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團結報作者:黃列發表日期:2017-02-14
春節,孫達華帶著家人到敬老院裡慰問孤寡老人,給孤寡老人發紅包並陪伴他們一起吃年夜飯。
“創業生涯困苦多,位卑不敢忘國憂,竭盡所能做善事,厚積博愛譽神州”。這是一位退休老教授專門為民革黨員孫達華撰寫的一首詩。而這正是民革黨員孫達華樂善好施、心系社會的寫照。
初見孫達華,面色白皙,深色休閑裝,精氣神很足,笑起來有一點調皮的樣子。淮安口音雖重卻掩蓋不住其智慧幽默的語言。
和孫達華的溝通非常愉快,採訪中你時而會因他的風趣忍俊不禁,時而又會被他的坦率真誠所觸動,同時他對一些問題的見解看法又令人折服。
孫達華1967年5月出生在江蘇省盱眙縣,幼時雖然家境貧窮,但父母勤儉持家、樂善好施、樂觀向上的優良品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完整傳承。
1992年孫達華辭掉了交通管理員的“鐵飯碗”開始了從商生涯。企業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但即便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孫達華也從未停止過對別人的幫助。
“企業再困難我也要堅持去做兩件事情:一是每年慰問公安英模和烈士家屬﹔二是每年春節期間帶上家人一起下鄉送溫暖,慰問弱勢群體,陪伴敬老院孤寡老人過春節。”這是他給自己立的一條規矩。
2008年四川汶川地區發生大地震,一幕幕悲情畫面令孫達華心痛不已,看到災區人民吃不上大米,靠方便面充飢,於是他在第一時間組織租賃他茶城的所有業主,拿出一批好茶進行義賣,當場收到捐款和義賣款20萬元。又連夜趕到公司設在蘇北的糧食加工廠,連續四個晝夜親自督戰,加工出200噸大米。為了能及時將大米送到四川,他通過江蘇省紅十字會向南京軍區求援,軍區組織了300多名官兵協助搶運。孫達華不顧疲勞,親自跟車押運,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大米運到災區,解決了災民吃糧難的燃眉之急,並捐贈了一些現金。
向江蘇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累計捐贈100多萬元、向省紅十字會捐贈、向奮戰在一線的公安干警捐贈、向困難群體和社區捐贈……如果要給孫達華的捐贈列個清單,那這個清單恐怕要很長很長。
據了解,迄今為止孫達華已經先后向社會各界捐贈錢物折合人民幣約3900多萬元。 “我們是改革開放最大受益者,這歸功於黨的好政策,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今天。”在他的影響帶動下,江蘇眾多知名民營企業家都做起了慈善。
除了認真做事、做好事之外,關注民生、積極參政議政也是孫達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要一直把慈善和參政議政當作一個事業堅持下去。”他說。
從2003年起,孫達華先后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委員和南京市人大代表。他表態,在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同時,還要立志成為老百姓的“代言人”,要真正成為“諫為民所諫,想為民所想”的一員。
正因其敢於說真話、向政府部門較真,而被網友稱作“愛較真的政協委員”。孫達華說:“我是從最基層的地方出來的,我知道老百姓需要什麼、關心什麼。”
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了這一天,很多人付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就有孫達華。
早在2005年前后,就有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把每年12月13日設定為國家公祭日的提案,一直未被採納。孫達華也深深地感覺到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對人類尊嚴的一種捍衛,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對世界和平的一種維護。他找到了時任全國人大代表、民革黨員鄒建平。鄒建平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遞交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有關建議。可以說,國家公祭日的確定包含了孫達華和其他民革黨員的共同努力。
為了讓所提的建議“含金量高”,更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孫達華平時注重收集老百姓關心的民生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調研,然后召開座談會,提出解決辦法,使建議有理有據。
孫達華自己整理的提案、建議、議案及社情民意有十余本,至今,他的提案、建議、議案和社情民意加起來多達200多件。
他提的“經濟適用房不要變成‘交通困難房’”“關於加強中小學生交通安全保障” “農民工生存質量令人擔憂”等提案、建議或成為江蘇省政協優秀提案或是南京市人大優秀建議。尤其是《關於加大關愛環衛工人的建議》成為當年的市人大督辦案,為改善提升環衛工人的工資待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並促成政府給予每位環衛工人每年增加9600元工資待遇。
“做人要說真話,不講假話﹔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如果說一定要說真話。只要我們不為自己牟私利,為老百姓說話,有老百姓給撐腰,大家都會支持你。” 孫達華引用季羨林大師的話說。
孫達華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近年來他先后榮獲“民革全國社會服務先進個人”“民革參政議政全國先進個人”“民革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民革全國基層工作先進個人”“江蘇省十大優秀青年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正如其所說,他始終把慈善和參政議政作為兩件事業來做,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用實際行動詮釋一個企業家心系社會的博愛情懷,並且因此當選為江蘇省紅十字會八屆、九屆副會長,這樣的頭銜在企業家中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