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重慶市委副主委,西南大學土壤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德體,1957年出生在四川省開江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長期農村生活的熏陶,使他從小對孕育農作物的普普通通的土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原西南農業大學完成土壤學專業的本科學習后,又投身於我國著名土壤學專家侯光炯院士門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而立之年時,謝德體就取得了博士學位。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出色成績,36歲時就被破格評為教授,38歲時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生導師,成為一名實實在在地專門研究“土疙瘩”的教授。1991年謝德體獲四川省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四川省青年科技獎,1994年榮獲由中組部、國家人事部、中國科協聯合頒發的“中國青年科技獎”,1995年獲國家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0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動員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協、貴州省人民政府和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頒發的“武陵山區科技扶貧先進個人獎”,2005年獲侯光炯院士科技先河獎。這一串響鐺鐺榮譽后面,傾注的是謝德體無數的心血與執著的追求。
踏實勤奮 碩果累累 “謝德體同志肯吃苦,工作扎實,不嘩眾取寵,這是一個青年科技工作者難得的品質。”已故中科院院士侯光炯教授曾這樣評價他的第一個博士生。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以來,謝德體主要從事土壤學、土壤肥力、生態農業、生態建設、資源與管理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侯光炯院士“精心教書、誠心育人、實踐創新、造福民生”精神的深刻影響下,20余年的執著追求與辛勤耕耘,他形成“踏實勤奮、求實創新”的治學態度,“寬厚待人、嚴於律己”的為人態度。而今謝德體在學術科研上已是碩果累累。他先后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水利部、農業部、四川省科委、重慶市科委等科研項目100余項,在國內外科技期刊發表了“水田自然免耕土壤肥力特征研究”、“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態系統”等300余篇學術論文。
深入基層 求實創新 謝德體堅持認為,農業科學科研的宗旨是為“三農”服務,農業科學研究活動必須與農業生產實際密切結合,農業科研成果應在生產實踐中加以驗証和完善,並有效地指導農業生產,為此,“將實驗室延伸到田間地頭”就成為他科研工作的座右銘。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他平均每年有近百余天深入川渝兩地的基層農村蹲點調研和試驗,川渝兩地廣闊的田野和連綿的丘陵山區留下了他踏實的足跡和辛勤的汗水。上個世紀90年代的10年時間裡,為了研究和推廣水田自然免耕技術,謝德體先后到雲貴川等12個省,40多個地、市、縣研究和推廣該項新技術,使該項技術在南方十多個省區大面積推廣,四川省推廣250多萬公頃,增產稻谷15億多公斤,淨增產值6億多元。 突出的成績緣於不斷刻苦進取和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謝德體在四川宜賓生產實驗基點研究自然免耕技術研究的8年時間裡,白天在田間實驗,晚上測定數據,由於當時農村電壓不穩,要等到深夜12點后才開始工作,而一做就是一個通宵,他表現出的吃苦耐勞的品質使當地的干部群眾欽佩不已。
進入21世紀后,為了配合三峽工程建設,妥善安置庫區移民,保護庫區生態環境,盡快使庫區農民脫貧致富,謝德體圍繞三峽庫區移民新墾土壤快速熟化和高效利用模式、三峽庫區面源污染控制技術以及岩溶山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等領域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他深刻地認識到安置移民的新墾土地是庫區移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其快速熟化及高效利用與庫區移民生計質量休戚相關,而三峽庫區面源污染防控,以及岩溶山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則直接關系到三峽工程建設成敗和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最近10年,為了取得真實的資料和數據,研究出切實可行的成果,謝得體長期奔走於學校實驗室和三峽庫區腹心區縣之間,反復踏勘、調查、反復試驗、推廣,傾注了大量心血,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三峽庫區面源污染防控技術,他率領研究團隊在涪陵珍溪鎮建立了觀察實驗基地,他身先士卒,堅持在基地蹲點觀察,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
朴實無華 為人師表 謝德體常說,雖然科研工作比較忙,但他仍然十分熱愛教學工作。從讀碩士研究生起,就開始為本科生上課。近年來,為了在本科生中培養資源環境類創新型人才,在他的主持下,學院設立了“光炯創新實驗班”,他親自擔任學業導師,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時,全力打造精品課程,他主授的《土壤肥料學》課程獲國家級精品課程,“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獲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同時,還為碩士、博士生開設了《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和專題討論課程。謝德體非常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針對一些學生實踐知識少的缺點,他常常不辭辛苦,在課堂講述的基礎上,帶領同學們到野外,到農村去考察地質地貌,熟悉土壤類型和植被分布等,既提高了同學對土壤科學的興趣,又豐富了他們的知識,提高了能力。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謝德體牢記著這樣的信條。無論多忙,他總是抽出時間認真備課,每堂課都要作充分的准備,從不馬虎應付。因此他上課的效果無論是內容上還是藝術上均屬一流。學校為了加強紀律,要求教師每次上課點名,但謝德體除了新生進校第一堂課點名外,再不點名,而學生每次來得百分之百的整齊,且每次上完課后,同學們總是報以最熱烈的掌聲,這已成為謝德體上課特有的景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他注重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學生,嚴格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做學問,而且還要學會做人,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而對於有經濟困難的研究生總是設法幫助,甚至慷慨解囊,從不圖任何回報,表現出難得的謙容和大度。在指導研究生進行科學試驗、野外採樣時,在農村向農民群眾傳授科學技術時,從不僅僅停留在口頭傳授,經常脫下鞋、卷起褲腿下田親自操作示范。他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默默奉獻、朴實無華的精神品質,深得同學們和農民群眾的尊敬。100多名研究生在他的培養下,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科技扶貧 情系山區 謝德體始終認為運用科技的力量幫助貧困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職責。 重慶是一個多山的地區,岩溶山地佔整個土地面積三分之一以上,岩溶山地存在生態脆弱和石漠化的嚴峻問題,直接制約了山區農民群眾的生產發展,也威脅著三峽庫區的生態安全。近幾年,他率領的研究團隊對岩溶山地脆弱生態過程及恢復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對促進重慶山區經濟的發展和生態建設起到了一定作用。由於長期深入重慶貧困山區從事科學研究和考察調研,當地不少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都知道西南大學的謝德體教授知識淵博、平易近人、樂於助人,他時常會接到來自貧困山區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技術求助電話,無論再忙,他都會設法給予指導,或者委托同事、學生給予幫助和指導,也時常會收到來自貧困山區農民群眾的求助信件,他也會抽空閱讀,設法幫助,甚至安排學生寄去資料。
真誠仁厚 海納百川 謝德體時常對身邊的同事和研究生講:“土壤是有生命的,與土壤形成過程相比,一個人的生命周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一個人在短暫的生命周期內應想著多做點有意義的事情,而不要為名利所困擾。”他的真誠、仁厚、善良、淳朴正是這種朴素的人生哲理的寫照。盡管在他率領的研究團隊取得的教學和科研成果中,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他從不把名利全部歸於自己,而是合理地讓合作者和學生們共享成果帶來的名利和喜悅。同時,他始終認為不能為了名和利進行科學研究,應本著造福民生、服務社會的宗旨,實事求是、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地進行科學研究。他還把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載體,不求回報地為年輕教師爭取科研課題,甚至甘為人梯,用自己的經費為年輕教師搭建科研平台,在西南大學,有為數不少的年輕教授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過謝德體的提攜。
“豁達大度、胸懷寬闊、真誠仁厚”的人格魅力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使謝德體在同事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無論年長的、還是年輕的科研人員都樂意與他合作,覺得與謝德體合作心情舒暢、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正因為如此,在西南大學,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團結和諧、朴實無華、求實創新的資源環境學術團隊,這也是謝德體的個人願望和追求:“為農業科技事業的興旺和發展,為了這片生長的熱土——祖國山河大地的富饒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