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親歷者贊》作者:郭豐文
秦艷友,男,1963年出生,吉林省白山市人,民革黨員。
1985年7月畢業於哈爾濱師范大學物理系,現任通化師范學院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教授。寶貝回家尋子網創始人、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副理事長,曾先后榮獲中國網絡媒體首屆感動中國人物、2009年度感動吉林十大人物、第二屆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省勞動模范、吉林省十佳民革黨員等榮譽稱號。
張寶艷,女,1962年出生,吉林省通化市人,民革黨員。
寶貝回家尋子網創始人、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理事長,中央電視台《等著我》欄目特邀點評嘉賓、公益大使。2014年12月10日,獲網易“最有態度公益人物”獎。2009年獲中國十大法治人物、2010年中國十年法治人物、2009年度感動吉林十大人物、第二屆吉林省道德模范、2011年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稱號。2016年3月15日,張寶艷、秦艷友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十大人物。
在人們的家庭生活中,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婚姻的紐帶。一個孩子的出生和健康成長,總是帶給人們和他們的家庭無限的快樂和希望。但是,在我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的今天,由於種種原因,兒童失蹤、被拐賣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不僅給這些孩子的父母和親人帶來刻骨的傷痛,也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2015年9月,國家民政部解救被拐兒童網站上線,為失蹤孩子的家庭帶來了希望。其實,早在2007年,在吉林省通化市,一個叫作“寶貝回家尋子網”的網站就已經注冊成立了。截止到2015年12月,通過這個網站,1340余個丟失孩子的家庭得以團聚。由此,“寶貝回家尋子網”和它的創始人——同為民革黨員的秦艷友、張寶艷夫婦也逐漸廣為人知。
2007年,秦艷友與愛人張寶艷自費創辦了一個免費幫助尋找被拐、走失及流浪乞討兒童的公益網站“寶貝回家尋子網”,並在通化市民政局注冊了國內第一個反拐民間組織——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目前,“寶貝回家”已經在全國擁有注冊志願者17萬余人,其中比較活躍的志願者也有3萬多人。
經過8年的努力,“寶貝回家尋子網”已發展成為國內資料最全、功能最多、尋人效率最高、社會關注度最廣的民間公益尋人網站。
親身感受促成“寶貝回家”
天下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骨肉分離﹔天下最長的路,莫過於被拐兒童的回家之路。當你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著愛的天倫,在寶貝回家網站,卻時常有數以萬計的被拐走孩子的父母,終日以淚洗面,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此前,這些家長數十載奔波在尋子路上,不拋棄,不放棄,許多家庭為了尋找孩子傾家蕩產,很多家長抑郁成疾,抱恨而終。有了“寶貝回家”,他們也有了希望。
秦艷友說:“當初建立這個尋子網站,應該從1992年發生的兩件事說起。先是我和我愛人看了一篇報告文學,名字叫《超越謀殺的罪惡》,作品描寫的就是被拐兒童現象,形容孩子被拐,不是謀殺,卻勝似謀殺,所以叫超越謀殺。這是因為,一旦孩子被拐,毀掉的不只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作品給我倆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那一段時間我們天天議論作品的內容。”
閱讀這篇文學作品,讓秦艷友夫婦開始特別關注兒童被拐問題,但還是覺得這樣的事情離自己很遙遠。可是就在大約兩個多月之后,秦艷友說,他們自己的兒子走失了。“當時孩子四歲多。那一天,孩子跟著姥姥逛商場,一轉眼,孩子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見了!姥姥立刻打電話告訴我愛人,說孩子丟了。那一刻,報告文學裡所描寫的種種可怕的場景,立刻栩栩如生地浮現在眼前!”張寶艷說,“當時如果孩子真丟了,我就沒法活了。”
幸運的是,孩子憑借記憶自己走回了家。這件事雖有驚無險,卻讓秦艷友、張寶艷一家人真真切切地體驗了一次丟失孩子的那種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感受。從那以后,秦艷友就經常做噩夢,夢見自己的兒子丟了,苦苦尋找卻沒有結果,經常哭著從夢中醒來。
因為經常想著這樣的事情,秦艷友和張寶艷夫婦激發出了創作靈感。他倆從年輕時起就是文學愛好者,也頗有文學才華,這次他們構思創作了一部30集電視劇本,叫《路有多長》,劇本描寫的是一個被拐兒童的家長建立網站尋子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名計算機教師,其實原型就是秦艷友自己。故事中的他自從孩子被拐后,到處尋找孩子,遇到了許多跟他同樣命運的尋子家長,他便把這些尋子家長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尋子聯盟。后來他又建了一個網站,在尋找自己孩子的同時,也幫助了許多的家庭找到了孩子。劇本寫完之后,曾聯系了幾家影視公司,他們也有意投拍,但一直沒有拍成。
但是,電視劇本中建網站尋子的思路並沒有“浪費”。秦艷友和張寶艷想到,通常家長一旦丟了孩子,往往會極度慌張,漫無目的地尋找,這樣找到孩子的概率並不高,何不真的按照劇本裡模式,在現實生活中建立一個網站?
說干就干。為了文學創作的真實感,他們對創辦尋子網站的思路和做法作出了十分深入的研究探討,這些研究成果都派上了用場。張寶艷設計了網站的樣式與功能,秦艷友邀請通化師范學院網絡信息中心的幾位老師,參與到這個網站的開發及管理當中。他們也是“寶貝回家”網站的第一批志願者,並且始終是“寶貝回家”這個團隊的骨干力量。2007年4月30日,由秦艷友、張寶艷自費創辦的“寶貝回家尋子網”(簡稱“寶貝回家”)正式上線,秦艷友兼職為網站提供技術支持,張寶艷則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了網站的管理工作之中。
網站開辦初期,有些人不太相信他們,甚至有的尋子家長把他們當成了騙子。有的人認為,當今市場經濟社會,哪有人會不圖回報、免費幫他們找孩子?深圳有個叫莫金昌的孩子失蹤,秦艷友、張寶艷了解到信息后,連續幾天給其家長打電話,這位莫家長始終懷有戒心。張寶艷找當地的其他尋子家長,請他跑到莫家長家裡去說服他,才到網站做了尋子登記。結果,大約3個月之后,秦艷友、張寶艷在網上看到河南省警方解救的一個被拐孩子很像莫金昌,便通知了莫金昌的叔叔。叔叔上網辨認后說不是莫金昌,張寶艷就懇求他再仔細看一下,叔叔說我自己的侄子還能不認識嗎?叔叔下線后秦艷友夫婦還是不甘心,便又打電話讓莫金昌的爸爸再來辨認,爸爸一看到孩子的照片后馬上就哭了,這就是他苦苦尋找了3個月的兒子。如果不是他們夫婦的再三堅持,可能這個孩子就永遠無緣與家人團聚了。這個當時被拐時隻有15個月大的孩子如今已經讀小學了。
談及網站創辦初期的艱辛,秦艷友教授的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在網站運行的前兩年,我拒絕了所有好心人和愛心企業的贊助。你想啊,如果我接受了別人的贊助,並且經常能夠幫助別人找到孩子,捐助的人會很滿意,可萬一把人家的錢花完了,一件好事沒做成,就會影響寶貝回家的信譽。當時確實很難,但是我們既然決定做,再困難也要堅持下去。”
“寶貝回家”也是一項公益事業模式的試驗,它考驗著秦艷友、張寶艷的耐心和定力,考驗著他們參與公益事業的誠意和決心。張寶艷、秦艷友的堅持和不懈努力,終於贏得了網絡世界的信譽。現在,網站登記的信息累計已經超過4萬條,這裡的每一條信息都承載著求助者的信任、希望和囑托,也體現者張寶艷、秦艷友和“寶貝回家”所有志願者的真誠承諾和堅定信念。
同時,事業的發展也不得不求助於社會各方面。“后來‘寶貝回家’的影響越來越大,救助的范圍也越來越廣,特別是那些因病因殘乞討的孩子,有時一個人的醫療費都要幾十萬元,有時我們找到了被拐的孩子,當我們送孩子回家的時候,卻發現這些家庭已經是一貧如洗了,孩子回去就面臨著生活艱難、失學等可能,有的被拐兒童生了重病以后,買主就把可憐的孩子扔在醫院一走了之,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很多事情無法再做了。”
從2008年年底,網站開始逐步接受社會的捐贈,捐贈收入與支出都在網上公示。網站每年也請會計事務所對網站人員開支和所有賬目進行審計,做到一切公開透明,以保証“寶貝回家”的公信力。截止到2015年11月底,“寶貝回家”為20多個因病因殘乞討兒童提供了醫療救助,並為他們籌集醫療費80余萬元,同時還通過不同的渠道安置了10多名無家可歸的流浪乞討兒童。幾年來,網站規模不斷壯大,包括張寶艷在內,專職工作人員已有9人,其中5人是政府提供的公益崗位,享受一定的政府補貼。
秦艷友說:“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關注公益,也是為了自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的社會也是生命共同體。就像是一條大船,如果船沉了,大家都會沒命。看到船上有漏洞我們就應當去修補,而不能裝作沒看見。”張寶艷、秦艷友的這份誠心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更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特別是廣大志願者的投入和支持。
志願者網絡法力無邊
張寶艷告訴我們:“其實寶貝回家隻不過是我們搭建的一個平台,更多的工作都是志願者做的。這些志願者從早到晚,犧牲了個人的時間精力,常常還要自己費錢費力。有這些志願者的參與,才有寶貝回家之路。”張寶艷每天一打開電腦自動登錄QQ,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工作群和討論組的人頭閃動。在“寶貝回家”,類似的工作群和討論組就有200多個。許多孩子就是在這些對話窗口的閃動之間找到了回家的路。
“寶貝回家”目前有志願者17萬多人,遍布全國各地。志願者是尋找孩子的主要參與者,他們以“寶貝回家”為平台,實行線上線下聯動,運用科學、高效的方法開展尋親工作。
“寶貝回家”的尋子方式是:首先,丟失孩子的家長要在“寶貝回家”網站登記信息,網站工作人員對信息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把信息發放到各個工作群,這是分配任務環節。工作群領取任務之后,指定群內志願者跟進。屆時,志願者會在線上對家長進行一對一介入,幫助他們充實、完善尋親資料,並撰寫尋親帖子,發到論壇,同時把帖子轉到各個地區群。地區群的志願者一邊對尋親信息進行廣泛傳播,一邊參與分析、對比,確定尋找孩子的大致區域。劃定區域后,再找當地的志願者協助,做實地排查走訪工作,完成線下的尋找任務。
尋找丟失的孩子是個復雜、艱難的過程。被拐兒童的年齡、失蹤時間、身體特征、家人姓名、相關照片、視頻等信息都至關重要,這些都有助於縮小尋找范圍、確定尋找區域。此外,“寶貝回家”還運用到了人臉識別系統、催眠恢復記憶、DNA鑒定等先進技術,以促進尋親工作有效開展。
有一個丟了孩子的媽媽叫龍和芝,在四川遂寧的一家診所裡打工。2010年7月16日,龍和芝把3歲的兒子彭浩帶到診所去玩,下午5點多鐘時發現兒子不見了。案發時,遂寧正下著大雨,龍和芝夫婦像瘋了一樣,到處去找孩子找了一個晚上。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打印了幾千份尋人啟事,到處張貼。3天過去了,孩子仍然杳無音信。就在龍和芝夫婦悲痛欲絕、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朋友幫助他們在寶貝回家尋子網站給小彭浩做了登記。登記后的第二天,就有志願者打來電話說:“龍大姐,你放心,我們會幫你留意的。”
龍和芝並不知道,她在四川遂寧登記尋子的那一刻,遠在數千公裡之外的吉林通化,寶貝回家尋子網的工作人員已經開始積極地幫她收帖轉帖,信息發布到了遍布全國的2萬多名志願者手中,他們又將龍和芝尋子的信息發到了全國各大網站相關的論壇中。
8月4日,小彭浩丟失24天之后,寧夏銀川志願者雲晴發來信息稱在新疆看到了關於小彭浩的信息……四川遂寧、吉林通化、新疆烏魯木齊,三個遙遠的地方因為一個孩子,因為愛心聯系到了一起。在喜憂參半的等待中,“寶貝回家”志願者給龍和芝夫婦發來了孩子的照片。
龍和芝看到照片之后,立刻激動地說:“找到了!我的小孩終於找到了!”8月6日,在“寶貝回家”志願者的協助之下,新疆和四川兩地警方將被拐兒童彭浩解救回家。
志願者分布在全國各地,志願者網絡像一張天羅地網,他們擁有無窮無盡的力量。他們的力量來自於人多勢眾,更來自於他們的愛、他們的無私奉獻。通過寶貝回家網站,秦艷友、張寶艷的愛像一粒星火,點燃志願者之網,愛就形成了燎原之勢。
愛心覓得尋親密碼
寶貝回家的志願者人員多、分布廣,力量確實很強大,但每一個寶貝能夠回家,卻是秦艷友、張寶艷和每一個志願者付出極大的細心、耐心、愛心的結果,其中的熱情和付出,是親歷者以外的人難以想象的。
秦艷友、張寶艷告訴我們,每個尋家孩子都應該有一份“尋親密碼”,志願者必須像偵探一樣,善於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過去有一句話叫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寶貝回家的每個志願者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他們以別人很難想象的細心、耐心去研究資料,從每一個微小的細節中打開尋親密碼、找到線索。
網站登記有個黑龍江省走失31年的找家的孩子。當時那個孩子走失時才6歲,他記得自己的名字叫尹軍校,當時秦艷友、張寶艷動用了很多資源都沒有找到。有一天,張寶艷突然想到,東北人“任”與“尹”讀音常常混淆,會不會他叫“任軍校”而不是“尹軍校”呢?他們馬上把這個信息反饋給警方,果然,警方就在黑龍江找到了孩子的親人。
還有一個被拐的孩子,他記得自己是雲南或四川人,秦艷友和張寶艷一直把尋親方向定在西南幾省,找尋了好久好久也沒有進展,但當QQ群裡有個志願者看到資料上說這個孩子說他小時候說話愛說“可貝兒”這麼個細節時,這個志願者馬上留言說:“可貝兒”是河北的方言。其他志願者立刻把尋親方向轉向河北,果然在河北省找到了孩子的親人。
有個尋家的孩子,志願者在與他聊天中,得知他小時非常頑皮,經常把家裡的紗窗剪碎,志願者馬上就把這個細節反饋到工作群裡。很快就有一個志願者回應說:“我聯系的那個家長也說過,他家的孩子特別頑皮,小時把鄰居家的紗窗都給剪了,為此他把孩子打了一頓。”這樣,一個剪紗窗的細節就讓志願者發現了兩份資料的眾多相似之處,經過對比,這個孩子正是要找的孩子。
鬆原市的志願者小梅在網站發現一個找家的孩子,說他可能是湖南冷水江的,小梅馬上就打開網站對比所有冷水江丟失的孩子的資料,當時發現一個資料,丟失的年份與這個孩子很相似,但丟的是個女孩,而找家的這個孩子是個男孩,小梅就想,會不會是家長粗心,把男孩錯登記成女孩呢,她就打電話找家長核實,家長說我們家丟的就是女孩,但我們家的女孩其實本來不該丟,當時我們讓她去給媽媽送油,她手裡拎個油桶,結果我們大人弄誤會了,沒去車站接她。手裡拎個油桶?小梅憑她對網站眾多尋親資料的熟悉,馬上就想到有個尋家的女孩說她走失時手裡還拎個油桶,小梅馬上把資料調出來進行對比,果然這個孩子就是冷水江家長尋找了29年的孩子。
還有個被拐的孩子記得自己叫張明輝,在網站的資料中實在找不到與他相似的資料,他的尋家工作就擱置起來,有一天,志願者看到群裡發的一個圖片,一個孩子指著天上的飛機喊:“灰呀,灰呀,灰過來了,灰過去了。”志願者突然心裡一動,是不是孩子太小,把“輝”與“飛”的音弄串了,志願者馬上輸入張明飛,一個陝西家長尋親的資料被搜索出來,經過警方DNA鑒定,這個找家的張明輝就是陝西被拐的孩子張明飛。
還有個經典的案例,如果不是志願者的堅持,這個孩子也同樣不會回家。這個孩子叫魏小寶,他的尋親資料登記以后,志願者從各方面分析都認為他應該是貴州的孩子,終於志願者在貴州的尋親資料中查找一份與他相似的尋親信息,但是,家長找的孩子的年紀與小寶卻相差8歲,當時大家就想,會不會登記錯了,這個家長的家鄉非常偏僻,還沒有電話,志願者就坐了幾個小時的車去他家核實情況,到了他們家以后,家長激動得不得了,再三感謝志願者幫他們找到了孩子,志願者當時就說:“你們太粗心了,怎麼會把孩子的年紀登記錯了。”但家長一句話給志願者說得驚呆了。家長說:“我在你們網站登記的是老大,你們給我找回來的是我們家被拐的老三。”原來,這個家庭丟了兩個孩子,志願者歪打正著,把他家另一個被拐的孩子找了回來。
有個尋家的孩子說他家的那個村子叫滴水村,志願者在網上怎麼也找不到滴水村的這個村名,志願者就把全國所有的村名都搜索出來,一個一個的對比,后來發現有個“跌水村”與“滴水村”相似,於是志願者就把電話打到跌水村,問他們村裡是不是被拐過一個小男孩,那裡的村支書非常激動,馬上就通知了小男孩的親人,這個尋家的孩子也幸運地回到了親人的身邊。
2007年,深圳的一個叫彭文樂的孩子被拐,短短的幾年時間,彭文樂的爸爸就幾乎走遍了全國尋找他的愛子,志願者及廣大網友也積極地轉發他的尋子信息,后來有個大學生在微博上看到網友轉發的尋找彭文樂的信息,又根據這個信息進入了寶貝回家網站的論壇,認真地看了論壇中彭文樂爸爸彭高峰寫的尋子日記。這個學生被彭高峰的這種深深的父愛打動了。他在寒假去親屬家探親時見過彭文樂,而且還給彭文樂拍過照片,記得那天正好是2011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彭高峰在網上傳了一張孩子的照片,讓網站幫助鑒定照片的真假。秦艷友和張寶艷馬上打電話,通知網站的幾個比較專業的志願者,上線對照片進行鑒定。通過鑒定,大家一致認為這個照片是真的,沒有技術處理的痕跡。於是讓家長馬上去警方報警,警方很快與他趕到江蘇,把被拐的彭文樂解救回來。這次解救活動也引發了2011年著名的微博打拐風暴。寶貝回家尋子網在2011年又陸續利用微博找到了兩個被拐的孩子。
長沙4歲的李辰飛,是2009年11月4日在家中睡覺時被兩個人販子偷走的。人販子給孩子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后帶到星沙鎮上住旅店,人販子告訴服務員出去打個電話,幫助給照看一會兒孩子,服務員看到孩子始終昏睡,又不像有病的樣子,便提高了警惕,偷偷地把孩子放到了另一個房間裡。當兩個人販子回來后,服務員告訴他們孩子醒后自己跑了,兩個人販子便匆匆離開了旅館。服務員馬上打110報警,警察來后,因孩子說不清自己的家庭住址,便把孩子送到了長沙市福利院,這個警察正好在央視上看到“寶貝回家”的報道,就馬上把孩子的情況登記在寶貝回家網站。4天后,孩子的爸爸在香港的一個同學知道后,也把孩子的情況發到寶貝回家網站上,登記的時候,已經是半夜十一點半了。寶貝回家志願者馬上對孩子的情況進行了對比,一個小時后,也就是十二點半,志願者發現,李辰飛的照片與星沙警方解救的孩子很像,於是就聯系家長讓家長確認,但家長當時根本就不相信寶貝回家網站,認為警方動用了大量的警力都沒找到,怎麼可能在他們發出求助一個小時內,寶貝回家網站就幫助他們找到了孩子?家長一直把他們當成了騙子,秦艷友和張寶艷就又與家長在香港的同學取得聯系,讓他再與家長溝通,這時家長才肯到寶貝回家的網站看照片。這時候,家長已經四天五夜沒睡了,當他看到寶貝回家網站提供的照片后馬上認出了這個孩子就是他要找的兒子,家長連夜趕到星沙去接回了自己的孩子。
在寶貝回家,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正是由於互聯網、志願者和警方的良性互動,團圓夢才得以實現。
建言助力法制保障
2009年,秦艷友和張寶艷共同撰寫了《加大打擊拐賣兒童犯罪力度,強制救助街頭流浪乞討兒童的建議》,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持續5年的公安部第五次全國打拐專項行動由此啟動。
根據他們的建議,公安部門把兒童失蹤24小時立案的規定修改為立即立為刑事案件偵查,並協調各個警種啟動快速尋人機制,在全國收到了良好效果。
根據他們的建議,公安部建立了全國聯網的打拐DNA數據庫,免費為失蹤兒童家長與被拐尋家的孩子採集DNA,並把採集到的信息收入到數據庫,一一進行對比。
同時,公安部打拐辦與“寶貝回家”建立了長期打拐合作機制,要求全國各省市公安機關派專職打拐聯絡員進駐“寶貝回家”。目前全國已有260多名打拐警察加入了“寶貝回家”打拐工作QQ群。
“寶貝回家”還開通了線索舉報熱線,將收集到的拐賣舉報線索轉給公安機關查辦,多名被拐兒童被解救,百余名人販子落入法網。
“寶貝回家”也得到了民革吉林省委會的大力支持。多年來,民革吉林省委會積極探索參政議政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深入挖掘社會服務工作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經過系統分析、論証提出對策和建議,是近年來民革吉林省委會參政議政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寶貝回家尋子網成為民革吉林省委會社會服務工作和參政議政工作相結合的一個品牌。依托這個品牌,民革吉林省委會和秦艷友、張寶艷夫婦就拐賣兒童犯罪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挖掘拐賣兒童犯罪背后的政治、經濟、社會根源,並通過提案、議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反映給各級有關部門,取得一系列調研成果,為遏制拐賣兒童犯罪,維護兒童合法權益作出了積極貢獻。
拐賣兒童犯罪為何屢禁不止?哪些措施亟須建立,但尚未引起有關部門足夠重視?在兒童權益保護方面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民革吉林省委會與寶貝回家尋子網合作,決定就“加大打擊拐賣兒童犯罪力度,保護兒童合法權益”問題再次展開深入調研。
民革吉林省委會主委張伯軍就調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深入挖掘已有調研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實際,掌握實情,提出更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調研工作得到寶貝回家尋子網、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大力支持。調研組由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郭乃碩帶隊,多次深入到寶貝回家尋子網蹲點調研。他們和秦艷友、張寶艷夫婦認真剖析每一個典型案例,並與志願者、被拐兒童家長及被拐兒童座談交流,了解他們的訴求,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調研組還走訪了基層社區、派出所、婦聯、城管等多個部門,了解這些部門在發現和打擊拐賣兒童犯罪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調研組了解到,目前我國拐賣兒童犯罪雖有所收斂、但仍未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其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法律存在漏洞,收買被拐兒童幾乎沒有違法成本,造成買方市場需求旺盛﹔二是公安部門與其他部門間缺乏聯動協調機制,尚未形成打拐合力﹔三是失蹤人口信息管理混亂,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失蹤人口信息平台﹔四是現有收養制度存在缺陷,助長了民間相對廉價的販賣行為﹔五是國家監護制度缺失,一些面臨生活和生存困境的兒童無法及時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救助﹔六是整個社會保護兒童意識淡薄,尚未形成嚴密的保護體系。
針對這些問題,秦艷友、張寶艷夫婦和調研組多次進行集中研討,召開各個層面的座談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如在吉林大學法學院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召集民革黨員律師座談會,聽取民革黨內法律工作者的意見﹔召開參政議政咨詢專家論証會,對建議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和論証。並先后赴四川、貴州、雲南、河北、山東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和巡講。
經過集思廣益,形成了《加大打擊拐賣兒童犯罪力度,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建議》。提出的建議包括:一是盡快修改有關法律法規,“買賣同罪”,“買方擔刑責”,堅決打擊買方市場﹔二是盡快建立“政府主導、公安主抓、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聯動協調機制,設立打拐基金,為舉報拐賣犯罪者提供獎勵,為被拐兒童提供救助,彌補公安機關辦案經費之不足﹔三是建立全國性失蹤人口信息平台和被解救兒童查詢、登記、對比制度,進一步完善全國聯網的打拐DNA數據庫﹔四是修改現行《收養法》,杜絕以收養名義收買被拐兒童﹔五是建立全國性流浪兒童救助體系,從源頭防控拐賣兒童犯罪﹔六是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防范意識﹔七是建立未成年人國家監護制度,為保護兒童權益樹立最后一道“保護傘”。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對寶貝回家尋子網給予高度關注。2014年8月,萬鄂湘主席赴吉林省調研志願服務工作,專門聽取了秦艷友關於“寶貝回家”的情況匯報,並就志願服務與參政議政相結合、在志願服務活動中深入挖掘參政議政議題提出了要求。在調研材料的形成過程中,萬鄂湘主席也做出具體指示。2015年8月,萬鄂湘主席來到吉林,再次接見了秦艷友、張寶艷夫婦,希望把“寶貝回家”建成民革全黨的品牌。2015年8月,民革吉林省委會號召全省民革黨員自願成為“寶貝回家”志願者,民革吉林省委會還在四川成都、雲南昆明、貴州貴陽、山東濟南、河北石家庄五地舉行“寶貝回家”志願者招募宣講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寶貝回家”的影響。2016年1月,民革中央發出了《號召全國民革黨員自願申請成為“寶貝回家”志願者的通知》,號召全體民革黨員加入“寶貝回家”志願者的行列,發揮民革優勢,貢獻一份力量,讓更多孩子回家,讓更多親人團聚。
在2015年8月下旬舉行的全國人大十二屆十六次常委會上,萬鄂湘主席就民革吉林省委會建議中提出的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問題作了重要闡述。由於民革組織的建議,2015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刑法》修正案,將刑法第241條“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中的最后一句話修訂為“可以從輕處罰”,這就使買賣兒童的雙方都將受到刑事處罰。加大對買賣兒童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就是強化對兒童合法權益的保障。
讓愛連接愛,願天下無拐
時至今日,寶貝回家的每一個成功案例,背后都有一個辛酸的尋親故事,每一次的成功,獲得的不僅僅是親人們團圓的喜悅,更有無數深深的感動,許多受益家庭紛紛自願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從一個受助者的身份轉變為助人者。這讓秦艷友夫婦感到十分欣慰,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了一個人的生活,改變了一個人的觀念,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更讓人欣慰的是可能有更多的人會通過他們最初的善舉而受益。
吉林鬆原人小梅是“寶貝回家”眾多志願者之一,她直接參與並成功的案例已有100多個,一些間接指導的案例已經無法統計。她的成功案例看似偶然,其實卻恰恰是她用心做事的必然結果。2011年,她被“品牌中國”(高端論壇)評為優秀志願者,而全國僅有兩位志願者獲此殊榮。另一位也是寶貝回家志願者,網名叫“紅黃鳳凰”,本名賈海濤,2009年加入“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成為一名志願者。截止到2015年12月,他個人參與並幫助成功尋親的案例已經有50例。在2010年中國慈善教育基金會寶貝回家慈善基金啟動儀式上,他代表全國兩萬多名志願者發言。正是這些志願者的不懈努力,用他們的智慧搭起了寶貝回家的橋梁,用他們的執著成就了一個個團圓的夢想,用他們的無私護送一個個孩子回到了溫暖的家。
由著名主持人倪萍主持的央視大型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自2014年開播以來深受觀眾喜愛,張寶艷作為特邀點評嘉賓、公益大使,每期節目都會和大家見面﹔陶紅主演的電視劇《寶貝兒回家》、黃渤主演的電影《親愛的》、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失孤》等影視作品的素材都源自寶貝回家網站。
“尋尋覓覓,淒淒慘慘戚戚。寶貝回家,路有多長?茫茫暗夜,你們用父母之愛,把燈火點亮。三千個日夜奔忙,一千個家庭團聚。你們連綴起星星點點的愛,織起一張網。網住希望,網住善良。”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張寶艷、秦艷友的頒獎詞,也是他們潛心公益、無私奉獻的生動寫照。
張寶艷、秦艷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獲得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稱號,我們夫婦二人感到非常榮幸,這是社會各界對‘寶貝回家’這個愛心團隊的肯定,是民革組織對我們關心支持的結果。這份榮譽,既是動力,又是責任。打拐路上,攜手前行,早日實現天下無拐!民革黨員,加油!”
看著張寶艷、秦艷友堅毅的表情和昂揚奮發的精神狀態,相信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都會握緊拳頭對他們說:“張寶艷、秦艷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