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渝,1953年10月生,男,漢族,四川省內江市人,法學碩士,研究員。
1989年6月加入民革,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民革中央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民革廣東省委會常委。曾任深圳市政協副主席、民革深圳市委會主委、深圳市司法局副局長。
2014年11月。
民革深圳市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鐘曉渝發表完簡短的離職感言、新任主委黎軍把一束鮮花送給擔任了十年主委的鐘曉渝時,會場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還有些老黨員淚流滿面低聲而泣。這掌聲是全體黨員給鐘主委的,是對他在深圳民革組織十年開拓與建設的肯定和褒獎,這淚水是大家對主委離去的不舍和傷感。對於一位黨員,對於一位領導,再沒有比這種發自內心的擁戴而更令人欣慰的了。
鐘曉渝的眼睛也濕潤了,那是一種很復雜的感情,有感謝,有感動,有感恩,也有一絲淡淡的不舍與惆悵。
一個何等人物可以讓黨員們如此動容?這十年民革深圳市委會都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他是如何得到黨員們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擁戴的?我帶著疑問和強烈的好奇心採訪了他。
很快,我就得到了這樣一份簡要的成績單:
10年間,他把民革深圳市委會基層組織從22個支部,發展到52個支部,從360多名黨員發展到1100多名黨員,其中博士51名,高級職稱佔28%,法律界人士佔11%,企業家佔7%,黨員平均年齡48歲,是民革黨員平均年齡最低、平均素質最高的地方組織之一,民革隊伍發展之快體現了驚人的深圳速度﹔
他著力培養年輕黨員,每年都不厭其煩地到中共黨委組織部、統戰部和黨員單位去溝通、聯系、推薦干部,現任主委黎軍就是他從一個普通的教授培養推薦成長為深圳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深圳市法制辦副主任、深圳大學副校長、民革深圳市委會的主委和深圳市政協副主席,是深圳四套班子中唯一的“70后”市領導。當年他到深圳大學推薦黎軍做法學院副院長時,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深有感觸地說:“你如此地愛惜和培養民革干部讓我深受感動。”鐘曉渝在對年輕干部啟用上十分堅定與迫切,由於鐘曉渝不懈的努力,一批年輕人都得到了重用,目前深圳市民革黨員中有副局級干部2名,處以上干部24名——他為民革組織培養了一大批黨內骨干和各行業領軍人物。民革深圳市委會充滿活力在廣東乃至民革全國系統中是有目共睹的。民革深圳市委會每年為民革中央提供的提案、為民革廣東省委會提供的提案,數量、質量得到民革廣東省委會和民革中央的肯定,每年都被評為民革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單位﹔鐘曉渝個人在民革深圳市委會乃至廣東和民革中央更是關於國家法治建設方面的“建言獻策”提案大戶。
八年磨一劍
四川隆昌。
1978年盛夏,桉樹上的知了不停地叫著,初升的太陽勾勒出絲絲縷縷彩色的光環,柳枝輕輕地搖曳,帶著涼意的晨風穿過縣鐵路小學的窗戶。鐘曉渝坐在第二排靠窗的位置,從坐進教室的那一瞬間就忍不住心跳加速,那顆驟跳的心仿佛要蹦出來似的,政治試卷發下來的時候,他的手都握不住筆,他深吸了口氣,把試卷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心裡踏實了一點的同時,手還是控制不住地抖動,他深深地知道:改變命運的時刻就在自己手中的這支筆上,他要抓住命運的翅膀,他生怕自己稍有不慎一鬆手就再也抓不到了。
8年了,他想到過今天嗎?
16歲那年,鐘曉渝作為知青從四川隆昌縣城下放農村,當一批又一批上大學、招工、當兵、有背景的知青都揮手告別農村的時候,鐘曉渝心裡都會泛起深深的傷感和無助。他要處處表現優秀才能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而在這場運動中,父親戴著“國民黨殘渣余孽”的大鐵牌被游斗、掃大街,經常被打得鼻青臉腫回家的情形讓他受盡了屈辱也憋足了氣,他把李白的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刻在自己農舍的牆壁上,時時刻刻砥礪自己千萬不能放棄對夢想的追求。30多年后,他帶著小女兒探訪曾經住過的農舍,低矮斑駁的牆壁上,兩句詩還在。
山坡上。
夕陽西下,天空染上透明的粉紅色,白煙在屋頂上飄浮,麥苗吸足了雨水蹭蹭蹭地往上生長,一池悅耳的蛙聲不絕如縷,小鳥在草坪中嬉戲、覓食,不知誰家在呼喚孩子回家,黃狗的歡叫聲與炊煙一起在恬靜的鄉村上空縈繞。鐘曉渝坐在草垛上,心無旁騖地拉著小提琴:俄羅斯名曲《小路》,“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一直通向那迷霧的遠方,我要沿著這條細長的小路,跟著我的愛人上戰場……”望著那條蜿蜒伸向遠方的泥濘鄉村小路,他眼睛裡寫滿了孤獨、寂寞、憂傷和迷茫,他的愛人在何處,他的路又在何方?夕陽把鐘曉渝的剪影定格在無語默默陪伴他的小河灣畔。
在公社文藝宣傳隊他是骨干,多才多藝招人喜歡,每每總有暗戀他的女孩子到家裡找他,而大革命時代在廣州參加過婦女解放運動的外婆都會毫不留情地把所有女孩子都擋在門外,外婆認為她的外孫暫時還沒有資格談戀愛。“男子漢必須先立業再成家!”外婆的教誨擲地有聲,她堅信她的“員外郎”一定會闖出一番新天地,即使是萬念俱灰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時候,外婆也一直鼓勵他相信那一天一定會到來。
他堅持住了。
命運永遠都把機會給那些有准備的人。
1978年恢復高考,這是鐘曉渝等了八年唯一的一次機會,命運的曙光點燃了他火一樣的激情,他激動得一連幾個夜晚都輾轉難眠。盡管初中都沒有畢業,三個月要復習完初中、高中的全部課程,時間倉促,他合理地安排時間,掌握好學習方法,牆上貼滿了各種公式、圖表,他如飢似渴地吮吸著知識,整整三個月每天晚上隻睡四五個小時,眼睛熬紅了也不覺得辛苦和累。他的心裡積蓄了八年的力量終於等到了平等競爭的機會,讓他施展從來就不曾泯滅的理想與抱負,社會最底層的艱苦生活讓鐘曉渝既腳踏實地又自信、堅韌、篤定。凡有所成就的人,也許都有過痛苦經歷的磨礪,這也印証了古人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1978年,隆昌有一萬多名考生參加了高考,除了應屆生,積累了有十幾年的知識青年都涌進了考場。鐘曉渝以隆昌縣文科第二的優異成績被西南政法學院錄取,他第一時間跑去告訴父親,他看見父親顫抖的雙手與眼睛裡噙滿的淚水,他知道自己承載了父親母親的全部希望。告別農村的時候,田埂、麥子、山巒、村舍和朴素的鄉親們都讓鐘曉渝感到從未有過的柔情,他知道這八年的財富遠遠不是時間能度量的,也不是苦難兩個字能囊括的,這是他人生的一座豐碑,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鐘曉渝第一志願報的是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家庭的罹難讓他想逃脫政治,他就想做一個單純的學者,在歷史的長河自由地翱翔。但他被西南政法學院錄取,這就命中注定不僅不讓他脫離政治,反而讓他與政治結合得更緊了。1978年秋天,鐘曉渝啟程了,命運帶他步入下一個全新的驛站。
“八年農村生活磨煉意志和高考的成功,它讓我懂得一個人只要努力和堅持,就沒有干不成的。”鐘曉渝對我說。
在筆者對他的採訪中,不時有電話進來,他在一個電話裡回答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部門對他提案的答復問題,言簡意賅地說:“我需要的不是過程,是結果。”鏗鏘有力的11個字,一下子穿透了我。當我們的國家還有一些痼疾,當我們的機構還有一些人拖沓官僚的時候,鐘曉渝短短的這句話,無疑是切中時弊最尖銳的利刃,也是艱難曲折的生活的歷練給他帶來的力量。
法治,一生的信念
1982年,重慶。
上課的鐘聲已經敲響,鐘曉渝穿著白襯衫、黑西褲走上講台。四年大學生活他如魚得水,爆發出無窮的動力,圖書館、教室、宿舍三點一線,看似枯燥的法律書籍,如鄉村裡潔淨的汩汩山泉洗去浮躁與鉛華,把鐘曉渝帶入氤氳著詩意的書海,滋養他靜謐的情懷,或誦或念或默,當書中的箴言跳出來,一直銘刻在他的靈魂深處,散發出溫暖的光芒。畢業后,鐘曉渝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大學教師這個他過去永遠也不敢企及的夢成為了現實。
這是重慶的初秋,知了還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綠樹茂盛校園寧靜。鐘曉渝掃視了一下課堂裡一張張年輕的面孔,第一次站在講台的緊張消失殆盡,講課內容已經滾瓜爛熟,他幾乎沒有過渡,很快就適應了教師生涯。講台讓他內心充實與幸福,教師的職業夯實了他從事法律工作的理論基礎。82級的大學生們都特別喜歡聽鐘老師的課,鐘老師不僅溫文儒雅、滿腹經綸、記憶超群,而且思想極具穿透力。
這所被譽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黃埔軍校”的西南政法學院,傳授給鐘曉渝理性、科學、知識、教育的理念,博學、篤行、厚德、重法的西政校訓,重重地撞擊著鐘曉渝的信念與激情,他從不自覺到自覺並深深地愛上了法學,下鄉知青生活給予他生命的力量與思想的內涵,讓他很容易就把法律與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很容易就會站在一個更高的平台去洞悉世事,追求人生真諦。
2015年深圳。
筆者有幸旁聽了鐘曉渝為重慶巴南區干部培訓班主講的“依法治國”的一節課,兩個半小時的課程,鐘曉渝根本就沒用講稿,主題鮮明、邏輯清晰、洋洋洒洒、滴水不漏,給我這個法盲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學課,我折服的是,一個如果不是對法學傾注心血與愛的人無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理性的思考。鐘曉渝說:“執政黨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為民族復興籌、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新中國成立以來,既吃過破壞法治的苦頭,也嘗到了法治昌明的甜頭,歷史教訓深刻地啟示我們:法治是治國理政的根本方式。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法治建設新征程,表明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了更加完整的系統規劃,對治國理政的規律有了更加准確的把握。目標猶如一面旗幟,旗幟高高揚起來了,才能凝聚人心,引領方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隻有總目標明確,才能匯磅礡之力、收長遠之功……”
鐘曉渝就像是一滴水,沉浸法學三十多年,他知道一滴水匯集大海的力量,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滴水,匯集的力量將勢不可當。他記得柏拉圖的一句話:“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歌德也說過:“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鐘曉渝總是走在法治的前沿一點一滴地推動著法治的進步:
1998年,他提出制定《行政許可法》建議並擬出草案交全國人大法工委,推動該法得以在2003年立法通過﹔
2000年,他提出應立法推動政府政務公開,這個建議對2007年《國務院政務公開條例》的出台起到了促進作用﹔
2002年,他提交的《司法體制改革的建議》成為民革中央的提案,得到時任最高法院院長肖揚的高度贊譽並親率最高法院領導班子成員到民革中央致謝﹔
2008年,他提出國家建立公益訴訟制度﹔2009年,他提出《建議立法保護好心施救者》,這些建議都在國家和地方的立法中得到落實﹔
2010年,他提出《關於加快推進信訪、維穩工作法治化進程的建議》﹔
2011年,他提出《應該堅定不移地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建議》﹔
2013年,他提出《以立法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議》……這些建議也都在國家的法治實踐中得以實施。
他始終圍繞法治建設和司法體制改革進行調研和提出相關建議,他始終堅守著法治的信念,十多年來,他平均每年向政協大會提交3篇提案,這些提案基本上沒有離開他的“老本行”,都跟法律相關。
“政協委員就該干哪行、說哪行,撰寫提案要跟自己的專業緊密結合,建言獻策才有堅實可信的基礎,同時還要緊扣當前國家政策和社會關注的重點話題,實際調查,深入研究,言之有物,切實可行。”他對所寫的每一個提案都嚴格把關。所以,他的建議和行動總能走在時代的前頭。
事情追溯到1993年。
深圳面向全國招聘法律干部,鐘曉渝當時任西南政法學院副教授、政治學教研室主任,聽聞招干的消息,他的心又開始萌動了,無數次寂靜的早晨,他的眼光越過學校的叢林,越過重慶山城的樓宇,眺望博大的天空,他看到了一隻飛翔的山鷹,牽引著他的心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說上大學對他是一次命運的轉折,教師生涯讓他找到了內心的充實與幸福,不珍惜學院這12年的努力與成就是不現實的,但內心裡那份渴望更廣闊的天地的激情與沖動又像回到了大學考場,忐忑不安卻充滿了希冀與年輕的力量,這個念頭蹦出來后一直就在他的血液沸騰著,他決定義無反顧去闖一闖。優柔寡斷不是他的性格,他渴望在那座新興的城市,重新鋪開一張白紙填寫人生的畫卷去証明自己的價值與能力。
回顧這段歷史,鐘曉渝說:2008年他曾與龍永圖在深圳電視台做過一期“對話改革”的節目。當龍永圖問他為何來深圳,他當著電視觀眾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當時把深圳看成解放區,我是投奔解放區去的。因為深圳比內地的思想更解放,體制也更解放、更自由、更開放,這就是當年深圳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的原因,也是深圳這個城市的活力所在。”
自由、開放和包容成就了這個城市,也成就了鐘曉渝在深圳的事業。
高處建瓴,低處呼喊
2008年盛夏,19名在深圳打工的農民工因屢次向包工頭討要工資無果,遂到深圳市法律援助處申請法律援助。當時已經是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司法局副局長的鐘曉渝到該處指導工作時,他看見一張張民工們黝黑的臉龐上有憤怒,更多的是無助與焦灼。大太陽底下,汗水挂滿了粗糙臉頰也不舍得喝一瓶礦泉水的農民工深深地刺痛了他,像一把刀捅進他的心一樣難受:農民工啊,辛辛苦苦一年甚至是幾年的血汗錢,這錢很有可能是為了供養上大學的孩子,很有可能是癱在床上的老人,也可能是為了岌岌可危的房子。深圳繁華的高樓大廈哪一處不是靠這些農民工建起來的?說得嚴重一些沒有農民工就不會有深圳的今天。
鐘曉渝的心好痛,壓抑與凝重讓他很長時間都喘不過氣來,他想起了下鄉時的父老鄉親,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弱勢群體,因為缺乏法律的了解,因為沒有經濟的支援而被擋在法律的門外,一些不良的老板與包工頭為了牟取個人最大的利益不惜犧牲與蹂躪農民工的血汗錢,如果我們不能為這些普普通通的農民工發出我們的聲音,我們還有什麼臉站在法律與道德的講台上?盡管鐘曉渝知道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這次他一定要站出來為農民工說話。他以公職律師身份親自參與案件辦理,一次次與農民工溝通了解具體的情況,一遍遍研讀案件,多年的法律功底讓鐘曉渝發現了考勤登記這一關鍵証據,這成為開庭后他所代理的19位農民工全部拿到工資的重要証據。
“沒有這個東西,投資方可能就不認賬。”由於長期思考、研究法律,鐘曉渝駕輕就熟很容易就找到了漏洞,從而找到案件的突破口。打贏這場勝仗的愉悅來自心底最真實的部位,一掃民工們所遭受到的不公帶來的陰霾,那愉悅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最后仲裁裁決農民工勝訴,19位農民工全部拿到了屬於他們的血汗錢。
鐘曉渝長長地鬆了一口氣,但他的心情並沒因為案子獲勝而變得輕鬆,“深圳有好幾百萬農民工,是全國農民工最多的城市,還有多少農民工的欠薪案件沒有得到法律援助,還有多少人因討薪不成而含淚離開深圳,我不得而知。”鐘曉渝語氣沉重,每每想到這些,他都會心情沉重。如果沒有8年的農村生活,鐘曉渝不可能對農民工的生活感同身受,在他那純粹的內心情感世界裡總有一塊向著鄉間萬物的美好,總有一段割舍不掉的鄉村情結給予他人生的積累、社會認知、內心的深度。
“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這是鐘曉渝對深圳市法律援助處的工作定位,也是他多年行事做人的態度。
2009年1月9日,在南方都市報深圳新聞年度評選暨網絡奧斯卡頒獎盛典上,鐘曉渝被評為深圳年度人物。獲選理由是:為弱勢農民工討薪,提供免費法律援助。
這次出庭后,鐘曉渝對深圳農民工欠薪狀況進行了分析,並專門召開了一次提高法律援助質量的研討會,討論如何深入了解受援人的情況,盡可能維護受援人的權益,並通過法律援助工作,把農民工維權引向法律軌道。對於榮譽,鐘曉渝說自己“完全意外”。他說:“我只是個普通的法律工作者,為農民工討薪是公職律師應盡的職責,把獎項頒給我,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關注,是對法律援助的支持。”他坦言討薪官司勝訴后仍不輕鬆,認為社會的公平正義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為在深圳普及法律知識,樹立公民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尤其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普法教育,鐘曉渝擔任深圳司法局副局長后在深圳市圖書館開設了“公民法律大講堂”的公益普法平台。2007年5月,法律大講堂開講,首場專題講座“公民與法治”就由他主講。他圍繞什麼是公民、什麼是法治、為什麼需要法治、公民需要怎樣的法治意識四個問題展開演講,場面熱烈,座無虛席。2008年,他又主講了“憲法與社會進步”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普法大講堂每兩周一講,針對一個時期內的法律熱點問題,免費對公眾開放,至今已舉辦了幾十次。“我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推動法治、完善法治始終是我履行政協委員職責的主要領域。”這是鐘曉渝對自己的人生定位。
每年的全國“兩會”,鐘曉渝除了履行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職責,最高興的就是能和許多志同道合的委員朋友見面討論。“政協就像個大學校、大家庭,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啟發,相互學習提高,受益匪淺。”在鐘曉渝所在的民革界別,許多委員稱贊他是一位“想踏踏實實做點事的委員”。對於這個評價,鐘曉渝“毫不謙虛”地表示認同,“其實不僅是委員,每個人都應該為這個社會做點事,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參與了改革開放后中國法治的建設,也見証了法治建設艱苦曲折的發展進程。”鐘曉渝總說,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經歷過激情燃燒的歲月,對這個時代充滿感恩,一直處於一種進取的狀態。其實,鐘曉渝自己清楚,不管他有沒有現在的頭銜,都將盡職盡責,鞠躬盡瘁。
10年間,他每年為民革工作確立一個主題並作主題報告,十年的報告涵蓋了民革自身建設和參政議政的方方面面。其中2007年的工作主題是加強民革能力建設,他的主題報告是: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全面提高參政黨素質。在報告中他把民主黨派的能力建設看成民主黨派生死存亡的根本,他認為民主黨派的能力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作用才有多大,民主黨派必須下大力氣抓能力建設。為此他率先在民革深圳市委會建立8個專門委員會以整合黨內參政議政力量,使民革深圳市委會參政議政的能力大大提高。后來他這個報告被時任中共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批示市委統戰部轉“市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參閱”。
提高履職能力他說到也做到了。每次中共深圳市委召開協商會、座談會,他總是以敢講話、講真話、能講到點子上而得到市委主要領導和各兄弟黨派的認同。2011年,中共深圳市委召集各民主黨派紀念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座談,鐘曉渝說:“共產黨九十年輝煌成就的取得可以用三句話概括:第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指共產黨在1949年以前﹔第二句,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改革開放開拓創新,這指共產黨在1979年以后﹔第三句,統一戰線是共產黨最大的法寶,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但是近年來中共深圳市委還沒用好這個法寶,沒為民主黨派發展創造好條件,至今沒為各黨派配備專職副主委,各民主黨派政協副主席的待遇也與共產黨區別對待,沒落實中央5號文件的精神,希望共產黨繼續得民心,繼續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繼續用好統一戰線的法寶來繼續共產黨的輝煌。”三句話語驚四座,書記當眾表示並最終推動了各黨外副主席待遇的解決。
2013年,中共市委群眾路線教育座談,鐘曉渝又率先發言:“我堅決擁護中共中央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舉措。群眾路線是執政黨的生命線,任何政黨都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然而,在執政條件下群眾的范圍已經有所變化,群眾路線的方式也應該有所變化。如今打工者是群眾,工廠老板也是群眾,執政黨如何更好地代表群眾的利益,這就不是簡單的訪貧問苦可以實現的。執政條件下更需要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去實現群眾路線,用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用好多黨合作制度這才是最大的群眾路線。同時,我給書記提個意見,書記從沒請我吃過一次飯,也沒找我談過一次話,沒落實與黨外人士交朋友的制度……”一席話讓書記又當場表示接受,並說這個發言很有深度,很受啟發。但鐘曉渝繼續說:“不過,我說了也白說,明天深圳特區報一定隻報道書記發表了什麼重要講話,絕不會報道民主黨派提了什麼意見。”然而讓鐘曉渝意外的是,第二天《深圳特區報》一大版登了各民主黨派座談的建議和發言。看來,只要說得對,說了就不會白說。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了提高新黨員對民革的認識,他每年都舉辦新黨員學習班、舉行新黨員入黨儀式,並親自為新黨員講民革黨史、多黨合作制度,提高新黨員的黨員意識和作為民革黨員的自豪感、使命感、責任感﹔為了活躍黨內生活,他組建了民革中山藝術團,合唱團每年都為民革深圳市委會的年終總結會奉獻一台精彩的演出,而他總是親自帶頭上台拉小提琴、獨唱、合唱,與黨員共歡樂。
鐘曉渝總是說:“我也許做不了大事,但我可以為你們做點小事,我可以把民革打造成你們溫暖的大家庭。”黨員的職稱、小孩的上學,在單位受到不公正對待,只要黨員找他,他總是竭盡全力去幫助。他很早就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一位民革黨員的丈夫遭到冤獄,他親自代理案件在法庭上慷慨陳詞﹔一個四川老黨員的兒子在深圳以侵佔公司財產被逮捕起訴,該老黨員來民革深圳市委會辦公室要求幫助長跪不起,他親自安排黨員律師為其辯護,並親自找市檢察院的領導反映情況加強案件監督,終於使其無罪釋放﹔深圳民革老黨員、沈醉的女兒在貴州的房子被強拆,他又多次給民革中央反映,並找最高法院、貴州省法院協調,目前已撤銷原錯誤判決進行重審。一樁樁,一件件,這樣的事還有太多太多……民革深圳市委會的凝聚力就這樣點點滴滴慢慢增強起來了。
鐘曉渝用生命的激情為深圳民革組織的發展建設不遺余力地工作,再沒有比這離任時民革黨員自發的、熱情激蕩的掌聲更好的禮贊了。他
1989年加入民革,是民革培養了他、鍛煉了他,給了他人生的政治舞台,並成就了他閃光的事業。他生命旅程中最精彩的片段也是在這座年輕的城市和民革的同志朝夕相處度過的,他對深圳的民革同事、黨員有著深深的眷戀。主委的旅程結束了,如今他該心往何處?他說他的另一個旅程還遠沒結束,那就是他心底裡不熄的信念與激情——法治建設永遠在路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採訪完鐘曉渝回家的路上,聽到路邊一家商場傳出馬修·連恩的歌聲。唱的是《布列瑟農》,有一種滲透人的心靈的淡淡傷感:
我在布列瑟農
密布著星光的蒼穹下、
依稀的陽光照亮著布萊勒
從天的那一邊
你送出甜蜜的笑,駐足凝望
我被迫離去
離別的列車將帶我遠去
隻有跳躍的心不願離去
嗚,跳躍的心不願離去
我多想飛起
融入升起的月亮
讓群星環繞著我
它們將魂繞在你的星空裡
你送出甜蜜的笑,駐足凝望
我將被迫離去
離別的列車將帶我遠去
隻有跳躍的心不願離去
嗚,跳躍的心不願離去
夾雜著遠處火車的汽笛聲聲聲不絕,馬修濃郁傷感的聲線,讓我情不自禁地與鐘曉渝聯系在了一起。
人生如這樣一列火車,他目光如炬、特立獨行,充滿了激情與堅定的信念,一直朝前、朝前、朝前開著,詩、音樂、浪漫山花彌漫著前方。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給人生一個完滿的答卷,鐘曉渝做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依法治國一定是這個國家的出路。
我這樣想著,我的腳步也輕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