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民生產總值GDP,有組數據我們不能不關注:2012年我國GDP為51.93萬億元,同比增長7.8%。全國31個省區市GDP總和為57.69萬億元,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高出5.76萬億元,而這相當於多出了一個廣東的經濟總量。”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分組討論第一天,黑龍江省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何小平“劍指”國家和地方的GDP數據“打架”現象。他告訴記者,自1985年國家和地方分別核算GDP開始,各省GDP加總之和、平均增速等,都與全國數據有差距,而且這種“1+1>2”的格局愈演愈烈。
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怪現象的出現?何小平分析說,首先是國家層面的統計抽樣系統相對獨立,更客觀,地方受到條件等多方限制,誤差較大﹔其次是技術性因素,比如跨地區的大公司和跨省的商品流動會導致重復計算﹔此外,“數字出官,官出數據”的循環依然存在。
“屢出偏差的GDP數據使民眾產生了不信任情緒,政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都被打了折扣,也影響政府對於宏觀經濟局勢的判斷,誤導政策。”何小平還提出,據資料顯示,去年我國政府財政收入佔GDP比例創19年新高,而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卻降了12個百分點。GDP數據和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並沒有使百姓生活得到與之相匹配的改善。
為此,何小平建議,應在保障各項統計數據真實准確的同時,擺脫GDP挂帥情結和唯GDP至上原則,讓“增長”與“發展”同步,使人民群眾切實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應建立科學完善的統計制度,統一統計口徑,可以採取國際通行的做法,地區GDP由國家統一核算,做到統計數據在公布之前的保密性﹔改變現行的政績考核機制,引入多維績效評價機制,建立以民生為主的社會建設指標體系,如居民收入指標、社會公平指標、環保指標等,讓地方政府不單純對GDP負責,還要對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民生福祉負責,逐步打破官員心中的GDP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