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蔣滌非剛從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畢業,就挑起了設計湖南廣播電視中心大樓的重任,被稱為湖南建筑設計行業的明日之星。
20年間,他從企業到高校到政府,不斷轉變角色,但從未遠離建筑專業。“自大學畢業后就在省建筑設計院工作,之后到中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當教授、博導,再到株洲市擔任副市長,分管城市建設,這些經歷都與建筑專業有關。”
作為民革成員,蔣滌非同時還是省政協委員,並擔任民革株洲市委主委。
2015年,蔣滌非作出了一個讓人出乎意料的選擇,從株洲市副市長一職轉任省建筑設計院院長。
“從‘發號施令’的甲方,變成靠技術吃飯的乙方,別人認為這是轉型,在我看來,其實是回歸。因為我一直還有一份專業情懷。”蔣滌非說。
身份轉變不改初衷
蔣滌非的身上有學者的氣質。
他的博客上有張照片,斜著身子,目視遠方,留下思考狀的側影﹔他的辦公室裡,用兩幅中國山水畫作裝飾﹔興起時,他寫過詩歌《白壁賦》獻給父親﹔單位的微信公眾號上,有他的詩《大風歌》,字裡行間,風神埃歐羅斯、漢高祖劉邦躍然紙上……
蔣滌非也有官員的一面。
問起博客的更新為何停滯在2012年,此時他正擔任株洲市副市長。他坦言,“位置變了之后,博客這一塊暫時沒去觸碰了。”
說話間,不時有“項目落地”、“新型城鎮化”、“綠色發展”、“科學發展”、“新常態”等字眼蹦出,聲音堅定、有力,有著官員的氣場。
但蔣滌非說,很多人看不到他的第三面,企業家的實干。他如今還留著湖南廣電中心大樓等多幅手繪設計作品。“在企業歷練的是執行力,踏實做事的能力。”
2015年,蔣滌非回歸建筑行業,旁人詫異,他卻並不惋惜。“別人說這需要勇氣,在我看來,回歸是興趣所至、能力所在,身心合一,自在。”
如今,蔣滌非已全身心投入新的崗位。簡潔雅致的辦公室裡人來人往,不時有人拿著設計圖紙來請示,談論的話題離不開建筑設計。
除了一份專業理想、專業情懷,蔣滌非更看重來自專業價值的認同與體現。“以往,我只是面對一個城市,一個單一的地域肌理,回旋的余地不大。而在省建筑設計院這一平台,可以面對不同城市的不同現實,從省內到國外,多元化的情況,多極的世界,廣闊天地,可大有作為。這能實現豐富的人生,也是自己選擇的價值存在。”
株洲實踐帶來成就感
“不管是在株洲,還是在以前的工作單位,我都沒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覺。一直是很愉快,很享受,有成就感。”蔣滌非說著,手向空中揚起,表達著他的感受。
蔣滌非的成就感並非沒有由來。在株洲市8年歷練,給了他施展抱負的空間。
神農廣場上的神農塔,坐電梯隻需1分鐘即可抵達180米的頂端,株洲市貌盡收眼底。這座翻新的巨大的鋼鐵結構,在17年前是株洲廣播電視鐵塔,充分利用后,被冠以“神農塔”的名字,與這座城市多年積澱的炎帝文化品牌交相呼應。
從塔頂往下看,扇形的廣場上,點綴著神農像、神農大劇院、神農藝術宮等造型各異的建筑。這些都是株洲市當下最精華的建筑群。
“株洲對於城市設計師來說是個福地。可塑性大,面積和人口都適中,又有經濟能力。” 蔣滌非說,這些建筑從無到有,他大都親歷或經手。“從最初的咨詢、規劃,再到建造,乃至材料的使用、細節的把握都一一經手,像看著孩子長大,這些都讓人非常愉悅。”
在蔣滌非看來,人是城市設計之本,對“人”的思考是最本源的思考。“西歐中世紀城市設計精彩之處,是對人居空間的塑造,體現出一種對日常生活的感應和縝密的人性化思考,比如建筑立面與左鄰右舍的關系、廣場空間的連續與封閉,每一個入口處的視覺與聽覺效果變化、色彩的搭配等等。”蔣滌非深有感觸地說。
對如何將建筑設想與城市面貌相結合,他展示出地方行政領導者的智慧。“每個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風貌不同,要綜合,要平衡,要兼顧。城市需要有人氣,文化對人氣的塑造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地區如果在文化層面缺乏內涵和特色,就會失去成為一個獨特個體的必要條件。”而這些理念,他都一一融入株洲的建筑實踐中。
2015年4月回到當年職業起步的建筑設計院,為著自己的專業理念和夢想,蔣滌非正在開啟又一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