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吉林
專訪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朱臣         2017年12月11日14:16

2012-05-07 12:42 來源:長春商報

(記者/董喜陽 攝影/董喜陽)應該說藝術多元化與傳統文化的邊緣化致使很多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逐漸在經濟大潮和功力主義的雙重擠壓下失去了自我。比如說一個畫家,丟掉傳統與古典繪畫精神,進而轉向調侃、庸俗、媚世與急功近利的繪畫,丟掉了中國傳統美術家的精髓,沖淡了自己創作的“人格”與“畫格”。而朱臣先生那沖淡平和之雅致,高雅滌胸之畫作,無疑為浮躁與頹恆的當代畫壇注入了一股清新劑。

我所接觸所了解的朱臣先生是一位有著相對完善的學術背景,有著長期深入細致的探討藝術規律,有著得到名師指點,有著生活在一個有利於藝術發展的環境。是一位有著自我知識結構與建樹根基,以及有著順應當代藝術發展規律的屬於時代的國畫家。他先精研書法,后沉迷於國畫藝術,先后拜著名書法家、畫家許佔志先生、著名國畫家李巍先生、甘雨辰先生,原吉林省美協主席胡悌麟先生為師,博採眾長而后立新求變,形成自我獨特的藝術風格。

像少年一樣的仰望

不難想象,一個四五歲的孩童透過厚重的方格子窗櫺凝視炊煙升起的景象:那帶有靈性躍起的水帶牽扯著他的理想,他依偎在祖母懷裡憧憬著。那霧氣裡有指引他夢想的繩索,他看見一片打開的天窗,而祖母稍顯臃腫的身體遮擋著他狹小的視線,為他扼守原始秘密。這個孩子是朱臣,朱臣的童年就是和一個中低矮胖卻異常慈祥的老太太渡過的。文革期間,他和奶奶學習薩滿剪紙,獅子滾繡球、小貓小狗、門神鐘馗和一些龍鳳呈現的圖案都是他的最愛。先是剪出來,然后用煤油燈熏黑后貼在牆上。那時候的小朱臣表現出了超出一般的天賦,他也是一個好奇心與藝術覺悟很高的孩子。他對民間傳統的藝術很感興趣,和祖父一起做小玩具、小挂飾,而那些圖案和構圖就是他繪畫道路潛在的啟蒙。

文革期間,父親還單獨請了“家教”,一個姓康的老師。“康老師是咱們長春市第一本連環畫《追魚》的作者,在他的指導下我開始練習素描、線描和美術字。臨摹通本連環畫、樣板戲。”之后,朱臣去了長春市少年宮。進入長春市藝術中學時校長正是鼎鼎大名的書法家許佔志,於是跟隨許老師學習繪畫山水、花鳥等國畫技巧。因為要練習寫生人物,因為藝術源於生活,大學剛畢業的朱臣曾和老師甘雨辰走遍東北三省,進行地質地貌的考察與寫生。由於過早的意識與准備,朱臣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品味。無論從表現形式還是內涵主旨,他都注意精神層面的深意與意象神採的追求。

恬靜的鄉間小調

朱臣不單純對傳統文化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修養和悟性,而他最吸引記者的是他對傳統文化中的中國文人的風骨精神具有一種內在的難以割舍的情結。朱臣的畫致力於“不求形似求生韻,信手拈來自有神”的精神境界。他的國畫作品秉承了一脈相傳寫實的藝術精神,沿襲了“黃筌富貴,徐熙野逸”中后一種的筆墨技法,彰顯出了深摯、清明、野逸的藝術風骨。在深厚而通靈,淺淡中求厚意。也就做到了才情、胸量與氣度的和諧統一。

他的作品多是生活視野裡常見的事物——瑣碎可見的安靜的人物和景物:芬芳的泥土、草的滋長以及枯萎、颯颯的吹風、浸透生機勃勃的君子蘭,在大自然裡恬淡生長著的樹、虫鳥、雪景、燕子、寒梅,那些小貓小狗,報曉的雄雞與兔子、虎都是他筆下常見的“老朋友”,他似乎要以抒發故事的方式表現這些日常的風土與自然,筆觸精巧而微妙,色彩不事張揚。他筆下的虫鳥與家禽含有一股靜寂與狂野的力量。充滿真實性,富有鄉土情調,洋溢著一股動人肺腑的詩意,在平凡中賦予情感,許多收藏家都在朱臣畫前響起了靈魂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能把自己的真知,自己的感想,真正貫注於作品中,必能創造出富於真實性,有血肉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朱臣的畫作有著強烈的精神投入,朱臣以其豐富的記憶與聯想,表現在畫中的哲學原則,是他創作的精髓所在。宋朝的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記載:“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鳥,則古不及近。”而在國畫家朱臣那裡,我們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

朱臣有著深厚的傳統底蘊,作為當今國畫界的中堅力量,他一腳深扎傳統、一腳緊隨時代,有條不紊地走著一條中國傳統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藝術道路。在勇猛攀登藝術巔峰的同時,他更為專注地尋找著屬於這個時代的美學語境。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們努力尋找著現代審美與傳統筆墨的最佳平衡點,而這也是朱臣不斷探究的領域。面對這個課題,朱臣有著他獨立的思考和探索。他認為傳統筆墨與現代審美並不是二元對立,它們完全可以互相吸納、迸發出更為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朱臣所選取的繪畫題材都反映了他對當代的審視、反思與人文情懷。也因為他這種“與時俱進”的創新與融合,才使他將看似矛盾的元素,自然和諧地糅合在一起。

耿介執著的美學追求

蒼茫渾朴、蕭散清逸、秀潤典雅、蓊郁華滋是朱臣國畫作品的主要特征。他繪畫的造型結實又自然洒脫,在表現景物及其相關環境時,弱化筆墨的再現性功能,突顯的是一種筆墨的內在精神,成為時代精神的國畫大師典范。他強調藝術關注現實的人生、社會和自然,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現實本質和歷史本質,真實地表現藝術家主觀世界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和審美理想。在他30多年的創作實踐中,他的國畫作品表露了深邃的象征性造型意味,以及幽深、冷凝的詩意,耐人尋味並引人遐思。他的筆墨沉實而干練,或者是厚重而強烈的風格﹔或者是寧靜而富有禪趣的意境之作﹔或者是富於音樂感和文學性的風格追求。他的作品或明麗俊秀,或古拙純朴﹔或大氣磅礡,或幽深典雅﹔或潑墨寫意,或精雕細琢﹔或色彩斑斕,或水墨淋漓。從他這些縱橫相應的作品脈絡來看,若是以回歸到藝術范疇而論,他已經有超越時代性的深入內涵與長遠外延的意義及精神,值得宏觀而深入地探討。

在朱臣先生眾多的國畫作品中筆者尤其鐘愛那副《香雪圖》,而朱臣先生也偏愛畫雄雞。

古今中外,文人中有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慕蓮花等﹔墨客中古有鄭板橋之胸有成竹﹔近代如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冑的“驢”皆可謂聞名遐邇的藝術珍品,無價之寶。這些都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足跡。然而,繼他們之后,中國畫壇上又出現了一位以畫雞聞名的中國畫大師──朱臣先生。朱臣先生筆下的雄雞是人類的好朋友,是真善美的化身﹔它們沒有任何的權力欲望,隻向往自由寧靜安逸的生活。它們為人們所喜愛,被賦予了奮斗拼搏的內涵。朱臣先生筆下是充滿靈性的雞,是真正的雞,是唯美主義精神的代表。他的畫作有一種呼喚靈魂,在失意中崛起的精神力量。

朱臣先生作為吉林省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公務積極繁忙,他是創作與管理一手抓。不僅體現著一個國畫家的人文精神與文化操守,更持守著“在其位謀其政”從政理念。他提倡藝術間的相互融合與貫通,他對中國畫的傳承與實踐是他藝術人生狀態的體現。從事中國畫創作的他也不斷進行著文化滋養,致使他的性情變得祥和、平靜。除此之外,朱臣先生更是一個圍棋高手,也是八卦掌梁氏支系長春地區的掌門人,更有種仙風道骨的國畫家風採。

記者手記》》

一場大雨、兩本繪畫作品集、三杯茶,以及四根煙,構成了我們一上午採訪與對話的全部內容,朱臣先生送我上車,我看見他在雨中站立的身影,直到躍出車子的視線。突然我想到這樣的一首詩,一個鮮明的場景:“在一棵古老的桐花樹下,依稀聽到它敲落的扑簌,扑簌。花瓣掉落的聲響……”

朱臣藝術簡介:

中國美術家協會吉林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長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長春市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民革中央書畫院理事、省政協書畫院秘書長、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8年獲得世界華人文化藝術研究院“世界華人最具影響力名家”榮譽稱號。2011組織承辦“大美吉林”吉林省首屆高校美術教師優秀作品邀請展,吉林藝術學院獲“最佳貢獻獎”。出版專著兩部,並有多篇專刊。(此文發於《長春商報·文化吉林》2012年第一期“藝術擷英”欄目)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