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親歷者贊——民革人物報道集》第五輯作者:馬雲萍
陳星鶯,1964年9月生,女,漢族,江蘇無錫人,教授,博導,工學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6年11月加入民革。
現為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江蘇省委會副主委,河海大學副校長,江蘇省黃埔親屬聯誼會副會長,IEEE會員,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江蘇電機工程學會理事,全國電力系統管理及其信息交換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電子商務質量管理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華電集團技術委員會委員,《電力自動化設備》編委。
河海大學,是坐落於南京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全國32所工科重點大學之一,名列“211”、“985”名校之中,校名由鄧小平題寫。陳星鶯是河海大學副校長。作為一名教授,她是專業領域認可度非常高的專家學者,是河海大學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的主要創建人之一,參與了該專業本科、碩士點、博士點建設的整個過程,也是首屆河海大學教師講課比賽第一名。作為科研管理者,負責科研成果轉化,她還是一個經營有方、業績不凡的科技企業家。作為一名副校長,她作風民主、意志堅定的作為讓人聯想起她黃埔后人的身世。
陳星鶯是無錫人,典型的江南女子,永遠是溫婉嫻靜、端庄大方的樣子。有人問她的成功秘訣,她笑瞇瞇地說,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幼時聽從父母教誨,大了認真工作,潔身自好,不求名利,簡單、快樂、平凡地做自己……
年少聰慧 跳級考上大學
1964年9月,陳星鶯出生在無錫。父親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曾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1949年隨部起義后,從山西調回無錫市江南中學做老師。母親的家族曾經在上海有很多的產業。1968年父母先后下放農村,年幼的陳星鶯就被寄養到上海親戚家。父母每周書信與她,在信中教育她好好學習、生活,多閱讀家中的藏書,教誨她“為而不爭,無人與爭”。父親經常鼓勵她,只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父親常常在書信中給她布置作業,做完后再寄回批改。母親教導她學習手工、女子禮儀。這份親情給了陳星鶯莫大的鼓勵。她讀遍了身邊家中所有的藏書,練習了書法,學習了國畫,背誦了無數的唐詩宋詞,練就了出口成詩的本領,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1978年,父母先后回到無錫,全家人團聚在一起。正在讀初中的陳星鶯,展示出過人的學習能力和聰慧天賦,曾經包攬了學校數學、物理、化學、語文、外語五門課程競賽的第一名。1980年,在老師的鼓勵下,她由初中跳級參加高考,被東南大學(當時的南京工學院)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錄取,那年她還不到16歲,這成為無錫城裡一時熱議的新聞話題。
20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校園生活還比較單調,學生大都過著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的生活。性格內斂但多才多藝的陳星鶯,“被”成為學校的活躍分子。她擔任團宣傳委員,負責每周一次的黑板報、每月一次的周末俱樂部,還經常組織一些文娛活動、書法競賽、作文比賽等,是學校裡的“名人”。她的美麗聰慧、熱情開朗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書育人 桃李滿天下
1984年7月,不滿20歲的陳星鶯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赫赫有名的水利名校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做教師。當時,學校還沒有電氣自動化專業,隻有一個面向全校非機電類專業開設基礎電工課程的電工教研室。教研室20多個教師幾乎全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畢業的大學生,非常需要年輕人。陳星鶯的到來給教研室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給教研室爭了光。爭光是陳星鶯默默執教了10年后的事情。
1994年,河海大學為鼓勵青年教師重視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在全校開展首屆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抱著試試看的陳星鶯脫穎而出,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成績,在學校一鳴驚人。
每每憶及這次有意義的講課比賽,陳星鶯感觸很深。她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大師的教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在剛步入河海大學任職、接受入校教育時,力學大師徐芝綸院士諄諄教導青年教師們如何上好課,“為了提高課堂講授的質量,必須掌握課程內容,了解學生情況,適當安排教材,認真准備講稿,做好默講試講,注意表達方式,及時檢查改進,不斷努力提高。”她慶幸自己遇到了好的領路人。當年,教學啟蒙老師徐琦每天帶著年輕的陳星鶯備課、聽課,傳授自己的經驗,無微不至地關心她,幫陳星鶯克服了初為人師的忐忑。教研室的邵志剛主任等幾位老教師跑水利部申請籌辦專業,也帶著陳星鶯,在幫助撰寫申報材料的過程中,讓她對專業和學科及早有了認識。就這樣,陳星鶯很快通過了助教關,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陳星鶯課堂上主動與學生互動、積極交流,課后及時與學生溝通發現授課中的問題。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揣摩老師,認真做好備課筆記,科學設計講課內容,合理使用身體和神態語言等。后來,陳星鶯把這些體會寫出來,在1986年4月的校報上匿名發表了《作為一個學生,我希望老師怎樣授課》的文章。
學生袁宇波說起當年上陳星鶯老師主講的《電力系統穩態分析》的情形,還是記憶猶新:開課的第一天,我們翻開《電力系統穩態分析》課本,裡面全是公式,晦澀難懂,不免產生畏難情緒,這時發現走進來的是一位年輕美麗的女教師,心裡面就開始盤算:這位老師怎麼樣?應該對我們要求不嚴格吧?考試容易通過嗎?這麼年輕的老師,能上好這麼難的課嗎?沒想到兩節課下來,陳老師幾乎沒有看講稿,四塊黑板很快布滿了她的板書,清清楚楚,知識點講解就像一個內力很深厚的武林高手,娓娓道來。望著眼前這位知識淵博、講課生動、板書優美、外貌美麗的女老師,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第一次覺得原來上課可以這樣舉重若輕,一個復雜的問題就這樣被通俗易懂地講解清楚。課堂上陳老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安排了特別多的提問環節,每個同學都感到既緊張又活躍,這門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隻在考試前臨時抱抱佛腳就能隨便應付了。陳老師要求我們對知識點的理解不能停留於表面的概念和理論的背誦,也不能光把這個課程當成一門課來看,它是集數學、物理、電路、電機學、控制理論,電力電子等多門課程的集合體現。“通過考試是最低的門檻,電力系統分析課是你們的專業主干課,一定要好好學習才行,這對你們今后的工作非常有幫助。”
教學十年,陳星鶯與學生建立了深情厚誼。許多學生心中都有一段陳老師的感人故事。一名男生來自家境貧困的農村,父親常年生病在家,生活來源僅靠母親務農和親戚的接濟,想大學畢業后盡快找個工作養家糊口。大四上學期,獲得了保送讀研究生的資格。父母催著他趕緊工作,就想放棄讀研究生。陳星鶯知道后當即否定:“不行,你不上研究生太可惜了,希望你能堅持把書讀下去,經濟上的困難我可以資助你!”之后,陳星鶯連續寫了多封信給學生的家長,苦口婆心地勸說不要讓孩子放棄進一步學習的機會。后來,學生家長說:“陳老師真是菩薩心腸的老師,我們也搞不清楚讀研究生是干啥的,幸虧當時她的信件,要不然孩子的一生就不一樣了。”
1996年的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很多同學留在學校備戰考研。陳星鶯買了一板車西瓜,送到宿舍區。在要把人蒸干的大太陽下,帶著層層汗水的陳星鶯囑咐學生,“大家好好保重身體,養足精神復習迎考”。同學們吃著甜滋滋的西瓜,帶著感動,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備戰之中。
93級一名男生因為成績比較差,擔心不能畢業,無法向父母交代,情緒低落,有一天半夜還沒有回寢室。陳星鶯和同學們一起四處尋找,最后步行到長江大橋上找到了他。那天陳星鶯圍著一條白色的圍巾,背著一歲不到的兒子。回來的時候同學們發現她的白色圍巾不見了,陳星鶯說:“這條圍巾丟了不要緊,但是我們班的孩子找回來了!”
“我特別喜歡桃李滿天下的感覺。”陳星鶯說。她給我翻看著她珍藏的幾本畢業生紀念冊,在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面孔旁邊,是學生們的臨別贈言:“一生中惟我所敬佩、一生中惟我所尊敬、一生中惟我所感激、一生中唯我所難忘的人,陳先生是也。”“我是一個從小沒人管的孩子,自從遇到您陳老師,我覺得好像很多事情都有了精神依托,就像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感一樣。”至今,陳星鶯的家還是這些天南海北的學生們的落腳點,他們出差路過南京,一定會抽時間來看望敬愛的陳老師。“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這讓我可以隨時跟上時代的步伐!”
自1998年5月起,陳星鶯先后擔任了河海大學電氣工程系系主任、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所長、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科分委會副主任、科技處副處長等職務,分別主管過教學、科研、實驗室等工作,起草了“九五”課程體系改革電類專業課程改革的方案,建立了實驗室系列規范化管理制度,負責了電工電子實驗中心、電氣自動化實驗中心、本科教學示范實驗中心建設等規劃與實施,承擔和參加了學科規劃、學科博(碩)士點申報等學科建設工作,還負責過全校縱向項目的申報和管理、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全校科技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和院系科研目標考核體系建立等。
作為一名教師,陳星鶯先后承擔博、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十多門課程的主講及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教學任務,指導博(碩)士生100余人,先后獲得了水利部優秀教師、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河海大學學生科技基金項目優秀指導教師、河海大學“三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潛心科研 致力科技創新
聽著父親保家衛國、英勇殺敵經歷長大的陳星鶯,非常珍惜今天的和平歲月。她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珍惜時間,做好手邊的每一件事。陳星鶯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她長期默默耕耘在配用電系統與電力市場、能源管控與能源經濟領域,從事著輸配電自動化、地區電網經濟運行控制與分析、電力經濟和電力市場研究,科研成果應用后可以提高配電網的安全可靠性,降低負荷峰谷差,提升設備利用率,減少電能損失,促進清潔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科研工作是枯燥的,但想到可以憑借一己之力為改善民生出力,和父親一樣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盡了匹夫之責,我很欣慰。”陳星鶯自豪地說。
陳星鶯也是幸運的。1998年,她負責的第一個科研項目即是120萬元的大項目,兩位導師、電力行業的著名專家單淵達老師和洪佩蓀老師親自陪著她去現場、做試驗、討論方案、研究算法。回首往事,陳星鶯覺得,導師們的關愛無疑奠定了自己在學術科研道路上的高起點。
陳星鶯在國內較早進行了配電自動化系統的研究,開發了相應的系列算法模塊,配套於南瑞集團、國電南自、江蘇蘇源集團等調度自動化和配電自動化生產廠商,應用於江蘇省電力公司和其他一些地方供電公司﹔參加了江蘇省電力公司農電工作部頒布的《縣級調度自動化系統標准設計》的設計工作,該設計應用於江蘇省各地市(縣)。
陳星鶯在國內較早開展了電力網經濟運行分析的研究,所研制的“電力網電能損耗理論計算”項目的軟件成果獲江蘇省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江蘇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被國家電力公司推薦為全國線損專職人員培訓班的主要培訓軟件,曾在7個省以上得到了應用,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吉林電力公司用了這套軟件后,僅在2001年4月到12月就新增產值1.15億元,直接經濟效益13.886億元。陳星鶯編著的《電力網絡電能損耗》一書被國家電力公司推薦為全國線損專職人員培訓班的主要技術參考書,已經印刷3次,仍供不應求。
陳星鶯在國內首次研究了基於GIS的低壓電網優化規劃和鄉電力站營運一體化信息系統,並成功地應用於江蘇省太倉市電力公司的中美合作農村電氣化示范村建設項目,在農村電網改造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陳星鶯在國內首次研究了輸電網開放電力市場模式及供電公司運營策略的相關理論,研究該方向的博士論文得到了國內電力市場研究的權威於爾鏗、王錫凡先生的認可,在論文評審中對其選題的開拓性和創造性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於爾鏗先生在論文評閱意見中寫道:“本論文應用博弈論研究供電市場,可作為我國供電市場設計的參考,選題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用前景,填補了國內電力市場研究的一項空白。”
2014年夏天,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南京召開。江蘇省電力公司南京供電公司基於陳星鶯研究的智能配電網綜合優化調度系統,對青奧會進行了保電運行方式安排,為南京青奧會電力保障部提供決策支持,實現所涉電網“零波動、零跳閘、零故障”,確保了青奧賽事及國家領導人外交會務等重大活動的安全可靠供電。
機遇和挑戰總是不期而至。2004年1月,新年伊始,負責三峽工程運營和建設的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決定與河海大學聯合,申請建設我國水資源領域唯一的一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簡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這是一項異常艱巨的工作。負責人既需要與各方面的人打交道,處理好學校、企業、政府間的關系,還需要具備學術科研、行政管理、公司運營等綜合知識與能力。學校領導綜合考慮后,決定把這副擔子交給陳星鶯來挑。
陳星鶯愉快地接受了組織上的安排。雖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這麼大的一個攤子,但學校一點兒也不擔心陳星鶯承擔這一重任的能力。她不僅僅有豐富的承擔科研項目的經驗和深厚的專業造詣,也有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她先后擔任過河海大學電力系主任、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所長、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科分委會副主任,科技處副處長等職務﹔兼職過軟件企業的副總經理和技術總監,對軟件企業的運行管理、技術研發、質量控制有較好的經驗。
在全面負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籌建期間,她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身邊的同事都感嘆,陳星鶯對吃飯沒概念,工作起來就忘記時間和吃飯。她的午飯總是草草了事,還常常忘記吃。晚上都要八點以后才能回家。難得有個雙休日,還要給研究生上課,討論課題組的項目。就這樣,短短一年的時間裡,陳星鶯負責完成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方案設計和資金申請報告書的編寫,獲准了國家發改委2800萬元國撥資金的批復,組建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機構及配套公司。
從2004年到2013年近十年的時間裡,陳星鶯帶領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按照“特色定位、市場導向、技術領先、聯合發展”的發展戰略,穩步開展了一系列可圈可點的工作:建設研發大樓。與常州市政府簽署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基地建設協議,建設了成果轉化產業化基地——南京河海南自科技有限公司。與南京市國土資源局簽署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大樓近4萬平方米建設面積的建設土地出讓合同后,成功籌措1億多元資金建造研發大樓,受到國家發改委的高度評價﹔創建了一套產學研鏈循環模式,組織形成了15個研發團隊,培育科技成果,各類科研收入近億元,成果轉化率為65.38%。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獎勵13項。2011年11月,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國家發改委驗收,被評為示范點。后來,她功成身退,離開這裡的工作崗位時,她放棄了應得的利益,“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期間,陳星鶯還組織了與三峽總公司聯合申報並承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大功率風電機組研制與示范”中的“近海風電場建設關鍵技術的研究”課題和“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特大型梯級水利水電工程安全及高效運行若干關鍵技術研究”,與河海大學聯合承辦了“2007年重大水利水電科技前沿院士論壇暨首屆中國水利博士論壇”等。
至今,陳星鶯已先后參加和主持了國家科技支撐、“863”、自然科學基金等縱橫向項目70余項﹔在國內核心刊物、國內外學術會議上論文190余篇,出版專(編)著6部﹔申請專利61件,受理國家發明專利60件(其中16件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件,實用新型1件,軟件著作權15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6項﹔2次入選江蘇省“333”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
加入民革 人生更精彩
因為父親的關系,陳星鶯覺得自己和民革有著很深的緣分和感情。1996年11月,陳星鶯加入民革。作為一個擁有20年黨齡的老黨員,她常說,我的生活因為民革而更加精彩。2007年5月、2012年6月,陳星鶯分別當選為民革江蘇省第九屆、第十屆委員會副主委,先后分管了婦委會、省直工委的工作。
作為民革江蘇省委會兩屆領導班子中最年輕的成員,陳星鶯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她說,民革江蘇省委會原主委馮健親在全省民革領導班子學習班上的講話給了自己很大啟示,那就是作為班子一員,一定要珍惜人民和組織的重托,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勇於無私奉獻、敢於自我犧牲,用勤奮和辛勞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陳星鶯的本職工作十分繁忙,但只要有機會、有可能,她都會盡力把民革組織托付的事情做好。
分管婦委會工作期間,陳星鶯帶領女黨員,積極開展參政議政工作,圍繞著江蘇省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情況、女大學生“村官”工作及生活現狀等進行調研,其中,提案《關於盡快建立我省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設》受到政府有關部門重視,被省政協評為優秀提案。
分管省直工委工作期間,陳星鶯要求省直各支部努力提升民革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影響,努力發揮民革黨員個人專長和人際優勢,努力聯系社會各界積極因素,發揮大合作的作用,做好社會調研,積極反映社情民意,為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祖國統一發揮作用。在她的帶領下,省直支部組織發展穩步前進,有5個總支、42個支部﹔社會服務有聲有色,打造民革社會服務品牌,建立了“博愛之光”志願服務團,以此為依托,開展義診、法律咨詢、大講堂等活動,開展了“我為農村學生捐本書”活動,為連雲港贛榆縣城頭鎮一所小學捐建了“博愛圖書館”,兩所小學的圖書室捐贈了書籍﹔參政議政工作成效顯著,僅2015年,省直各支部提交社情民意108篇,被民革省委會採用59篇,《關於在南京博物院舉辦抗戰受降文物展覽的建議》被省政協採用,獲曹衛星副省長批示﹔《關於外籍人員辦理在華期間無犯罪公証的困境及建議》被民革中央採用。
作為黃埔后代,陳星鶯還兼任江蘇省黃埔親屬聯誼會副會長。2007年10月,部分黃埔老人、黃埔后代自發在南京聚會。陳星鶯參加了聚會。了解到她的工作情況,幾位老人拉著她的手,老淚縱橫,“好啊,你是我們黃埔人的驕傲,好好干!”那一刻,陳星鶯的內心被深深震撼了,自己的點滴成功並不僅是個人的,還寄寓了許多前輩的希望。
擔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2年,陳星鶯擔任第九屆江蘇省政協委員,她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作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陳星鶯在工作中發現,江蘇省的企業大都靠並購、重組,或資本運作來“長大”,真正通過產學研合作,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並進行產業化的企業為數不多,致使省內高校許多科技成果被外省企業買走,或被境外企業以聯合、中試、擴大等形式優先轉讓。針對這一現象,她認為政府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在省政協九屆會議期間,她圍繞產學研合作主題三年內提交了《關於江蘇省內企業投資高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的建議》《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激勵機制》《關於官產學研合作創新對策的建議》等系列提案。希望政府實實在在地搭台,讓企業和高校真真切切地唱戲。對企業投資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業項目予以優惠的稅收政策,將企業用於研發的經費比例作為評價企業的重要指標。在此基礎上,強化官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形成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為紐帶的新型合作機制,提高江蘇省內企業的科技競爭力,使企業真正地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使江蘇省擁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更快地推動全省的經濟發展。在今天看來,陳星鶯的這些建議非常具有前瞻性。在江蘇省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關於官產學研合作創新對策的建議》獲優秀提案獎。
2008年2月,陳星鶯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農業界的委員。於是,她把參政議政的視角轉向農村。她提交了《關於加強保護農村飲用水源地立法 》的提案,受到廣泛關注。在提案中,陳星鶯建議加強立法,明確把農村飲用水源地作為地方重要的經濟社會目標予以保護,明確政府和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供水安全方面的職責、權限以及不作為時的法律責任﹔將農村飲用水質量是否安全、達標,納入新農村建設以及總體全面達小康的指標體系進行考核,嚴格項目環評和項目准入,制定和建立切實有效的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管理和安全監控體系﹔加強水質監測和預警機制﹔盡快加強硬件建設,特別是加強對鄉村自來水廠的建設、管理,保証群眾用上安全、清潔的自來水。
2010年、2011年,陳星鶯參加全國政協關於水資源方面的視察團,參與撰寫的總結報告得到溫家寶總理批示,為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供了支撐素材。
2013年2月,陳星鶯擔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身處高校卻連續兩屆“扎根”農業界別,陳星鶯有著自己的堅持。她說,因為所學專業和工作內容的關系,自己非常關注能源節約和清潔能源推廣,而這些正好與農業和農村環境密切相關。
2014年,陳星鶯參加全國政協“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專題考察組,提出了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的建議。
2015年,陳星鶯參加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在江蘇、上海多家品牌企業開展的專題調研,就“如何加快推進品牌建設”與相關部門和企業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陳星鶯在調研中發現,我國電商發展面臨管理方式不適應、誠信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不規范等問題。如果不加以有效監管,對我國正在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推進品牌建設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2016年1月5日,在全國政協第45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陳星鶯作了關於《完善電商監管,推進品牌建設》的發言,提出“我們應盡快建立政策法規制度,構建電商誠信保障體系﹔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完善電商品牌發展環境﹔引導企業建立電商平台,利用網絡提升自身品牌競爭力﹔擴大融資渠道,發揮金融杠杆作用”。發言得到了俞正聲主席的肯定,親點她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作了《加強電商監管,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大會發言。
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陳星鶯還提出了關於水資源安全、新能源發展、江蘇沿海開發、風電產業結構調整、跨區送電是治理霧霾的重要舉措等眾多提案,得到中央電視台、《中國經濟報》社、中國新聞社、《中國人事報》社、《中國水利報》社、《現代教育報》社、《新華日報》社、江蘇電視台等媒體高度關注。
回首八年的履職經歷,陳星鶯覺得,把個人工作、思想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對接起來,眼界高了,思想提升了,工作也更有勁頭了。
擔任百年名校副校長
2013年6月,陳星鶯再次華麗轉身,擔任河海大學副校長,分管基建、資產、后勤等方面工作。一個女科學家挑起了后勤大管家的重擔。
如何適應新的工作崗位?陳星鶯首先選擇了走基層。其實,工作都是相通的,陳星鶯說。“上課要善於傾聽學生的聲音,搞科研要了解企業所需,參政議政要貼近民生,同樣,要做好校長工作,也得多和師生交流,和分管部門加強溝通,學會和保潔員、食堂大廚師、工地包工頭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學習的心,不懂就問,不能充內行。”
然后,走出去取經。上任后的半年內,陳星鶯率領學校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后走訪了無錫江南大學、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后勤管理工作進行調研,與對方深入交流后勤系統運行模式,食堂運行與監管的做法,房產、設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適用情況,實驗室管理體系和管理經驗,新老校區功能定位以及同崗同酬政策執行情況等。
取經歸來,陳星鶯心裡有了底,其實,只要心中裝著全校師生的利益,任何難題都會迎刃而解。上任三年來,陳星鶯拿出科研工作者的務實細致,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思路:
推動后勤改革,加快后勤服務社會化進程,與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相適應﹔
注重后勤部門干部素質培養,灌輸全局意識、責任意識,統一思想,上下聯動,齊心協力為全校教職工做好保障服務工作﹔
加強后勤規范管理制度化建設,形成每月上報制度修訂報表、經費使用報表、重大事項、外出和會議安排、日常工作等匯報機制。
寒暑往來,三年的時間裡,師生們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食堂伙食越來越好,中快餐飲、常奧餐飲等一批國內知名的連鎖餐飲企業入駐校園﹔學生宿舍全部安裝了空調﹔校園環境越來越美等。年終考評時,師生們對食堂餐飲、工程修繕、醫療衛生、樓宇物業服務的滿意率年年上升。“只要大家滿意,我苦一點累一點都值了。”陳星鶯說。
古人以“鶯啼北星,燕語南郊”描繪了春天的勃勃生機,而這亦是當今中國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極好寫照。作為一名河海人,陳星鶯說自己平凡如一棵小草,趕上了好時代、好機遇,可以在祖國的藍天下盡情歌唱,追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