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安徽
李愛青:“拔尖農業技術專家”     張燕燕    2017年12月12日18:40

李愛青,1959年12月生,男,安徽合肥人,漢族,博士,研究員,2001年加入民革。

現任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研究員、副調研員,民革安徽省委會副主委,民革中央“三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安徽省首批跨世紀“拔尖農業技術專家”,安徽省特殊政府津貼獲得者,農業部和安徽省農作物品審專家。

童年生活對一個人的人生有著莫大的影響。李愛青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情景。

“我才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離開了父母,跟隨外婆住在農村,直到初中畢業才回到城市。”李愛青說:“農民們很朴實,從來沒有排斥過我這個外地人,一直把我當成自家人。小時候,同村的阿姨接濟我奶水,有時外婆干活趕不回來時,我就在鄰居家吃飯。無論到哪家,都給飯吃。”

16年的農村生活,讓“城市人”李愛青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這種感情深入靈魂,也影響著他對自己人生之路的規劃。

李愛青說,他這一輩子注定都脫不了農業、農村、農民這個“三農”事業。

“只要能讓農民得到實惠,我願一輩子扎在農村裡”

1975年,從桐城中學初中畢業的李愛青,離開生活了16年、位於桐城縣農村的外婆家,回到合肥市讀高中。

那時候的中學強調學習與實踐結合,每學期都有學工、學農活動,李愛青最喜歡的就是學農,他報的是獸醫班。當時,獸醫班在學校很有名,他們跟著雙崗獸醫站的一個省農業廳下來的老專家學習獸醫術,然后幫合肥市各工廠食堂養的豬看病、防疫。老專家很有本事,把李愛青當徒弟帶,教了他很多知識。多年后,李愛青到省農業廳工作時才知道,自己的這位老師是省裡出了名的獸醫專家。

1978年,李愛青參加高考,考上了安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隨后,他在中國農科院攻讀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后,他到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工作,當時,他是研究所的第一個研究生。后來,又在官春雲院士指導下獲得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

在研究所,李愛青逐漸嶄露頭角,尤其在細胞遺傳研究方面。當時,國際黃麻組織還由於他的研究成果專門設立了一個國際細胞遺傳項目,並把項目交給中國來做,從而把中國這個麻類生產大國的科研影響進一步擴大到了國際上。

他還曾受國際黃麻組織委托、被農業部委派去東非、肯尼亞工作了兩個多月,主要收集野生麻類作物資源。非洲工作結束后,他將一些特異野生麻類資源帶了回來,用於改良國內麻類品種。

李愛青在研究所的工作蒸蒸日上,因此,當這個前途廣闊的年輕人執意要回家鄉安徽工作時,年邁的導師很是詫異,所裡也很不舍。“農業技術的生命力隻有在農田裡才能顯現。”李愛青說:“如果我留在中國農科院,也許能獲得國家大獎,但那只是我個人的榮譽,農民沒有因我而得到更多實惠。我想,我回到家鄉發揮的作用會更大。”1990年,李愛青回到合肥,在安徽省農業廳農技推廣總站工作。

為什麼沒有繼續從事科研,而是選擇了農業推廣?李愛青說,當時,我國農科教相對脫節,中國農科院有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沒法推廣出去。科研人員很著急,農民也很著急。可很少有國家級科研單位人員願意做農民與科技人員之間的橋梁,搞技術推廣往往是被人看不起的。

“只要農民能得到實惠,我願一輩子扎在農田裡。”李愛青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說:“在農村生活的那些年,我看到農民生活苦,他們缺少科學知識,渴望農業技術。我從中國農科院出來,手裡掌握了大量農業科技的最新成果,去搞農業推廣,比埋頭科研,更能對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於是,一回到合肥,李愛青就一頭扎進了農田裡。

1991年,皖東的無為縣搞了兩萬畝棉花的高產試驗示范,李愛青作為省棉麻方面的專家,去駐點進行技術指導。“當時領導跟我說,如果家裡有困難可以不去。但是,我是棉麻方面的專家,這麼大的一個項目,做好了對農民是萬分有利的。我一定要去。”李愛青說。

領導所說李愛青家裡的困難,其實是件大喜事,那年“五一”勞動節,李愛青要結婚了。但他拜托哥哥幫他操辦結婚用的房子、家具及結婚事宜后,就去駐點無為縣,沒日沒夜地守著棉花試驗田。因為棉花種植的技術含量很高,施肥、打藥、育苗,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引起嚴重減產,結婚時,他也只是回到合肥待了五天,就又回到無為。

那一年正趕上安徽歷史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大水淹沒了他們的試驗田,但即使承受了這樣的天災,試驗棉花產量依舊不錯,一畝增收200多元。李愛青的新家也被淹了,新置辦的家具全都泡了水。他沒時間打理,還是哥哥幫忙給處理的。“但我們種的棉花高產了,這比什麼都好。”李愛青高興地說。

1995年,嘗到甜頭的李愛青和他的同事又在阜陽搞了一個萬畝試驗基地。這次主要是推廣一年四熟的農業生產模式,嘗試試驗豌豆、棉花、花生、蔬菜等四季作物,達到一畝地創造2000元收入的目標。

一年兩熟,是北方的傳統生產模式,這種粗放式的耕作,一畝地最多也就千元的收入。雖然李愛青他們承諾農民一定能夠增收,可要改變農民沿襲千年的生產習慣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農民們不接受,試驗的阻力很大。

“農民的經濟基礎太弱了,他們經不起失敗。”李愛青並沒有責怪農民思想落后,而是很同情和理解農民的處境。

李愛青他們耐心細致地做工作,挨家挨戶地講解技術。農民們最終被說服了。接著,李愛青他們又手把手地指導農民什麼時候該播種、施肥,什麼時候該打藥、治虫,幾個技術關鍵環節督促農民做到位,產量一下子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一年下來,一畝地的收入比過去翻了一番。

阜陽農業高效模式的嘗試與成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安徽省召開了現場示范會,向各地推廣經驗。省農業廳向全省農業系統通報表揚李愛青,號召全系統向他學習。

李愛青指導農民種油菜

李愛青再次成功了,可這次他卻帶著深深的遺憾。外婆走了,那個從小帶著他長大、一直疼愛他的外婆去世了,就在他日以繼夜守著阜陽萬畝試驗田的時候。那一陣子,正是技術關鍵時期,他太忙了,沒能見到外婆最后一面。

“種子問題無小事,保護農民利益最重要”

如今,談起當初駐點搞試驗田的那段日子,李愛青充滿懷念。“那時候很忙,沒日沒夜地盯著試驗田,恨不得吃喝住都在田裡。但那時候也很充實,試驗成功了,我們的辛苦沒有白費,看著農民們的笑臉,很有成就感。”

1996年,根據農作物品種育繁推一體化的需要,李愛青調到省種子管理總站,從事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

“雖然工作性質發生了變化,但我還是在和農民打交道,只是開拓了為農服務的新領域。”李愛青說:“根據每年不同情況,我們年初下發全省種子市場監管方案,對春秋季安徽重點地區、市場和作物的種子市場進行監督檢查,著重打擊未審先推、套牌侵權假冒違法活動,切實維護農民利益,讓農民購買放心種子。”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受利益驅動,一些不法種子商販大量制假售假,給農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每年,由李愛青牽頭直接參與辦理的種子案件和協調的種子糾紛就達十余起。李愛青印象最深的就是2009年“中棉所29”造假事件。

“中棉所29”品種,高產優質,市場十分青睞,這也使得它被造假分子看中。2007年,安徽省10個縣的農民由於買了假的“中棉所29”種子,造成了1000多萬元的損失,農民要求賠償,可制假者無力賠償。

事情發生后,省農委(原農業廳)專門成立了專案組,李愛青是專案組主要負責人之一。

“當時壓力很大,事情如果鬧大了,影響社會穩定。”李愛青領著一幫人,連續幾個月都沒有休息,查案情、追假種,一個縣一個縣地鑒定,一戶一戶落實農民的具體損失。他們還聯系各地分銷商及受牽連的上海市某種子公司,多次協調,就賠償農民損失進行協商。最后,上海市某種子公司賠償了600多萬元,造假公司賠了60多萬元,各級分銷商出一點,政府拿一點,分兩批賠償了農民,解決了問題。

還有2013年蚌埠市五河縣的水稻賠償損失案。當地經銷商從外地商販手中淘購了上萬斤的假劣水稻種子賣給農民,造成農民巨大的損失。李愛青他們了解情況后,趕到蚌埠市及五河縣,多方做工作,最后,五河縣農業部門補了一些,商販賠了一些,總共補償農民十幾萬元。

李愛青說:“種子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事關農民一年生計。”自抓安徽省種子市場管理以來,李愛青通過組織對全省種子市場春秋集中整治和日常兼管,採用全省種子統一防偽、修訂安徽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和落實種子法等措施,有力地規范了全省種子市場,打擊了假冒偽劣種子,保護了農民利益。近些年,安徽省沒有因種子糾紛引發一起群體事件。2008年,李愛青被省農委評為“安徽省農資專項整治工作先進個人”。

安徽省有1.7萬家種子經營單位,管理種子市場,不能總是被動地發生一起事件,解決一起事件,李愛青一直在考慮的是,如何從源頭上杜絕或是減少種子事件的發生,如何推動安徽省種子行業整體發展。

2001年10月,在李愛青他們的積極籌劃下,安徽省種子協會成立了。作為協會的一名創始人、協會秘書長,李愛青把為農民服務和為種子企業服務結合起來,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他們評定的誠信種子企業與誠信種子經營戶在種子行業產生了很大影響,促進了安徽省種業信用體系建設。現在在安徽種業,如果誰不依法經營,種子協會馬上就把他在行業內曝光。他們還開展了“全省種子統一防偽”活動,為確保農民買到合格的種子提供保障,促進了安徽種業的健康發展。另外,協會還成功舉辦了多次中國合肥種子交易會,促進了安徽種業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

種子協會辦得如此成功是李愛青始料未及的,協會先后兩次被民政部授予“全國先進社團組織”,這在全國涉種行業協會中是唯一的,並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原主席何魯麗親自授牌。同時,還被安徽省民政廳授予全省示范協會和4A信用協會,李愛青也被安徽省民政廳評為“安徽省民間組織管理工作先進個人”。

“挂職一線,我要去沖鋒陷陣”

如果說,在省種子管理總站工作,是站在全省的角度,宏觀地指導全省種子管理工作,那麼去宿州挂職的兩年,就是走上“戰場”,沖鋒陷陣。

2013年12月,李愛青響應省政府支持皖北發展的號召,去宿州挂職市農委副主任。

宿州,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大市,也是重要的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基地。

在宿州任職后,李愛青利用自己長期在省級種子管理部門工作的條件,積極推進宿州市種業發展。2014年,他將省農科院國內首創的種子身份証項目,放到宿州市核心種子企業——宿州市種子公司的小麥和玉米品種上應用。這樣做既有利於保護該公司品種的知識產權,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制假套牌,又有利於為企業打響品牌,更好地為農民售后服務。

李愛青說:“宿州大種業公司不多,小種業公司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引進合作,引進人才。”他積極推動中法合資種子公司盡早在宿州市開發區建立種子研發基地。此外,他還牽線引入國際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柏大鵬博士與宿州市種子公司合作,促進公司育種水平提高。目前,他們已合作育成幾個品系,待參加國家和省級試驗審定。

紫蘆湖農場和新馬橋農場,是宿州市的兩個國有農場,但都面臨著一些困難。尤其是新馬橋農場,擁有上萬畝農田,專門種田賣糧,單一的經營使得農場效益很差,舉步維艱。

了解情況后,李愛青積極籌劃,多次跑省財政廳協調,帶著財政廳的人去農場實地考察,最終給兩個農場各落實了10萬元農田建設扶持項目。

招商引資,對於李愛青來說是陌生的。在20多年的工作中,他很少接觸這方面的事。但是,在宿州挂職后,為了宿州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發展,李愛青利用一切機會為宿州招商引資。他幫助落實農業部在靈璧縣的定點生產效益評估項目﹔組織中國海螺集團到宿州考察農作物秸稈發電,蕪湖奇瑞重工在宿州考察農機合作以及研討北京鄉電電力公司的秸稈蒸汽發電在宿州市應用的可行性……因為其他工作去廈門和湖南時,他也不忘宣傳宿州市農業有利條件和發展優勢,為進一步招商引資和技術合作創造條件。

2014年8月30日,“2014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在安徽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展會持續三天,1000多家省內外企業參展。

千家企業匯聚在一起,這對於招商引資來說蘊含著巨大的機遇。李愛青他們瞅准機會,按照中共宿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利用農交會平台,組織了宿州市農業招商引資專門招商會,邀請了近10家有影響的台資企業和幾家國內較有影響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加,宣傳宿州市的發展優勢與潛力。為了籌備招商會,李愛青他們加班加點,篩選企業、聯系交涉、策劃布置……

招商會是成功的。會上,廣東原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與宿州市宿馬園區簽訂了投資協議,目前,該項目已在園內落地,正在購置設備投產。另外,靈璧等地也有兩家農業企業與全國著名農業龍頭企業燕之坊簽訂了產品供貨協議。

在宿州挂職期間,李愛青不忘自己全國人大代表、民革黨員的職責。他說:“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目前,宿州的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在宿州市建設國家級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市,開展農業農村信息化先行先試,探索信息化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組裝模式和技術路徑,對黃淮海地區的農業發展都有著很好的示范作用。”

經過深入細致地調研,李愛青撰寫了《關於在安徽宿州建設國家級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市的建議》,作為安徽省代表團建議案,在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反響熱烈。

轉眼間,李愛青回到安徽工作已經二十多年。這些年,李愛青忙著推廣農業科技、監管種子市場、履行參政議政職責。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鬆科研。因為成績突出,2007年,李愛青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

他分別主持或承擔國家和省部級棉麻重點科技項目10余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8項﹔組織研制開發的“紙質高效營養育苗器(杯)”於2000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02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承擔的國家“863”和省科委“十五”抗虫棉重大項目,已獲重要進展,育成了我國第一個抗虫棉新品種“國抗一號”,另還育成了紅麻新品種兩個﹔參與的“棉花高產優質新品種選育與推廣項目”於200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實施的“優質棉的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於2007年獲教育部科技發明一等獎﹔主要組織實施的“超高產、優質、光純感紅麻新品種選育推廣與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於2010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的“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麥特意種質的發掘與利用”於201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還著書3部,約40萬字,其中,獨著《優質麻類栽培》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十幾篇被國家中高級學術刊物錄用,有5篇被國家一級刊物錄用,6篇獲省部級優秀論文獎。

“成為民革黨員,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

2001年,對於李愛青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他加入民革,成為一名民革黨員,在生活和工作中又多了一個角色、多了一份責任。

加入民革之前,李愛青並不了解民革。當時,和他關系很好的省農機站站長是民革黨員。站長向李愛青介紹了民革組織,著重提到民革在“三農”方面的特色。

在此之前,李愛青在1997年就當選為安徽省政協委員,他一直致力於為“三農”發展建言獻策。此時,聽了站長的介紹,他認為,加入民革,可以多一個平台,更加有利於為“三農”服務,為“三農”呼吁。於是,李愛青又多了一個政治身份——民革黨員。

李愛青一直都記得自己寫的第一份提案,那是一份關於減輕農民稅費負擔的提案。

剛當選政協委員時,李愛青對政協委員的職責以及如何參政議政、如何撰寫社情民意和提案,並不太清楚。於是,他自己找書、找資料學習,認真參加各種培訓。平時走基層、進農村時,他更加注意觀察,用參政議政的眼光,發現農村存在的問題和農民的需要。在充分調研后,李愛青向省政協提交了他的第一份提案。由此,開始了他的參政議政之旅。

李愛青一直都說自己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農村生活和工作經歷,使他對農村和農民很熟悉,他把關注“三農”當作履行職責的根本,不斷為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說話,關心農民的切身利益。他說:“為‘三農’奔走呼吁,既是我作為民革黨員、政協委員的職責,也是對養育我的農村、農民最好的‘反哺’。”

2004年5月,安徽省交通廳印發了《關於對整車運輸鮮活農產品的本省車輛免征車輛通行費的通知》。李愛青認為,文件規定畜禽產品僅為活口畜禽,沒有包括冷凍初級加工的新鮮畜禽產品及其奶制品,而這部分產品是安徽對外運輸的主要產品。而且,文件中規定的蔬菜果品綠色通道的開通時間、范圍和要求與生產、流通以及農民實際情況不相適應。此外,農民辦理免費手續,需要開一大堆証明,過程十分繁瑣,很多農民根本辦不了,導致好政策形同虛設。於是,李愛青提出了《關於改善我省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的社情民意。時任安徽省省長王金山和分管農業、交通的省政府領導都對李愛青的意見作出批示。不久,安徽省農委會同省交通廳共同修改了過去不合理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並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發文全省執行。

“看著農產品的綠色通道真正暢通了,我感覺到的確為農民辦了實事。”李愛青說:“我履職的使命感從來沒有這麼強烈過,也讓農民們感受到政協委員就在他們身邊。”

2004年,他的關於“維護農民工權益立法”的提案,被省政協推薦給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率領的全國政協農民工問題調研團。李愛青應邀參加了調研座談,向調研團提供了有關農民工合法權益保護方面的意見建議。

他在安徽省政協八屆二次會議上提交的《關於建立農產品開發研究中心的建議》提案,得到省農經辦的採納和認真辦理,該提案也被省政協作為當年的優秀提案入編成冊。

“成為民革黨員,在擁有更廣闊的參政議政平台的同時,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2007年,李愛青的事業更進一步,他當選民革安徽省委會副主委。隨后,他又被任命為民革中央“三農”委員會委員、民革安徽省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角色的轉變,讓李愛青從埋頭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參與省委會的決策部署,帶領民革安徽省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一起發展,共同參政議政。

2014年,李愛青組織民革安徽省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經過充分調研,形成《關於我省家庭農場發展的建議》,作為省委會集體提案,上報安徽省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提案中提出,要大力培育發展我國種糧主體——家庭農場(含種植大戶),特別要幫助解決家庭農場的金融保險和設施用地等問題,以保証國家糧食安全。此提案被列為省政協重點提案,受到副省長梁衛國批示。建議中要求解決家庭農場的設施用地和農業政策性保險提質擴面等問題目前正在落實中。

隨民革中央領導在農村調研

李愛青自己每年也都有“農字號”的提案。這些涉農提案的提出,是李愛青深入農村、了解實情、傾聽農民聲音的成果。如《關於建立農產品開發研究中心的建議》《關於發展我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議》《關於安徽省建設節約型社會應重視的幾個問題》《關於我省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問題的建議》《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推進小城鎮建設科學發展的幾點建議》《安徽省新農村建設應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等,這些建議都獲得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視,不同程度地被吸納進安徽省出台的文件、政策之中。

李愛青什麼時候都忘不了要為農民說話,為“三農”服務。他說:“我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能夠通過提案建議、信息直通車等多種方式,把農民的想法建議反映上去,為解決他們的困難做些實在的事情。”

“代表人民發聲”

談到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的感受,李愛青說:“人大代表不僅是個人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每年人大會議期間,代表們齊聚一堂,與國家領導、省級領導們平等交流,一起為國家的發展獻計出力,我感到了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007年,李愛青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從省政協委員到全國人大代表,身份不同,立足的角度也不同。為了做一名稱職的全國人大代表,李愛青努力學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關知識,學習《代表法》《選舉法》《組織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積極參加全國人大組織的代表培訓、集中視察、專題調研等活動,以提高自己的履職能力,適應人大的工作要求。

近年來,他先后向國家和省提交“三農”建議案和議案三十多項,得到國家和省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高度肯定與吸納,對推進“三農”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每年人大會議一閉幕,李愛青就開始思考來年提什麼,一年中前3個月收集議題,接下來用至少6個月調研,最后3個月形成建議,再征求相關部門、專家和人民群眾的意見,進行不斷篩選,反復修改。

2008年3月,李愛青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制定農民工回鄉創業扶持政策”的建議案,而那時,回鄉農民工創業問題還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重視,也沒有多少政策支持。李愛青認為,現代農村迫切需要一批有知識、有能力、有見識、有技術、有一定資金積累的人來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其中,回鄉創業農民是這一批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項建議案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新華網、經濟日報等不少全國主流媒體均作了專題報道,對不少地方建立農民創業園和抵御后來的金融危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讓在城市有相對固定職業的農民工盡快變市民”,這是他特別強調的觀點。李愛青說:“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就是順利轉移富余農民。這些農民工問題不解決,將影響農業現代化和‘三化’同步進程。”

多年來,李愛青一直關注著農民增收問題。他在安徽省糧食主產區——阜陽市阜南縣調研時看到,那裡的鄉鎮經濟滯后,農民生活貧困,這使他心中感到十分不安。因此,在2009年、2012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李愛青就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問題提交建議案,建議在保証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國家建設用地指標和項目應向糧食主產縣傾斜,通過土地整理等手段置換的建設用地應優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支持農民創業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項目,以促進糧食主產縣經濟發展,達到減少區域差別,促進城鎮化進程,轉移農民,以工補農從而促進農民增收的目的。此建議案被人大採納,2012年,國家財政部領導專門為此到安徽調研。

農村環境臟、亂、差是城鄉差別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既影響農民身體健康又不利於農產品質量安全,而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關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為此,李愛青多次深入農村調研污染源、農作物秸稈與人畜糞便等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情況,在2010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盡快制定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的建議,被全國人大採用﹔關於將農村環境治理列入“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已被國家採納﹔2013年,他提出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受到關注﹔2014年,他又建議國家扶持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等綜合利用工作,以減少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和促進土壤肥力提高。

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與種業發展涉及國家戰略安全與社會穩定,始終是“三農”工作的一個核心問題,李愛青多次就相關問題向國家提出有益建議。在2011年和2012年的全國人大會上分別提出擴大配方施肥范圍和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及加強農業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等建議案,受到了財政部和農業部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認真辦理,財政部增加了配方施肥專項經費,農業部在全國開展了農業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示范縣活動。

李愛青還多次為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建言獻策。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建議各級政府搭建與社會組織聯系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加強社會組織的信息溝通,推進社會組織參政議政。2014年,他又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了《關於推進政府職能轉移和加快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建議》。

李愛青認為,目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還存在“政府萬能”的思維定式,習慣於大包大攬,對社會組織有些不重視、不信任、不放手,導致社會組織發展困難重重。

“改革實踐証明,政府權力‘瘦身’並非易事。這就需要政府官員有改革的決心,就像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用壯士斷腕的決心轉變政府職能。”談及推進政府職能轉移,李愛青建議各級政府全面梳理自身職能,逐步將政府的事務性管理工作、適合通過市場和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以授權、委托等方式依法交給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組織承擔。

在李愛青看來,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與加快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相輔相成。他建議,國家財政部應全面梳理並提出購買服務的內容和事項,盡快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明確購買的服務的主體、種類、性質和內容。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有效滿足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政府職能的加快轉變,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

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民市民化也是他始終關注的一個焦點。2013年,李愛青提出的關於加速推進我國城鎮化建議列為全國人大重點建議案,國家發改委領導專程來安徽聽取意見,其中,按照分層分批推進農民市民化等建議內容已被採納進國家城鎮化規劃。

李愛青說:“我寫過的建議很多,有些問題只要一天不解決,我就會反復提。”李愛青並不期望問題能馬上解決,“最主要的是,把建議提出來,讓政府了解基層的民情和民眾的呼聲,一時做不到也沒有關系”。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已經8年,李愛青的不少建議成了現實,也有不少推進艱難。早在2009年,他就提出修改《土地管理法》,建議給予農民宅基地產權,征地補償同地同價,建設規范化土地流轉市場,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建議雖被全國人大採納,但落實仍需要一個過程,近幾年他多次再提。關於修改《種子法》的建議案,他也是一提再提。還有,關於建立家庭農場的建議,雖然受到重視,但是一些政策仍未能落實……

“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修改好土地管理法和種子法,讓農民擁有可在市場平等交易的宅基地權和土地權,讓我國種業做大做強﹔另一個是在我的代表任期內,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多建言獻策,讓農業不再是現代化建設的短板,不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后腿。”

從作為安徽省首批跨世紀“拔尖農業技術專家”、安徽省特殊政府津貼獲得者、農業部和安徽省農作物品審專家,利用所學不遺余力地為農業發展獻計出力,到身為民革安徽省委會副主委、民革中央“三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積極為“三農”發展奔走呼吁……無論角色如何變化,李愛青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著,踐行自己的諾言:“一輩子奉獻‘三農’!”(摘自《親歷者贊——民革人物報道集》第三輯)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