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江蘇
張夷:春在堂前說往事 曲園憶舊滄桑時         2017年12月11日15:48

2015/9/13 7:21:34 作者: 沈振亞、章政瑛、李偉 來源: 吳江通

風雨曲園,尋南社領袖故人

在蘇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廟對面,是一條幽深的小巷,小巷深處,乃是晚清鴻儒、朴學大師俞樾先生的故居曲園。蘇州市馬醫科42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下午,記者循著地址來到了這裡。實在沒有想到,本文的主人公張夷就在曲園辦公,而這裡正是俞樾先生當年的書房。

穿過一扇古色古香的木門,進入了院子,映入記者眼帘的是滿目的盆景和雅石。穿過院子,是大廳,挂滿牆上的是各式各樣的字畫,數張明清風格的桌椅擺放有致,一杯清茗置於大廳中央的桌上,我們的主人公早已等候多時了。

張夷,中國十大著名策劃家、蘇州賞石大師、高級盆景師、中國觀賞石協會理事、蘇州市策劃師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江蘇省委員會委員……除了這一串長長的介紹,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清末著名南社領袖、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的外孫。

雖然不常提起他的這個“特殊身份”,但張夷的生活裡還是可以尋到許多陳去病的痕跡,中國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南社研究會副會長、蘇州市南社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除了自己的專業盆景園藝,張夷還有這些身份。張夷的媽媽陳明莉是陳去病的小女兒,從小在吳江同裡長大。陳去病的第一任妻子過世后,經好友徐自華介紹,又迎娶了第二任妻子陳俞芬,即張夷的外祖母,她也是吳江人。

近年來,張夷作為主編,整理出版了《南社雜佩》、《南社鉤沉》、《陳去病柳亞子詩文筆存》、《巢南家史》等多部南社研究叢書。另外,由張夷和其父耗時21年整理編纂的《陳去病全集》也將在今年10月份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這本由楊天石、王飚等多位國內南社研究權威專家擔任顧問的文集將向讀者展示許多陳去病生平珍貴的文字和照片。

“今年是南社創建100周年。11月,民革中央將在蘇州組織多場紀念活動:中國南社紀念館將在蘇州開館,南社創建100周年紀念大會也將舉行,同時舉行的還有國際南社學術研討會。我在其中主要擔任中國南社紀念館的總策劃。”張夷向記者介紹。

憶及外公,外婆口中的故事

“我沒有見過外公的面,關於外公的印象,都是從外婆講的故事中聽到的。”張夷的外婆陳俞芬晚年是和張夷與他的母親陳明莉一起度過的,於是外婆口中的傳奇故事成為了張夷最初了解外公陳去病的渠道。

作為宣揚民主主義、反清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領袖之一,陳去病和孫中山先生私交很好,孫中山曾說自己“十年袍澤”,陳去病是不多的真正的朋友之一。孫中山先生去世后,陳去病為葬事籌備委員會委員之一,主要負責孫中山陵墓的選址以及《哀思錄》的寫作,對於中山陵最后選址鐘山,張夷告訴了記者其中的典故:“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一次和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等到郊外打獵,經過半山寺(今中山陵所在地)下馬休息,指著遠處的方山和腳下的秦淮河說,這裡地勢比明孝陵好,山水相對,氣勢恢宏,又說:‘待他日辭世后,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耳。’外公是懂風水的,於是眾人就讓外公寫了篇考証性文章。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外公寫了《紫金山考》,由各大報紙發表。當即議定外公負責勘察陵地,由此,外公每月往返於寧、京之間,勘察墓地,並負責治喪報告。4月4日,外公陪同宋慶齡、孫科等諸人至南京,上紫金山實地踏看,果然依山傍水、草木蔥蘢、氣勢不凡,於是中山陵陵址才最后確定了下來。”

陳去病一生忠於民主主義,因此對蔣介石一直深惡痛絕,認為他背叛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外公深痛蔣介石違背孫中山遺教,曾發誓‘終身不與共事’,一怒之下,辭去江蘇國民政府江蘇省委委員,寫完《哀思錄》,便大筆一摔拂袖而去,寧願到學校教書。到后來,逼得急了,他老夫子索性連書也不教,到蘇北高郵等地巡游去了,弄得大家找不到他,隻好罷休。外婆曾說外公身前曾多次在公眾場合公然頂撞蔣介石,還曾用拐杖指著蔣罵其為‘小鬼三’。但因為外公深厚的資歷和對國民黨的巨大貢獻,在他死后,蔣介石仍然命令為他舉行了國葬。”張夷說。

退休后的陳去病晚年居住在現在的陳去病故居原址,寓所對面是南園茶社,每次陳去病去茶社喝茶的時候,都會給茶友們講許多見聞和故事,茶友們都尊稱他為“陳老爺”,所以每次陳在的時候,茶社都是人聲鼎沸。“南園茶社裡,有一個靠窗的位子是所有的茶友都不會去坐的,那是外公的專座。之所以喜歡坐在靠窗的位置,是因為坐在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碼頭,那時候經常會有許多外公的學生或是朋友來看望他老人家,只要看到有朋友到了,外公隨即就下樓回家,外婆說外公將那個座位稱為自己的‘瞭望塔’。”

陳去病去世是在1933年的中秋節后不久。中秋節那天晚上,陳家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后,看到外面月亮很好,陳去病對妻子說自己去河灘上走走。“外公是信佛的,曾經還剃度過,經常出錢修廟、修筑祠堂,愛好收集殘碑、名帖。出去了一會之后,外公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對外婆說‘我遇到鐵仙了’,意思是自己大限將至。從那天晚上起,外公就開始拉肚子,一病不起,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張夷說。

園林專家,亦是南社研究權威

1963年,張夷出生在江蘇江陰,外祖父是德高望重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張夷的父親也是一位劇作家,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張夷從小飽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文革”時期,張夷才上小學、初中,因為外公陳去病國民黨元老的身份,張夷一家飽受沖擊,父母和舅舅四處逃難,張夷和幾個兄弟姐妹都被寄養在母親的一位同事家裡。家裡的門窗都用木板釘上、封住了,而外公遺留下來的那些珍貴手稿則被四處分散保存,僥幸得以保全下來。張夷說:“上小學、初中時,每次學校讓我們填表的時候,我們都隻填父母的名字,外祖父這一代的名字父母都是不讓填的。上了高中以后,才依稀知道有關南社的一些事跡,歷史老師也告訴我陳去病就是我的外公。”

因為家學的熏陶,張夷自小就對傳統文化甚感興趣,大學期間,張夷進入南京林業大學研讀園林專業。1985年畢業后,他開始參與蘇州戲曲博物館重建中的園林設計工作,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張夷又回到學校讀了盆景專業的研究生。這期間,他還舉辦過個人展覽。

上世紀90年代初,張夷獨自“下海”,組建了自己的景觀公司,名為景觀園藝企業機構,從事文化藝術用品的開發和景觀規劃設計及施工。在曲園的院子裡,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盆景、四處搜集來的石頭。在盆景專業領域,張夷已經是中國最著名的專家之一,他獨創的“張氏硯式盆景”,是中國很少的個人流派之一。硯式盆景突破了傳統盆景的用盆方式,採用大理石板做容器,使之既是盆景的依托,同時也可以表現水景,不規則的邊緣把景無限放大,雅俗共賞,汲取了古典文化中的經典意境,拓展了觀者的想象空間。

時至今日,張夷和他的公司都已在業內頗具名氣,中國十大著名策劃專家、江南十大策劃師、江南十大策劃案例、蘇州賞石藝術大師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盆景賞石分會理事、中國石文化委員會學術部主任、中國觀賞石協會成員、國際盆栽賞石協會會員,一連串的稱號和獎項肯定了他的成績,徐霞客故居風景區、江蘇第一景觀大道———霞客大道、中央美院庭院等著名景區皆為其高譽之作。

除了盆景園藝文化,張夷工作的另一部分就是關於南社的研究。大學畢業以后,張夷開始搜集關於南社的資料,真正意義上開始研究南社。目前為止,身為收藏家的張夷已經收集了眾多各式各樣的南社珍貴文獻、手稿,他隨手拿出了幾本陳去病、柳亞子等南社中人的文集,上面陳柳等人的親筆批注依然清晰可見。

除了關於南社珍貴史料的收藏,身為中國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南社研究會副會長,張夷還積極組織國內各種有關南社紀念、研究方面的活動。由張夷等人正在組織籌建的中國南社研究中心以及蘇州市南社研究會也即將成立。

通過近些年來組織的有關南社研究的各種活動,像“南社發起100周年紀念活動”、“柳亞子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等,張夷深深感受到: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還是很多的。

“南社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文學團體,從最初為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提供理論和文學支持到后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中共一大會址即為南社會員府邸),南社始終堅定不渝地為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興旺作出貢獻、鞠躬盡瘁,為中國培養了各個學科、各個階層的無數人才,這種愛我山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張夷說道。

他還告訴記者,時至今日,南社的研究在我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北京、上海、江蘇、雲南、廣東、香港等地方和一些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不少南社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們以超越時代的目光,客觀地、綜合地研究其進步性和局限性,發掘、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拓寬研究領域,已將與南社有關的一切歷史和文化,尤其是那些文化人的活動蹤跡與學術列入了研究范圍。

“明年我們將推出一個新的課題《南社的普及叢書》,讓更多的人認識南社、了解南社,這是我們要做的,也算是對‘南社’精神的發揚吧。”張夷說,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隨著“百年南社”的到來,“南社學”的研究也會迎來新的發展。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