中回答了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該書成為最受全國中小學教師歡迎的圖書之一,五年重印 24次,印數達 25萬冊,引起了業界對關於有效教學的討論熱潮。

“把理論體系構建在實踐的基礎上”

余文森的理念始終是:理論一定是實踐需要的,理論要“落在課堂,落在學生”。從“校本教研”到“有效教學”“卓越教學”,30年來不變的是他對理論“落地”的堅持,理論從實踐中“長出來”,指導實踐,實踐又為理論提供可能,余文森的“田野研究”就這麼一直繼續。

“做理論不是單純在圖書館查查文獻、拍拍腦袋想出來的,我總是希望能夠把理論體系構建在實踐的基礎上。”因此余文森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實踐層面——從表面上講即理論聯系實際,往更深的角度就是行動研究、實証研究。

究竟何為實証研究?余文森解釋,實証研究指的是你研究的成果是做出來而不是寫出來的。換句話說,研究的成果不是靠翻閱一堆文獻資料就能得來。

余文森認為,書齋式的研究並不是沒有價值,不過,每個人從事的工作都有各自的定位,他也寫學術理論方面的文章,但是他個人的定位是做實証研究。“簡單點說,就是不玩虛的,要搞實証、做實實在在的研究。”余文森說道。

正是基於這樣的研究定位,余文森開展大量實地調研工作,去了很多地方,深入了很多學校,這一過程所花的時間是漫長但卻很有意義的。他的經驗從實証研究中來同時也指導了實踐。

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余文森發覺教育改革不能隻停留在課堂層面,還要致力於改革學校。他的實踐和日本大教育家佐藤學的研究結論完全一致,“要使一所學校真正發生變化,需要三年的改革堅守。”他自己用整整三年的時間指導廈門蔡塘學校和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的改革建設,使這兩所學校成為省內外聞名的有內涵、有品質、有自己獨特教學模式的優質學校,每天都有教師絡繹不絕地前來學習取經。目前他們的團隊受廈門市湖裡區和福州市晉安區的委托,致力於改造和提升學校的研究。

除了教學上的實証研究,余文森在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培訓上也進行了大量實踐。受福建省教育廳委托,他主持全省中小學教學名師的培養工作,從2011年到2015年,他深入課堂,認真分析不同學科教師的授課方式,找出教師在授課上存在的優點與不足並逐一進行指導。在這一過程中,他提煉了培養名師的一整套標准,形成了培養名師的一系列路徑,最終創立以“教學主張”為主線和統領的名師培養模式,為福建省培養了一批有專業影響力並在全省發揮積極示范作用的名師。如曾在福建師大“中小學名師論壇”開課的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校長林莘,二十幾年前就是他的學生,“她從福州市骨干教師開始,到省級學科帶頭人,到省級教學名師再到省級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這都是慢慢培養出來的”,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福州市很多正高級中小學教師都曾是他的學生,他親自給這些老師們上課,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封閉性的師范大學培養不出優秀的師范生。”余文森邀請自己培養出的名師來給我校的師范生談經驗、做指導,希望架構一個大學跟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聯合的學習共同體來共同培養師范生,他將通過實証獲得的成果來影響師范生,同時將落地生“根”的實踐精神傳遞給每一位教師。

(2017年3月16日發表於福建師范大學校報)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