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市場信息報/市場信息網 作者:王俊杰
市場信息報訊(本報記者王俊杰 通訊員 廣向榮)最近,在一次《忻州市參政議政能力提升培訓會議》上,記者慕名見到了換屆新當選的民革忻州市委主委馬智清。
馬智清走路大步流星,辦事雷厲風行。舉手投足間傳達給人一種積極進取、精神飽滿又氣定若閑的感覺。這是他從醫三十余年濡養而成的一種精神風貌。
馬智清現任山西省神池縣人民醫院和山西省神池縣中醫院兩個醫院的院長。眾所周知,在晉西北貧困縣裡,擔任這樣兩所醫院的一把手,是何等的困難重重呀!
馬智清可謂是日理萬機,重任在肩。他心無旁騖一心為民,一邊要直接面對城鄉群眾治病救人,一邊又要面對社會各個階層、各種人物之間的關系與矛盾,以及隨時可能發生的較難處理的醫患關系,進行妥善溝通與解決,還要當好一名決策性強、干脆利索、敢想敢干、運籌帷幄的兩個醫院稱職的院長,他需要出色的領導才能和組織手段,方可營造安定、團結、人和、氣順的良好工作局面。
可想而知,沒有仁心仁術和超凡的領導才能與智慧,是絕對難以服眾的。
而多年從事臨床醫療服務工作的馬智清,雖然有豐富的解危救難、愛民憐民、助人為樂的實踐經驗,也有能夠駕馭全局、統領兩個醫院嚴謹的科學管理才能,但他對待本職工作仍然須臾不敢疏忽大意,時時嚴於律己,不斷地提升著自己細致入微、胸有成竹的良好素質與工作作風。
他以超常的毅力和膽略,挑起了領導兩所醫院沉甸甸的重擔,並擔負起民革忻州市委主委的重任。
神池縣委、縣政府和忻州市委把這樣的重擔子壓在馬智清的肩上,對他寄予了無限厚望,這也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普及、民主政治推進以及新媒體的出現,人們的價值觀也開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的開放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功利意識和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也影響著這個縣城裡人們的思維和活動。
在新形勢下,馬智清作為民主黨派的負責人,對自己的履職能力和自身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屬於那種學習型的領導,常常帶領團隊,認真學習報刊、網絡等方面關於政治協商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探討,從不同層次、不同視角進行研討,深鑽細研,提出見解,服務於群眾,受到上級領導和群眾的廣泛好評。不久前的11月3日,在他的積極組織協調下,民革忻州市委在忻州劇院主辦了“偉大的核心——祝賀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全國民革書畫作品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博大情懷播溫情
馬智清,1966年出生於山西省河曲縣陰塔村一個祖輩務農的家庭,自幼好學上進、克己勤奮,15歲考上大同醫專醫療系。1984年大同醫專畢業后,分配到山西神池縣人民醫院外科工作,歷任外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2000年12月后一直任神池縣中醫院院長,2013年12月兼任神池縣人民醫院院長。
神池縣是黃土高原上風沙最大的一個山區小縣,這裡的老鄉們因貧致病、因病致貧的現象十分嚴重。由於氣候惡劣,老百姓對於常見病、多發病能推則推、能抗則抗,致使小病變成大病,大病變成不治之症。他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時時刻刻待患者如親人,並多次呼吁重視對當地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工作。平時,只要患者打電話反映病情,他立即給予答復並親自去處理,成為廣受群眾歡迎的“及時雨”,獲得患者和家屬的普遍好評。他良好的口碑傳遍晉、陝、蒙周邊大地,有好多群眾由衷地夸獎他是“華佗再世”、“晉西北的外科一把刀”。
多年來,他立足於基層,足跡跑遍了神池縣二百余個村村寨寨,大力為農村培養鄉村醫生,言傳身教地把他所學到的醫療技術、醫德醫風、無私奉獻精神,傳授給鄉親和他的學生。
他以精衛填海般的至誠對待醫療事業,引領著身邊的人契而不舍地向醫學領域最高峰攀登。他注重對新醫療技術的培訓工作,經常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網絡授課”等辦法,對新的飛速發展的醫療技術進行學術交流研討。他深知,隻有練好硬功,才能以卓絕的敬業精神救鄉親於水火,解民眾於危難。
多年來,他善於學習,深鑽細研,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活動和科學研究。他撰寫的“略論中醫藥現狀及發展思路”被衛生部《中國衛生》雜志社評為優秀獎,“上消化道穿孔並闌尾炎6例分析” “1343例急腹症手術臨床分析”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雜志上發表並編入醫學選集。
當地的老百姓,不管是田間地頭的農民,還是到大街上購物的市民,只要碰見他,都可以拉著他的衣袖,與他訴說身體不適、疾病痛楚。這時,他都會側下頭來耐心地傾聽著訴說,並一一答復,給出治療的良方妙招。一些干部、工人、小職員,誰家發生了什麼矛盾糾紛,也要與他求教解決的辦法。因為群眾認為他在當地有頭銜、有職位、敢說真話。他在政協參政議政、反映問題實在,能幫助社會上弱小而無助的人。經他反映的許多問題,總能引起政府重視並及時解決。
確切地說,馬智清是一個有牢固群眾基礎的好領導,他以愛的博大情懷,為山老區人民群眾的醫療事業播撒著溫情。
駕馭全局勇創新
“工作大膽有魄力,駕馭全局勇創新”。這是神池縣廣大干部群眾和醫院職工對馬智清的評價。在完成領導兩個醫院本職工作的同時,他積極參加忻州市委和神池縣委、人大、政協的有關政治生活和各項活動,並面向社會在更大的范圍內服務於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獲得了群眾的支持和信任。
馬智清在就任神池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分管文衛工作以來,緊緊圍繞縣委和人大常委會的中心工作,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監督檢查、述職評議、視察評議、代表工作、自身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很好地完成立了人大常委會交給他的任務,為推進神池縣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發揮了自己應有的作用。
這位熟讀過中西醫基礎理論和刻苦鑽研過《黃帝內經》、《四書五經》、《今古賢文》並能運用於實踐的學科領導、帶頭人,長期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和管理工作,在廣大干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有人說,他是一匹烈馬,工作起來,渾身上下如一團烈火,燃燒著自己,也影響著身邊所有的人。
他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那是從小繼承了父母的勤勞朴實的特質。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陰晴雨缺,他都堅持每日凌晨六點起床,讀歷史典籍和習練傳統書法,二十余年來從不間斷。
大量閱讀史書,使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了營養,磨練了意志,培養了扎實有效的管理思維。
有一諸子百家名言,深深地銘刻於心:“民之於利,若水於下也……”。這句話選自《商君書·君臣》篇,大意是百姓對於利益的選擇,就像水像低窪處流淌一樣。
這句通俗易懂的名言,他常常與身邊一起為政的左右助手副院長們講起:當好領導一定要善於學習各種知識。比如,古代的君王針對百姓利益的追求,採取正確的引導和教化方略。君王憑將軍的戰功給以獎賞和榮譽,將士就會努力作戰:君王如果憑學習詩書的成績給予獎勵,百姓就會努力地學習詩書文化。同樣,一個君王如果喜歡一味地聽取奉承的話,讓那些阿諛之人得利,群眾就會不做實事而去奉承權貴,以獲得利益。同樣,一個單位的領導如果喜歡珍寶玩物,下級就會想法搜尋珍寶,奉上邀功,腐敗風氣就會盛行。可見,領導的倡導和獎勵對群眾教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深諳為政者的一言一行都會給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時時處處以“低調做人、待患如親”來嚴格要求自己,也影響著身邊的人。
神池縣醫院二樓大廳中間,置放著兩張小木桌,加起來一米見方。桌面上鋪著厚實透明的塑料布,放兩個水杯和一個紅色小枕頭;抽屜裡備有聽診器、血壓計、書籍等常用;桌子周邊有兩個簡易靠背椅和幾個小凳,小凳表面有柔軟的座墊,這是供患者就醫臨時坐的,紅色小枕則是中醫把脈所用。擺設簡單、實用,透出清淨、儒雅之氣,這就是馬智清的辦公場所,同時也是他和老中醫谷先生對坐合署給人看病的地方。這一細節,是馬智清的創新之舉, 充分利用了空間和有效的時間,拉近了院領導與群眾的距離,老百姓十分歡迎。
馬智清針對神池縣的特殊縣情,一切為了方便患者,把患者當親人,把鄉親當親人,從心裡疼愛。作為院長,他可以直接面對患者,不怕麻煩,本身就是最大的方便患者。同時作為黨派的負責人,能夠直接聽到群眾的呼聲,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他把學到的知識和大愛精神進行有效的傳播,並超越職業范疇的中醫、西醫的劃分,結合當地、當時的民俗、民風實際,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體驗。
本來馬智清的特長,是專看普外科和神經外科疾病的西醫醫生,他和老中醫聯手為患者就診,這樣隨時可以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當面迅速進行交流會診,以便知識互補,提高醫療技術,也為方便了患者就診,節省了患者的金錢和時間。
人們說,馬智清謙虛謹慎,從辦公室裡走出來,直接走到患者中間,他是“走群眾路線的好樣板”,“老百姓的貼心院長”。
為了方便患者就醫,馬智清主持工作以來,還力所能及地添置了必要的醫療設備,改革了科室的管理流程。特別是改變了先交費后看病的固化程序,開設了無頭主、當下沒錢治病的患者的24小時服務綠色通道,使醫院人性化服務上了一個新台階。
有時,他會遇到一些穿著老羊皮襖、從山區來看病的貧窮鄉親,為了給家人治病趕路,一天沒吃飯。這時,他就會想起村中那些父老,悲憫之情頓然而生。他會暗暗塞給這些人一些零錢,並告知他們街上哪裡的地方便於食宿。拳拳愛意,就這樣播撒在普普通通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溫良恭儉暖人心
山西省神池縣人民醫院是近年新建的一所“二甲”醫院,盡管這裡一年四季風沙不斷,但群眾評價醫院很美,醫院的內涵和科學管理更美。過去打掃衛生光看表面,現在更注重玻璃、門頭拐角乃至頂層暗處的保潔,裡裡外外一塵不染。面對嚴格的衛生檢查要求,保潔員們不僅沒有怨言,她們自信地穿梭在醫院的各個角落勞作著,像主人公一樣和醫院職工分享窗明幾淨的感覺。
如此情懷和風採,自然和院長馬智清溫良恭儉讓的品格聯系在一起。院長馬智清,之前已是民革忻州市副主委和縣人大三屆常委會副主任。老百姓說,這個人雖當官多年,卻不像官。在世人面前,馬智清身兼數職,“很不簡單了”,但他卻異常平靜和淡定,“沒架子”,“總和群眾打成一片”,“和百姓滾戰在一起”。
馬智清心細如麻,特別尊重職工,總是真誠地為他(她)們解決實際問題。縣醫院有15個單身職工,馬智清認為這些職工大都是外地人,工資本來不多,再加上租房等費用,所剩就更少了。於是他同有關領導商量決定,緊縮辦公用房和開支,全部為單身職工解決了住宿用房,每天還增加了10塊錢的伙食補助。
醫院工作往往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超時、超量、加班加點、零節假日工作是家常便飯。馬智清認為職工是醫院最寶貴的資源,工作全靠大家,要將患者當親人,就得把職工當家人;要為患者服好務,首先應把“家人”安頓好,家和才能萬事興。因此馬智清正確理解和把握醫改績效分配精神,堅持給職工發放合理的績效工資,解決誤餐和加班飯,尊重個人勞動,體現醫院關懷。而超時超量工作最多的就是馬智清,可他的補助隨即全給了困難職工。
馬智清主持兩院工作以來,每年都要給兩院全體職工進行體檢,名副其實建立了健康檔案,做到職工有病早發現,早治療;在職稱評定、隊伍壯大、吸引人才、人員定向培養、收入分配、評獎推優等方面對職工進行傾斜,用有效的“激勵機制”用人,大大激發了兩院職工的積極性;給愛好文體活動的職工解決了活動場地,提供了平台;給資深老中醫提前爭取到了出版專著資金……
2017年3月,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神池縣醫院改造了住院樓、美化了環境,購置了DR、體外超聲碎石機、腹腔鏡、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乳腺鉬靶、耳鼻喉綜合治療儀、鼻內鏡工作站等醫療設備。中醫院改擴建了門診樓和住院樓,新增了CT、B超、腦超、6導床旁心電圖機、自動生化分析儀、500mm程控放射機等許多醫療設備,兩個醫院面貌煥然一新,醫療條件大幅改觀。醫療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醫療安全得到了進一步保障。同時,圍繞全面落實醫院“文化、制度、績效、人才”建設工作,加強醫院管理,改善服務態度,規范醫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有效地推動了醫院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兩個醫院的全年業務總收入、門診人數、體檢人數、收住病人、手術例數等均比上年同期增長50%左右,患者治愈率達97%,病人對醫院的滿意度大大提高了。
樁樁件件,點點滴滴,職工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感覺醫院就是家”,大家有了被信任和依靠的主人感、責任感,一種從未有過的團結、活潑、奮發、向上、慎獨自律、陽光豁達的從醫精神,兩所醫院裡蔚然成風。
一天早上,不到6點,天還黑乎乎的,馬智清就從縣醫院步行兩裡路程來到中醫院,這是他例行鍛煉身體的方式和上班前的預備動作,包括發現問題和思考當天的工作。門衛湯海佔正要起床,發現馬智清不知什麼時候已經站在他的床前,湯海佔又是不好意思,又是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
馬智清從小耳濡目染地傳承了父母起早貪黑的家風,兒時就養成了每天晚上12點睡覺,早上4點起床的這種習慣,參加工作后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天隻睡3、4個小時,人們知道這個情況后,極為驚訝,佩服他的勤奮不怠,甚至有許多人不理解。而馬智清追求的是“價值時間”。他說,晚睡早起能多做事,其實就是等於長壽。人生必須有目標肯奮斗,作為醫生就要一心為患者,助人為樂自己才快樂。
參加工作30多年來,馬智清總是那麼一如既往堅守著早起晚睡的習慣。雖然一天就睡那麼幾個小時,他的頭腦卻總是那麼清醒,精神總是那麼振奮,工作、學習總是那麼充滿激情,節假日也從來沒有休息過。他比別人佔有更多的時間,也比別人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了與死神爭奪生命的手術台上。這些年來,經他主刀以及參與手術治療康復的患者多達幾千人,也成就了他聞名塞外的“技藝精湛的好醫生”的稱號。
馬智清注重讀書學習,他從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一部105萬字的《實用醫古文》,多年來他反復研讀。為加深記憶和理解,他用硬筆書法把全書原文抄錄下來,並用紅筆做出重點標識,旁批了心得體會。中國古代醫學不僅積澱了他學養的厚度,也潤澤了他思想的深度和悲憫情懷。他自覺地走出了當下人們的那種浮躁人生的境地,用溫良恭儉讓的品格影響著周圍的人。他從中國傳統文化和醫者治理經驗上找到創新的鑰匙,體現出傳統文化治理經驗的大智慧。他帶領著他的團隊,以一流服務、大愛情懷、仁心仁術,用滿腔真誠抵達人心,鑄就了從醫者生命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