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31年來,民革黨員楊承志在教育、行政、統戰、司法等多個領域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並經歷了教師、律師、紀檢監察干部、副縣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派主委、檢察官等多重職業身份轉換。翻閱他的工作履歷,最令人欽佩的是,楊承志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都勤奮敬業,留下一個執著而又擅打“硬仗”的身影——
天道酬勤 自學通過“天下第一考”
1983年8月,楊承志從西南民族學院中文系畢業后,即進入黔南民族財校任教,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為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在執教期間,楊承志就積極作好了考研的准備,並打算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進行深造。
在潛心備考的過程中,他發現,古典文學雖然博大精深,但對當下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並不直接,面對諸多急迫的現實問題難以對症下藥。鑒於此,他更渴望能夠學習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
那個時候學校的師資匱乏,教學任務較為繁重,作為青年教師和業務骨干,他承擔了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他,還得為學生們教授經濟、法律、旅游等學科課程。
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楊承志的業余生活大多都被自學時間所佔據。
有一段時間,學校特別需要法律類的教師,在難以引進教師的情況下,楊承志萌生了自學法律的念頭——一是為了教學的需要,二是為了拓展自己的職業視野。
由於身邊有一幫朋友都在司法界工作,不少人還是令人羨慕的律師,在大家的幫助和影響下,楊承志開始埋頭自學法律課程。通過三年的潛心苦學,1993年12月,楊承志順利完成了高等教育法律專業的自學考試,拿到了貴州大學的法律專科畢業証書。
更令人欽佩的是,在拿到法律專科畢業証的前兩個月,楊承志就滿懷信心地參加了被稱為中國職業資格考試“天下第一考”的律師資格考試,並於1994年4月獲得了律師資格。
由於教學口碑好,在黔南民族財校執教的過程中,不時有省內高校前來邀請楊承志去他們的教學點授課,先后授課達十余門。通過長時間的教學和知識的積累,他的教學水平得以較大提升,1998年12月,他被評為高級講師,並在1999年被省教育廳和人事廳聘為中專學校高級職稱評委。
楊承志從事了六年的兼職律師工作,為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他將自己親手經辦的真實案件和一些典型案例融進了自己的教學中,把枯燥的法律書本知識講授成了學生們最歡迎的熱門課,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
壯士斷腕 踏遍煤山治“黑礦”
1998年,在教育戰線上奮斗了16年的楊承志又迎來了他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這一年,黔南州首次拿出6個州直部門的副職領導人職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考,一番考量后,楊承志選報了黔南州監察局副局長一職。
“我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到了州監察局。”回憶起當初的招考細節,楊承志告訴記者,自己考取了律師資格后,盡管還在黔南民族財校任教,但他已擔任了一些單位的法律顧問參與其法律事務,同時也經手了一些案件的辦理,使自己的法律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也為自己贏得選拔性考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保証政令暢通,嚴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進廉政建設。”楊承志告訴記者,1999年5月,他被任命為黔南州監察局副局長,分管行政執法監察、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以及源頭治理等工作。在3年的時間裡,積極參與了“收支兩條線”的管理監督工作,參與了政府採購、政務公開、會計委派、招投標等工作的體制機制創新改革以及小煤窯的治理。
2002年5月,楊承志調任荔波縣副縣長。“當時,我以為作為非中共黨員的副縣長,一般就分管文教衛工作。”但讓楊承志沒想到的是,一上任,他分管的卻是安全生產、計劃生育、經貿等工作,這些工作,在當時的荔波縣,全都是“硬骨頭”。
“那時候,全縣的安全生產形勢比較嚴峻,特別是煤礦生產。”楊承志告訴記者,擔任荔波縣的安全生產委員會主任后,他即刻對全縣的煤礦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情況遠遠超出他的預料,形勢異常嚴峻!
“荔波打個噴嚏,全州都得感冒。”這就是當時荔波的安全生產形勢。回憶其當初的情景,他至今仍感到心有余悸。他告訴記者,在調研過程中,曾經看到有一座山上居然有幾十個非法礦洞,這讓他的頭皮都發了麻——他據此估算了一下,當時全縣的非法小煤窯可能高達數百甚至上千個!“在這種境況下,安全生產的壓力可想而知。”楊承志說,要徹底扭轉當時的不利局面,除了自己要有一身正氣不與煤礦有絲毫利益瓜葛外,他還得身先士卒排除干擾,親臨礦山去尋找煤礦安全生產和治理“黑礦”的有效途徑。
為了搞清楚煤礦的生產流程,克服自己在煤礦生產專業知識上的不足,他多次帶著煤礦的工程師、安檢員、瓦檢員等技術人員一道下井進行安全檢查,以此了解到最為真實的情況。為了從源頭上遏制安全事故的發生,他加強了對礦主們的安全意識教育,強調安全生產是“時刻懸在頭頂上的一把利劍”,一旦發生煤礦事故就有可能傾家蕩產,甚至領刑坐牢,容不得絲毫大意,來不得半點馬虎。
為了摸清全縣的非法小煤窯情況,有一段時間,他滿山遍野地尋找非法礦洞,常常是清早出門,晚上十來點鐘才回到住處。“山上很多地方沒有路,一天巡查下來,兩腿膝蓋以下全是黑的。”就是憑借自己的這股拼勁和忘我精神,在各方支持下,他對荔波縣的煤礦生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一年多以后,當他離開分管的安全生產崗位時,荔波縣的合法煤井從接手時的16對上升到了43對,使該縣的非法煤礦開採行為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最讓我欣慰的是促使荔波縣的煤礦生產走上了法治的軌道。”楊承志說,這是他“啃”掉的“硬骨頭”之一。在荔波縣當副縣長的四年多時間裡,他分管的計生、交通、環保等等工作同樣面臨不小的困難,但他都能夠勇於面對,一步一個腳印去推動工作,使這些工作都有進步,有亮點。
恪盡職守 爭做一名稱職檢察官
2005年7月,楊承志被中央三部委選派到山東省昌邑市挂任副市長,第二年年底,調任黔南州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開始了他的檢察官生涯。
在調到州檢察院工作之前,盡管楊承志的所有工作經歷都和檢察工作的交集甚少,但他自學的法律知識和曾經從事的法律服務工作,卻為他的檢察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進入檢察官的角色后,楊承志發現民行檢察工作對於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穩定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黔南州檢察院的這項工作在全省處於中下位置。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他加大了對全州民行檢察工作的推動力度,黔南州的民行檢察工作很快就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通過行使民行檢察監督權,按照一定的程序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裁判予以糾正,有利於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楊承志說,黔南州民行檢察工作的有效開展,強化了司法的公信力與權威性,提升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能力,維護了司法公正。
“在州檢察院的時候,我把分管的一些‘冷’部門搞得熱火朝天。”楊承志告訴記者,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對檢察院的預防職務犯罪工作不甚了解,因而預防部門也就成了“冷衙門”。“預防,為事前預防,即古人所說的‘防患於未然’。”楊承志說,自古以來職務犯罪一直是社會的熱門談資,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很多人隻熱衷於談論職務犯罪的結局,卻不了解職務犯罪的事前干預,使得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鑒於此,他在黔南州檢察院積極調動一切有利因素來推行防治措施,以達到防止、遏制和減少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發生。
“預防職務犯罪是一種柔性監督,某種意義上講是在行善,避免國家公職人員犯錯誤。”楊承志說,擔任黔南州檢察院副檢察長期間,他常常受邀到很多單位作預防職務犯罪的講座,州檢察院預防處的同志也常常受邀進行預防宣講,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州檢察院的預防機構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受大家關注的熱門部門。
2013年6月,楊承志的檢察事業再次攀升到一個新高度——他被調往貴州省人民檢察院任副檢察長。
這在別人的眼裡,這是一種擢升的榮耀。但楊承志說,他感受到的,是一股無形的壓力。“省級檢察院的班子成員中有非中共黨員,這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我也是貴州省人民檢察院歷史上的第一個非中共副檢察長。”楊承志告訴記者,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后,他分管了法律政策研究室和四個公訴部門——這是省檢察院最核心的業務處室。
“又是一場硬仗。”楊承志戲稱,“這是一場遭遇戰”,他沒想到,院黨組給了他這麼大的信任!
“將壓力變成動力。”接受任務后,楊承志加強了自己的政治理論和檢察業務學習。為了盡快勝任新的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全部時間都放在了省檢察院裡——白天處理日常工作事務,晚上加班加點審閱案卷,周末和星期天則幾乎全天候“泡”在案卷裡。
“不給任何案子留‘后遺症’。”楊承志告訴記者,到省檢工作后,他已審閱了三百多件案子,對每一起案件,他都要反復地仔細審閱案卷材料,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重視不同意見,並且善於從細微之處入手查微析疑,確保了經手案件的質量。
2014年,省檢察院對楊承志的分管工作進行了微調,將研究室、技術處、信息中心等部門交給他分管。
接管研究室后,楊承志發現,受檢察院的工作性質所限,干警們對外接觸相對有限。大量的時間都是在辦理案件,從中接觸的負面信息較多,工作氛圍不夠活躍。在黨組的重視支持下,他和研究室以檢察官協會的名義策劃《周末論壇》活動——每月選一個周末邀請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就軍事、科技、文化、旅游、養生等內容,為全省的干警作精彩的專題講座。此舉深受大家歡迎,被全體干警盛贊為“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開闊了干警們的視野,增長了知識,豐富了生活。
楊承志說“檢察工作的發展應與時俱進,要提升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效率就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檢察技術工作與檢察信息化工作就是驅動檢察工作與時俱進的兩個輪子。也是檢務公開所必須的技術支撐。”為此他著重抓了電子檢務、統一業務應用系統、司法鑒定實驗室、法檢共享信息平台等建設工作。努力實現從一支筆、一張紙、兩條腿的傳統辦案模式向技術化、信息化辦案模式轉變。其中電子檢務的可研報告在全國的省級檢察院中第一家通過了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評審﹔是全國第一家正式啟用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正式版本的省級檢察院﹔高起點建設司法鑒定實驗室,與中國刑警學院建立了刑事技術合作戰略框架協議﹔成功舉行了容災應急演練,成為全國檢察機關第一家實現容災系統的單位,得到了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高度評價。
建功統戰 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盡管經歷了多重身份角色的轉換,但讓楊承志感觸至深的,則是自己的民革黨員和政協委員身份。
1997年,楊承志加入了民革組織。2002年,楊承志被推選為民革黔南州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於2011年當選民革黔南州委會主委。
加入民革組織后,楊承志對民主黨派的組織建設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民主黨派隻有自覺地把自己建設成為高素質參政黨,才能加強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體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友黨關系,也才能提高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履職水平和效果。對此,民主黨派在發展成員時,要積極吸收一些德才兼備的人充實支部建設,特別是多發展高素質人才來筑牢民主黨派事業的根基。
在推動民革組織支部建設的過程中,楊承志認為,由於民主黨派組織結構比較鬆散,因此基層支部黨員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對統戰理論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在實際工作中,部分黨員參政議政意識、政治責任感相對淡薄,在參加組織活動時缺乏積極主動性。同時,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生活在形式和內容上比較單一,往往採用平時開會讀文件,過節聚餐等形式,思想建設相對薄弱。另外,民主黨派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大多為兼職,平時的日常工作較繁忙,加上活動經費的欠缺,極大地限制了基層組織活動的開展。為此,他把2012年作為民革黔南州委會的支部建設年,著力夯實支部基礎,增強支部活力。此外,楊承志還向民革貴州省委會提出了加強支部建設的建議。這一建議,促成了民革貴州省委會2014年支部建設年活動的順利開展。
2001年,楊承志被選舉為黔南州政協常委,是貴州省政協第九屆委員、第十屆常委、第十一屆委員。2011年3月,楊承志當選黔南州政協副主席。“參政議政,是我的另一項核心工作。”楊承志告訴記者“迄今為止,我提交了30多件提案。”這些提案都是他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后形成的,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包括政府職能轉變、城市管理、園區建設、民生問題、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等等方面。記者發現,他所提的諸多建議,與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確立的很多精神原則不謀而合,從中可窺見他提案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