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天津
王永清:業界專家精英,學術研究碩果累累         2017年12月08日16:21

 

本文系:“學習實踐活動”先進典型評選資料 來源: 天津北方網 發布時間: 2016-07-13

王永清,男,1962年12月,現任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民革市委常委、民革河北區委會主委市人民代表,河北政協常委。曾獲得市“五.一”勞動獎章,呼倫貝爾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民革全國先進個人,中國科協先進個人。

王永清事跡材料

王永清,男,1962年12月生,內蒙古人。民革天津市河北區委會主委。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作為專家教授,他創新求效,教書育人﹔作為醫生主任,他帶領醫療人員救死扶傷,奉獻敬業,盡職守責做貢獻。

業界專家精英,學術研究碩果累累。王永清從事骨科工作31年。特長是人工關節置換、骨結核診治,這兩項也為骨科的重點、難點。多年來,他刻苦學習,勤奮研究,不斷鞭策自己在醫學科學上有更高的突破,如今他有8項科研通過省市級科技成果鑒定﹔專利12項,其中《股骨復合帶鎖髓內釘》等5項中國專利得到成果轉換為產品,已由北京、天津等地科技公司生產使用﹔不僅如此,他還是“鋼板下加牛心包墊預防局部骨質疏鬆的實驗研究”等10個科研項目的第一研究人,其中三個成為天津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兩個為衛生局基金項目,一個與內蒙古科技廳合作,並有專項科技基金﹔獲得地市級科技進步二獎2項,省部級三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項。發表主要科研論著42篇,其中中華級以上18篇,SCI 4篇,編寫論著1部《髓內釘內固定》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豐碩科技成果與高超的醫術讓他不僅名滿中國,更斐然國際,王永清相繼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多次到德國、加拿大、法國、日本、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參加“歐洲脊柱年會”等學術交流,以純熟精湛的醫學水平,為國家贏得人榮譽。

在進行醫學研究的同時,他不忘教書育人,為醫學界培養人才,擔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天津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為國家與巴基斯坦簽訂的人才培養計劃貢獻力量,精心教導巴基斯坦研究生。每年,他精心准備研究課題,帶領學生進行研究,孜孜不倦的教誨,把經驗和成果毫無保留的傳授。

王永清在13個國家級省市級學術會中任職。擔任天津市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副會長、關節組組長﹔天津市醫學會理事,骨科分會委員﹔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屆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中國膝關節外科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腰腿痛學組委員第四、五屆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骨組織庫分會第一、二屆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結核病學組委員﹔《中華骨科雜志》審稿專家﹔《中國矯形外科雜志》編委。

他每天工作繁忙,往往晚飯后才有時間修改學生論文及審核雜志稿件,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認真批閱審查,常常說:“醫學是關乎生命的大事,所以來不得半點馬虎,一個單詞都不能用錯,要嚴上加嚴,這不單單是對科學負責,更是對生命負責。”他經常一改就忘記時間,直至凌晨1、2點鐘。

敬業奉獻的典范。王永清技能高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處理各種疑難問題。工作量大時,往往一天要做三四台手術,還要常常奔赴全國各地進行專家會診,他常常不知疲倦地忙碌,平均每天加班3個多小時,許多患者慕名而來,他態度和藹可親,不厭其煩的解答患者疑惑,悉心安慰和照料,常對后輩們說:“一個好醫生,不光要有高明的醫術,認真負責的態度,更要有一顆慈悲善意的心。我們要醫治病人的病痛,更要給他們安慰和鼓勵,我們一句話就能左右患者和家屬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有同理心,多去理解和關懷。”

來自內蒙古大興安嶺腳下的李國艷,67歲,患廣泛的胸椎管狹窄症,壓迫中樞脊髓神經致截癱,不能走路,病症極其嚴重,十分痛苦。他曾求助北京301醫院和北京第三院,因手術風險大,兩家醫院均拒絕為其手術。2016年3月,李國艷多方打聽,聽說王永清醫術高明,便輾轉千裡前來求醫。王永清悉心查看了病人的病情,心裡面卻犯了難,一來病人病情嚴重,至少要進行胸椎后方、胸椎前方各一次手術才能解決病痛,且需要消耗病人大量的費用和體力,手術難度極大﹔二來病人年事已高,術后會伴隨並發症,手術極其危險。別人都勸他,說:“這病人病情如此復雜嚴重,還是不要手術了,北京兩家大醫院都沒有收治,你又何必自找麻煩?”但面對被病苦折磨的病人,以及家屬殷切焦急的囑托和期盼,王永清隻覺肩上的擔子有重千金:“現在流行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我當醫生的初衷就是為了救人,面對病苦的人不施以援手,我良心難安吶。”於是他精心研究手術方案,從各個方面整合資源,終於決定採用超聲骨刀和術中神經檢測儀的高科技最新技術為病人進行一次大規模手術。這樣避免了病人兩次手術的痛苦,不僅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也降低了病人的醫療費用。但如此大規模的胸椎管手術,在他生平也屬首次,為了萬無一失,上台前,他在心裡、腦中把手術演練了千千萬萬次,並不斷安慰開解著病人。手術歷時六個半小時,最終取得圓滿成功。走出手術室的時候,病人的老伴和兒子不禁抱住王永清失聲痛哭。多長時間了,求醫無門,經歷了多少次絕望和掙扎,面對親人遭受痛苦卻無能為力,今日卻仿佛喜從天降,病人的兒子“噗通”便跪在王永清面前,挺高的漢子哭得像個孩子。病人家屬對重獲新生的感激與救死扶傷的成就感,也不禁讓王永清紅了眼眶。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患者送來的錦旗無數,但王永清始終很淡然,從來不曾挂出,別人問起時,他認真的說:“多少榮譽也比不上挽救病人的成就感,這讓我知道自己對社會有用,能多挽救一個人的生命,能讓一個人恢復健康,對於我來說就是錦旗,它不挂在牆上,而是挂在我的良心裡。”

救死扶傷,臨危不懼。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王永清聞聽汶川地震的消息后,作為一名醫生,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要支援抗震救災的一線,用精湛的技術驅除同胞們身體上的痛苦。5月12日下午4時,他接到市委奔赴一線支援災區的命令。5月16凌晨,王永清作為天津市第二批抗震救災醫療隊一隊隊長,奔赴四川災區執行醫療支援任務。在四川大學附屬華西醫院,正式開始了“白加黑”式的連續奮戰。剛接管病房時王主任的任務是帶領來自四中心醫院、武清醫院、天河醫院的醫療隊員們熟悉每個患者情況,制定周密手術方案和預約手術間。由於病員多,病情重,且絕大部分需要手術治療,所以他們的工作量很大,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12點鐘以后。6天時間裡,他共完成骨科手術24例,其中70歲以上的危重患者達50%,日工作量達到平常工作量的2-3倍。21日上午,隻休息了3個小時的王永清走進手術室,那天他有4台手術,他要和時間賽跑,搶救生命。由於骨科手術術中需要使用“C”形臂,甚至是X光機等輔助檢查設備,手術者常常要穿上5公斤以上的鉛衣防護,在如此悶熱的天氣下奮戰了10個小時,王永清汗流浹背,體力已嚴重透支。手術后,他顧不上吃飯,更沒有時間休息,又到病房查房、閱片、看病歷,給年輕醫生講解,直到查完所有病人。

為緩解醫生的壓力,王永清還主動參加到二線值班的隊伍中,這就意味著他每隔兩天就要值一個24小時班,下夜班也不能走,要繼續查房、閱病歷、參加手術。據統計,6天來,最累的一天他親自主刀連續做了5台手術﹔到華西醫院8天裡,正規睡眠時間相加不足25個小時。

為保証患者安全和醫療安全,作為隊長,王永清在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壓力,他說病人已經遭受了生離死別的痛苦,他們所能做的除了不遺余力地救治他們外,同時還要保証醫療安全。為此,他加強了病房管理,針對病人多,流動量大的特點,建立了每日三次查房制度,即每天早、晚和深夜,都由他親自主持﹔每一名傷員在手術前,都將醫生們召集在一起,反復設計手術方案,嚴格術前管理,細致地作好術前准備工作,力求每台手術都精益求精﹔請當地志願者幫助,加強和患者之間的溝通,以詳細了解他們的病史、疼痛的特點等等。

連日來,過度的精神緊張和勞累使他時常復發心前區疼痛,同時血壓始終處在110-160mmhg高血壓狀態,但他沒有向一個隊員提起,默默地挑戰著體力和精神的極限。他頑強拼搏,即保証手術質量和病房安全,同時又做好大家的思想穩定工作,成為當之無愧的英雄。

王永清不僅在抗震救災中勇於奉獻,在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大爆炸中,他更加不畏生死。2015年8月12日晚11點30分許,天津濱海新區危險品倉庫發生重大火災爆炸。13日凌晨1點32分,王永清被一陣急促的電話叫醒,按照上級領導要求,他馬上帶隊出發奔赴濱海新區救災一線,到達濱海新區泰達醫院參與救援。

泰達醫院離爆炸地2公裡左右,蒼茫夜色中空氣裡彌漫著難聞的氣味,醫院裡或坐或躺著很多遍身燒傷的傷員,曾參加過汶川救災的王永清立刻投入急救中,做手術、會診、指導醫生搶救,他連續工作到上午9點半才暫時休息一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難過地說,“半夜緊急赴濱海新區,空氣中有化學物的味道,滿眼傷勢嚴重的武警戰士、市民、同胞,我能不盡全力嗎?我同事的孩子就是受傷的武警戰士……個人安危在這個時候是不能顧及的,我能做的就是不懼一切危險,全力搶救同胞生命。”

爆炸后,王永清所在的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收治了24名傷者,王永清帶領全科人員晝夜不分,奮戰一線進行救治。陳偉軒是天津港公安局躍進路派出所民警,事故發生時,他在現場進行疏導群眾,距離起火點約100米。第二次爆炸把他推出近6米,因當時壓在集裝箱的空隙間,才得以保命,但右足遠端足趾損毀,於8月13號凌晨5點多被找到,隨后送往泰達醫院進行截肢手術。於上午8點手術結束,隨后轉往王永清的醫院進行下一步治療。王永清立刻組織一線醫護人員進行精心的治療和護理,24小時隨時待命,給予心理關懷,盡最大努力給予身心治療,減輕病人痛苦,因救治及時,診斷方案精准合理,受到了領導和社會各界一致稱贊。

王永清常說:“醫者父母心。”在平時的生活中,更加注重社會服務,幫助弱勢群體。2009年6月天津市紅十字會和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聯合發起的“援助股骨頭壞死和膝關節骨關節病貧困患者健康大行動”設立“紅十字愛心病房”,專門為生活確有困難、急需手術的股骨頭壞死和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治療。並於天津電視台6頻道,公益電視講座5次。2011年、2012年同前,骨關節病防治,中華慈善總會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春立陽光計劃”,來幫助貧困關節病患者實施救助手術。他便是這一公益慈善項目的發起人之一﹔他每年都為貧窮骨關節患者義務做關節置換手術2-3例,並捐款5000-10000元。

王永清榮獲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首屆優秀專業人才,呼倫貝爾市人事局評為頂尖人才,內蒙古扎蘭屯市評為“十大”杰出青年,華中科技大學評為“三好博士研究生”,天津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08獲得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08年獲得民革全國先進個人,中國科協先進個人。

王永清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者作為一名民革黨員的誓言,傳承著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的精神。他曾請人寫一幅“上善若水”的字挂在牆上,他說做人就要像水的品性一樣,造福萬物而不爭名利。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敬業創新敢攀登,樂善好施不圖報,舍己為人願奉獻,淡泊明志謙如水。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最高注解。王永清譜寫著傳承民革優秀傳統的一曲贊歌。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