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湖北
王紅玲:民革“三農”專家     吳建林    2017年12月11日15:47

王紅玲,1964年4月生,女,漢族,湖北江陵人,博士,教授﹔2001年1月加入民革。

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革湖北省委會主委,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湖北省婦女聯合會副主席,湖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她是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知名的“三農”專家,民革“三農”領域參政議政工作領軍人物。採訪王紅玲,了解到她從事“三農”工作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她對“三農”事業的執著、對農民的深厚感情,讓我想起了鄭板橋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作為一個從事“三農”工作的政府官員和黨外人士,她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她的“三農”工作業績,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看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

結緣“三農” 結緣民革

王紅玲出生在湖北江陵,這裡屬於江漢平原腹地,自古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和商品棉基地。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使她從小就了解農業、熟悉農民。

1980年,王紅玲考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系,注定了她與“農”的不解之緣。從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畢業后,她又先后攻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后,還是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系訪問教授。后來,王紅玲擔任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擔任湖北省孝感市主管農業的副市長,作為學者型官員,她還兼任湖北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始終與“農”有緣。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王紅玲面對記者的採訪,對“三農”情況的熟悉令人印象深刻。

“湖北農業產業涌現多個全國‘單項冠軍’、多個領先,保持時間長、門類多,是農業強省綜合實力的縮影。”盤點“第一”,王紅玲如數家珍:油菜籽和淡水產品產量連續18年居全國第一﹔蜂蜜出口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河蟹出口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萬頭豬場659個,居全國第一﹔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魔芋種植面積產業規模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小龍蝦產量34.75萬噸,產值率先突破百億元大關,居全國第一﹔率先在全國開展縣(市、區)“三農”發展綜合考評﹔武漢農交所交易品種、交易規模、配套服務項目、抵押融資額度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還有不少“名列前茅”,雞蛋、蜂蜜、香菇出口在全國名列前茅,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查合格率連續3年位於全國前列。全省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突破萬億元,排名由5年前的全國第10位升至第6位。

王紅玲參加2012年“世界糧食日”活動

王紅玲對湖北農業的家底了如指掌,不僅因為她在湖北省農業廳的副廳長的位置上工作了十多年,也因為她作為兩屆民革湖北省委會的副主委,長期關注“三農”事業發展,始終在關注農業、農村和農民。

她結緣“三農”,也結緣了民革。2001年11月,王紅玲加入民革。由於她在學術領域的突出成績,民主黨派組織就“盯”上了她,動員她參加到多黨合作事業中來。她在華中農業大學讀書時的老師鮑隆清,也曾經擔任湖北省農牧廳的副廳長,這位老師更重要的身份是民革湖北省委會主委。他看到自己的學生王紅玲各方面表現很出色,作為師長應當關心愛護學生、作為民革領導應當重視民革人才隊伍建設,出於這樣的動機,就建議她參加民革。果然,王紅玲沒有辜負中共統戰部門和民革組織的厚望,民革組織培養了她,她也為民革爭了光。

“發現不少種植大戶希望加大投入擴大再生產,但存在資金困難。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滯后。這次雪災,農民種植的蔬菜、柑橘、毛竹等受災嚴重,如果有規范的農業保險,農民就能減少損失。”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面對剛剛結束的南方大規模雨雪冰凍災害,王紅玲談得最多的是農民收入問題。促進農民增收、減輕農民負擔是縈繞在王紅玲心上的大事。她多次下鄉調研,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她來到農民群眾中,向他們宣講政策,解答疑問。

王紅玲清醒地意識到,要讓廣大農民積極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做好政策引導勢在必行。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撰寫、制作出了達70多幀與眾不同的“農字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講座課件,結合多年的農業經濟、計量經濟學研究,將自己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充分闡釋。

她與農結緣,一直致力於全省農業改革改革發展,致力於“三農”問題的參政議政。據粗略統計,王紅玲撰寫的關於“三農”方面的建議、提案、信息、著作、論文已經有100多篇,很多被各級政府採納並付諸實施。

當諍友 建真言

說起王紅玲為“三農”建言,我總是忘不了一個細節。一次,我作為民革湖北省委會機關工作人員協助她准備中共湖北省委“雙月座談會”發言稿,得知參加座談會的分管領導是一位省委副書記,我們在起草初稿時講湖北“三農”工作情況時語言比較“客氣”。王紅玲說:“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用詞不可過激,但也一定要實事求是,要體現作為執政黨諍友的政治責任。”她修改后的文稿中用了“尚未破題”“困難重重”“創新不足”這樣的詞句。她就是要為“三農”建真言、獻良策。2

014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召開“雙月座談會”,王紅玲代表民革湖北省委會發言,直擊湖北農村改革進展緩慢的問題。她指出,隨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嚴重滯后,影響了改革的進程與成效。為此,王紅玲建議湖北省要為修訂和完善《農村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擔保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探索,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改革試點﹔明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標准,賦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地位,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盡快出台推進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的政策意見,明確流轉交易市場的性質定位、職責范圍、管理模式、價格評估、交易規則和監管體制,在資本注入、項目對接、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傾斜﹔進一步完善二輪延包政策,對延包以來因稅費負擔過重造成棄田拋荒失去承包權、人地嚴重不均等矛盾糾紛,制定統一解決的方針原則﹔加強基層土地流轉服務平台建設,從規劃立項、資金投入、服務體系等方面大力支持。聽了王紅玲的建議,分管農業的省委副書記張昌爾頻頻點頭,給予了高度評價,要求相關單位積極採納王紅玲的建議。

王紅玲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她說,各級財政不斷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涌入農村,農村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建設有了極大的改觀,特別是文化、體育、娛樂等公益設施建設受到普遍歡迎。但農村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后,后期管理就顯得相對滯后,極大地影響了公益基礎設施長期效益的發揮。

王紅玲以公益基礎設施建設為例,一個鄉就有多個部門投入,文體局、縣市各定點扶貧單位,州、省領導聯系點,國家對口項目等,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投入資金。例如“電腦下鄉”工程、“農家書屋”、農村文體設施配備等,往往一個項目組織部門有投入,農業部門、文體部門等也有相關投入,大量資金如何科學整合、合理使用是農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此外,由於后期管理跟不上,大量的公益設施在剛修建時光鮮亮麗,沒過多久就破爛不堪。有的鄉村新建籃球架,因為無專人管理,很快破損無法使用﹔有的鄉村配備了嶄新的乒乓球桌,沒有室內場地擺放,還未投入使用就遭受風吹日晒﹔有的“農家書屋”請人代管,長期關門閉鎖,圖書失去流通的價值……

王紅玲認為,應該對國家、各級部門、對口聯系單位等不同方面在鄉村投入的資金進行有效整合,有效調配,從各個方位循序漸進地開展農村公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農村公益設施的后期管理,使其發揮長期效益。同時,應因地制宜落實配套政策,建立農村公益基礎設施管理機制。對邊遠貧困地區的鄉村,應加大國家投入比例,減少地方配套比例。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公益基礎設施管理人員的培訓,使其在管理上更加敬業、更有利於公益設施的長期利用。各主管部門應業務上給予長期的指導、支持與幫助,使管理人員更加專業,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質,發揮公益設施的效益。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來自湖北團的王紅玲代表提出了重點支持農村能源建設的建議。她介紹,農村能源建設資源豐富,開發建設空間廣闊。以湖北省為例,全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年產糞便污水達2500萬噸以上,各類農作物秸稈年可能源化利用資源量約為2390萬噸,目前利用量僅為1%,年產沼氣116億立方米。

王紅玲指出,發展以農村沼氣、農作物秸稈能源化開發利用以及太陽能等節能產品推廣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能源建設,可以一舉多得。細致的觀察,獨到的見解,符合農村發展實際,在全社會引起共鳴,也引起了有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從而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特別是公益設施建設的加強。

王紅玲始終懷著對農民兄弟朴素深厚的感情,幫農民說話,為農民爭取政策支持。

她認為,新農村建設,關鍵是要有“人的新農村建設”,而不是物化的新農村建設,這裡面就飽含關心農民兄弟的拳拳之心。王紅玲認為,當前農村教育質量也面臨與城市差距擴大的問題。王紅玲說,目前不少農村地區面臨的現實是:年輕人出外打工,隻剩下兒童、婦女和老人,老人、婦女甚至是一些本應該繼續讀書的青少年,都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

因此,她提出,當前政府除了在通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改造問題上加強對農村的支持,在新農村建設當中更應編制詳細的關於農村教育、文化等精神文明層面建設規范。

她認為,“人的新農村建設”還包含了農民的身心健康。王紅玲在湖北孝感市挂職鍛煉期間,非常關注農村衛生室的建設情況,據她介紹,孝感當地有43%的村衛生室是鬆散型管理,藥品由村醫自行購銷,少數村醫從非正規渠道購藥,使用過期、變質藥品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小病診治上存在過度醫療、濫用激素和抗生素等問題,使農村居民的安全用藥存在較大隱患。

談到農民增收形勢,王紅玲頗有感觸。她說,農民增收的形勢嚴峻,因為無論從農業還是從非農就業上,農民收入的提高都遇到了困難。在農業上,湖北是油料大省,去年油菜籽價格急劇下降,但油料一直沒有相關的托價政策,同時加工進口很多,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在非農就業方面,作為勞務輸出大省,湖北省農民的打工收入比例很高,由於珠三角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很大,一些典型調查顯示,建筑、紡織等行業的用工減少四至五成,40歲以上人口就業困難尤為突出。在她看來,農民增收還要靠增加非農就業,因此她大聲呼吁希望國家大型項目建設能夠多用農民工。

同時,她積極建言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她說:“我們一提到刺激經濟擴大內需,往往就想到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確實重要,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應該完善社會保障,可以考慮給農村老人發放養老金,一旦對於養老、醫療等有了穩定的預期,農民就舍得花錢了,消費也就容易擴大。”

王紅玲對“三農”問題的深入研究,在民革黨內也頗有名氣。2013年,經民革中央有關部門的推薦,她擔任了民革中央“三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和民革中央“三農”委員會農村金融研究中心的專家組成員。王紅玲多次參與民革中央“三農”問題的課題調研,2004年至2006年連續三年參加了民革中央調研組赴浙江、江蘇、湖南的“三農”大調研,這在民革黨內專家中也是不多見的。她對這段經歷很自豪:“能作為民革黨內專家跟隨何魯麗、周鐵農主席全國各地調研,我的收獲很大。”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王紅玲十分活躍,因而也為媒體所重視,經常接受媒體採訪。

2012年3月4日,全國政協大會民革界別的政協委員,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接受了媒體的集體採訪。中午1點30分,60多位來自國內外多家媒體的記者齊聚北京國際飯店,七位民革界政協委員接受了採訪。他們分別是民革中央副主席劉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馮明光、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紅玲、民革重慶市委會副主委謝德體以及來自安徽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的三位副校長夏濤、蔣平安、張全國。這七位委員都是民革界別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研究涉及生態農業、農村金融、耕地保護、農業科技、農村土地等諸多領域。

攝影記者們早已架好的“長槍短炮”便開始“啪啪”閃個不停。文字記者們也不甘示弱,錄音筆早早地碼在了委員們的話筒前。記者們開始爭先恐后地舉手提問。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連續舉手多次后,終於獲得一次寶貴的提問機會,並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是否應該入市”這一問題拋給了王紅玲。王紅玲結合自己實際調研考察的結果,提出農村宅基地存在制度缺陷等問題。她說:“宅基地的審批權在鄉鎮,有的甚至是在村干部手中,以權謀私現象比較普遍。並且農村一戶多宅現象比較多,使用效率低,浪費比較嚴重。”她建議完善農村宅基地分配制度。她還提到,“農村宅基地私下買賣、抵押等現象也比較嚴重,並且經常引發糾紛”,她建議出台一些法律法規和辦法來規范這種行為。

王紅玲是現場七位委員中唯一一位女同志。可能因為她身著紅衣,分外亮眼,也是現場被記者提問最多的委員。據在場記者粗略統計,一個小時的集體採訪活動中共有15位記者提問,其中6個問題都要求王紅玲回答,一人獨佔三分之一以上,真算是“大紅人”。王紅玲對記者提問的精彩回答,體現了她對“三農”問題的熟悉和深入研究思考,她應對媒體的精彩表現,也體現了她作為參政黨政治活動家的風范。

挂職孝感 勵精圖治

王紅玲工作后就一直生活在武漢。2008年10月,王紅玲挂職擔任湖北省孝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接到組織的一紙調令,她毫不猶豫,立即赴任。當時家在武漢,女兒正是學業緊張的時候,可是兩年多的挂職期間,她作為地方領導很少回家。她認為,不能因為是挂職干部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她分管孝感市農業、教育、科技、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信息產業、商貿流通、老齡、殘聯等多方面工作,責任重、壓力大。

初到孝感,為了全面開展工作和正確決策,她經常深入實際進行調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熟悉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社會事業方面的現狀。湖北孝感的干部群眾說,在鄉鎮、農村,在學校、醫院和企業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2年多的時間,她分管的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有些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業工作亮點紛呈:

農作物病虫害專業機械化統一防治工作得到農業部的肯定和推廣,農業特色版塊和農業品牌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農業抗災救災工作取得重大勝利,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証,農業“廳市共建”開展得有聲有色﹔科技事業全面發展進步,2009年孝感高新技術增幅居全省第一,成功搭建了科技創業投融資平台,引進風險投資額位居全省前列,科技計劃項目創歷史新高,開展“專利掃零工程”,專利申請增幅居全省第一,獲得國家授權專利創歷史新高﹔

電子政務建設特色明顯,突破性地開展了孝感市電子政務網絡平台及相關應用系統建設,順利建成了孝感市電子政務綜合平台,並擴大了網絡覆蓋面,與同類城市電子政務建設相比,具有經濟、實用、方便等顯著特色﹔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分管的衛生局被國家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應急先進集體”稱號,“新農合”工作位於湖北省前列,結核病防治得到全球基金結核病項目督導組高度評價,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教育方面人民滿意度提升,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標准化建設,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推進素質教育。

她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決策和戰略機遇,立足抓早、抓緊、抓主動,組織分管部門積極抓好與國家和省的產業政策、投資項目的對接工作,通過實施政策、項目帶動戰略,大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促成全省第一家廳市共建:在國家農業部與省政府簽訂部省共建協議后不到十天時間內,積極促成省農業廳與孝感市政府簽訂了廳市合作共建備忘錄,成為全省第一個廳市共建的市州,得到時任省長李鴻忠的充分肯定,有效地帶動了全省其他市州和其他部門合作共建工作,廳市共建也成為尋求項目、政策對接的有效模式。

王紅玲剛到孝感的第一年,正是金融危機影響最深遠的一年。面對金融危機影響,她多次深入民營企業加強調研和指導,呼吁改革不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了“直通車”服務企業制度,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指導9家民營企業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增強市場信心,主動應對危機,在化危為機中發展壯大。

王紅玲重視與老百姓的交流,多次親自回復市民關於“三農”方面的咨詢問題,針對老百姓擔憂現在的農產品究竟能否讓人放心、政府逐年加強的監管力度是否已收到成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結果是否逐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等問題,她通過“市民有約”熱線在電話中逐一給市民吃“定心丸”。

她所分管的部門多數屬於“清水衙門”,在市場經濟體制和新一輪機構改革的背景下,有些單位存在著干部觀念陳舊、工作消極被動的現象,少數部門領導同志不安心工作,不求創先進,隻求過得去,思想消沉。針對這種狀況,她著重狠抓了部門“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教育管理,經常去部門調研工作,幫助部門解決實際困難,在工作交往中注重言傳身教,交心談心,讓他們認識到只要觀念改變,劣勢可以變優勢,只要有本事,冷部門也能作出大貢獻。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領導藝術,把部門管理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這些部門的“一把手”和班子成員的工作熱情和干事積極性普遍高漲,多個部門進入當地目標管理考核先進行列,受到上級黨委政府表彰。

奉獻民革 敬業盡責

王紅玲擔任民革湖北省委會副主委13年,為民革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她一直分管民革湖北省委會的組織工作。在省委會的領導下,她積極推動工作,這些年湖北省委會組織建設各項工作進展很快,在強化領導班子建設、健全優化組織工作制度、夯實組織工作基礎、打造作風優良干部隊伍及重抓基層組織細胞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截至2014年12月底,湖北民革黨員總數為3502人。全省市級組織10個,基層組織168個,與5年前相比,黨員人數增加了13.2%,政協委員人數增長了6.6%。新發展黨員平均年齡有所降低,學歷、層次進一步提高,黨員的界別結構逐步改善,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質較高、界別結構較合理的參政黨隊伍,較好地發揮了參政黨的作用。

她十分注重加強領導班子的思想建設和民革湖北省委會的制度建設,在她的倡導下研究制定了《民革湖北省委會關於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的實施意見》,並通過貫徹實施意見,使領導班子在貫徹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設、理論學習、教育培訓、主題活動、聯系基層等方面著力下功夫。近5年來,民革湖北省委會修訂和完善了《理論中心組學習制度》《主委會議事規則》《常委會議事規則》等制度,新制訂了《常委會管理辦法》《領導班子談心會制度》《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制度》《領導班子述職考評制度》等規范。通過完善班子制度建設、明確學習計劃、開展主題活動、務實工作作風、加強基層聯系指導,進一步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展現出民革湖北省委會的良好精神風貌。

組織部每年組織黨員培訓班,王紅玲總是親自出席開班式,並為學員講授民革黨史等培訓課程,從沒有間斷。王紅玲說,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是領導班子建設的基礎,是關系到民革事業和我國多黨合作制度長遠發展的戰略任務。民革湖北省委會始終把后備干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常抓、常議、常分析,進行跟蹤了解。牢固樹立“每一次換屆的結束就是新一輪后備工作的開始”的觀念,使組織發展與后備干部及領導班子建設三者有機結合。根據民革中央《關於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加強省級組織領導班子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精神,制訂了“抓住源頭、注重培養、完善機制、適時舉薦”的工作方針,確立了“掌握一批、培養一批、舉薦一批、安排一批”的工作思路,形成在“在源頭上選才,在培養中煉才,在多黨合作中薦才”的新格局對后備干部實行動態管理,每屆內調整2次名單,盡量納入中共后備干部培養體系。同時,加強對后備干部的教育、培養和挂職鍛煉的工作,使優秀后備干部健康成長、脫穎而出。

支部“達標創優”工作是王紅玲分管組織工作以后的重要抓手,借此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使基層組織的活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她要求制定考核細則,組織專班先后對各市州委會進行了“達標創優”工作檢查指導,經過一年多的創建,共有29個市州基層組織獲得優秀支部稱號,“達標創優”工作得到民革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王紅玲在民革自身建設工作中的種種努力和業績,體現了她作為參政黨黨務專家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

王紅玲還曾擔任湖北省婦聯兼職副主席達10年,長期關注婦女權益保護等多個領域,在中國婦女第十一屆代表大會上,王紅玲就建議,婦聯工作可以擴大對外交往比重,加強與國際性婦女機構的溝通。她認為時任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宋秀岩在開幕式上所作報告很重要,“談到擴大對外交往,增進與世界各國婦女的友誼,我覺得這點非常好,婦聯組織代表了中國婦女的形象和權益,加強這方面工作有利於婦女民間外交。”王紅玲說,2006年自己被派到泰國參加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短期培訓班,曾和各國從事婦女兒童工作的外國代表有過交流。“我感覺她們對國際上與婦女相關的各種公約、與聯合國機構的往來上都非常專業,婦女機構在聯合國之中有非常大的話語權,也感受到很多國家婦女的風採、風姿。過去我們全球化程度不高,這方面不是很突出,但這也激勵我們更努力地奮斗。”她作為湖北婦女界的代表,經常出席各種活動,王紅玲樂此不疲。

多項殊榮 實至名歸

王紅玲無論治學還是為官,無不心懷遠大,執著於做事、做成事,心系蒼生,服務社會,傾情而為,深受方方面面的好評,實至名歸。

她早期在學術研究方面是非常突出的,從1994年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開始,她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20多項,出版學術專著10多部,在《經濟研究》《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等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80多篇,獲獎成果10多項。她是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年獲國家統計局全國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統計局經濟統計改革與發展研究成果一等獎﹔湖北省經濟團體聯合會經濟學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年獲武漢市人民政府社會科學成果優秀獎。1997年獲全省“高校先進女職工”稱號﹔1998年獲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稱號﹔1999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1年獲省政府頒發的“優秀博士后”稱號﹔2002年獲“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稱號。如此多的榮譽不僅在湖北民革組織中首屈一指,更是湖北農業界科教界的一面旗幟。

王紅玲(右)參觀湖北監利福娃福天下農機專業合作社育秧工廠

自2004年擔任實職領導干部以來,她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但她主要精力放在了農業廳的工作上。加入民革后,她妥善處理做好本職工作和做好民革工作的關系,在分管民革湖北省委會參政議政工作時投入了大量精力。自加入民革以來,她每年都獲得省委會表彰,2012年至2015年連續四年獲得“民革全省參政議政工作一等獎”。她積極參加民革中央的各類調研,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被民革中央授予“民革全國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她在農業廳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講實話、報實情、辦實事、求實效。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做一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她要求自己一切從大局出發,以事業為重,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努力做到既吃苦、又耐勞,既任勞、又任怨,既堅持原則、又發揮主觀能動性。只要利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利於廳機關建設的事情,就要竭盡全力地去做,爭取做好、做圓滿。多少年過去了,她在湖北省農業廳被稱為是“有水平而從不爭功”的好領導。

她是一位自強不息的女性,身上擔負的工作頭緒多,擔子重。然而她卻堅定地說:“我的工作領域天地廣闊,使命光榮,我要克難奮進,真抓實干,不負眾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制度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摘自《親歷者贊——民革人物報道集》第四輯》)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