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村和土地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 ”這是省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主任於忠祥教授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作為民主黨派成員和“三農”問題專家,於忠祥積極參加人民政協,履行委員職責,為農村發展建言獻策。
為了熟悉農村生產狀況,多年來,於忠祥的身影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有一年,肥東縣在示范推廣優質油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時,在幼稻分化階段遇上大旱,8萬畝示范田稻苗干枯。於忠祥得知后,立刻帶著一批農技人員,冒著39℃高溫,挨個查看每一塊田地,每天跑上十幾個小時,手把手指導農民採取應對措施。一連四五天下來,於忠祥他們幾個人皮膚晒得黑紅,人人都瘦了好幾斤,示范田稻苗干枯的難題得以解決。
“要使農民掌握科學種田的本領,新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必不可少。 ”身為教育工作者,於忠祥不僅樂為農民當老師,更善於為師。在推廣農業技術過程中,他看到不少農民嫌理論知識枯燥難懂,不願學習新技術。於忠祥便想著法子編印了一些口訣和手冊,把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把復雜的流程簡單化。何時該上肥、何時該灌水,農民只要對照手冊就行。
為讓更多農民掌握新技術,於忠祥先后深入100多個鄉鎮,足跡遍布省內外。他通過舉辦農民技術培訓班、一對一幫教等方式,培訓農民50多萬人次,成功解決了脫毒甘薯、油菜育苗移栽、地膜覆蓋花生板栗套種、瓜果林立體生態農業等多項課題。
“今年‘兩會’期間,我繼續提關於推動生態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建議。”於忠祥表示。當選省政協委員15年來,於忠祥先后提出了《關於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建議》《關於促進農村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建議》等60多份提案和建議,每一件都與“三農”緊密相關。
(2017年1月發表於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