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天津
張寧:納米腫瘤學的開拓者         2017年12月08日16:06

1988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95年,他考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1年,他受邀到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進行博士后工作,期間,他在免疫學和神經學交叉領域提出了新機制﹔2003年,他回到了暌違多年之久的祖國,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擔任副教授、系副主任,建立了癌症化學實驗室,發現了PKCz分子在腫瘤轉移中起關鍵作用﹔2004年,美國李氏基金會向他頒發李氏基金杰出成就獎,獎勵其在癌症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該獎項每年隻頒發給兩位在美中國學者﹔2010年,39歲的他開始擔任天津醫科大學副校長。

他是“70后”,確已成績卓著。

他就是民革黨員、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十佳杰出留學回國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張寧教授。

漫長求學路,在快樂中求索

上世紀90年代,很多人都選擇去國外深造,對於職業理想是當一名教授的張寧來說也不例外。1991年,佐治亞大學給在北京大學上學的張寧提供了獎學金,讓他順利成行,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美國求學之旅。在佐治亞大學期間,張寧幾乎沒有假期: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基本都在教室和實驗室中度過。春節時給家裡打電話問候父母后,便像平時一樣讀書、工作,聖誕節是美國人的節日,他卻在實驗室中獨享他的安靜。勤奮的學生自然深得老師的器重,在張寧研究糖基轉移酶對細胞黏附性及癌擴散影響期間,他的導師Dr.Michael Pierce對他悉心指導,最后幫助他成功解析了轉糖酶反應機理,這一結果為檢測人體細胞的癌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1995年,張寧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該校以醫學、公共衛生以及眾多應用科學研究領域的卓越成就聞名世界,在霍普金斯大學,張寧主要的研究領域是趨化運動。談起他的研究方向,張寧幽默而通俗地介紹趨化運動:“哪兒有炎症,炎症組織會分泌特殊活性的化學物質,吸引白細胞運動到炎症部位,這就是趨化運動。這就像中午飢餓的你一聞到飯香,便會向食堂跑去一樣。腫瘤細胞的轉移也是由趨化運動調控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是因為我的導師Peter把趨化運動給我描述成了一個非常奇妙的世界,然后就把我給忽悠倒了。”讀博士期間,他在實驗室中泡了9個月,最后成功地從粘菌中分離並提純了Gg蛋白,這個成果為深入研究趨化運動的機理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2001年,由於攻讀博士期間的杰出成績,他受到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著名免疫學教授Dr.Oppenheim的邀請,到他的實驗室繼續博士后工作。Dr.Oppenheim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細胞因子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在Dr.Oppenheim的實驗室,張寧除了繼續趨化運動機制方面的研究外,還致力於一個新的領域——研究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交叉調節的機理。他第一個提出並証明了在神經細胞上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可以通過信號傳導激活神經離子通道、調節神經感應的觀點,同時也為新鎮痛藥物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張寧在美國學術界如魚得水,相繼獲得美國李氏基金會杰出成就獎、美國國立衛生院研究優秀獎等榮譽,但他心系祖國,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為留美的學生服務。由於出色的學術成績和強烈的愛國心,1998年,作為留美學生代表,張寧受到了朱镕基總理的接見﹔1999年,他又作為留美學生代表,在歡迎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的隊伍中。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更讓他堅定了回國的信心。

歸國展宏志,勇攀科學高峰

2003年,為了更好地將生物學和化學融合起來,發展化學生物學這樣一個交叉邊緣學科,張寧受母校北京大學的邀請回國任職,擔任化學學院系副主任。2006年,因腫瘤研究的需要張寧赴天津醫科大學工作,成為天津市特聘教授。他圍繞癌轉移這一關鍵臨床難題,從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腫瘤學等多個側面入手展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初步揭示了一個以PKCζ為中心的調控癌細胞趨化運動的信號傳導通路,這一工作為抑制腫瘤的浸潤和轉移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為腫瘤的診斷提供了新的標志物。在前沿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又開展了轉化應用研究,建立了一套從分子篩選、細胞篩選到動物模型的藥物篩選模型,並對2萬個化合物進行了篩選,獲得了全新的抗癌轉移化合物TCI01(4-甲基-3-硝基-苯甲酸)及TCI04((S)2-(4’-甲基-3’-硝基苯甲酰氨基)-3-苯基丙酸)。

近年來,張寧還將研究領域拓展至納米腫瘤學這個新興的交叉學科,進行納米技術在腫瘤診療中的應用研究。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支持下,張寧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組建了一支多學科研究團隊,利用納米技術,已經設計制造出用於腫瘤診斷的微納器件和對比劑材料的原型。在此基礎上,張寧教授在中國抗癌協會中,組織成立了中國抗癌協會納米腫瘤學專業委員會。該組織於2012年12月正式成立,是世界上最早倡導納米腫瘤學的學術組織之一,成為我國納米腫瘤學發展的重要平台。

“雖然目前我國癌症研究和國際癌症前沿的研究還有差距,但差距在縮小,況且還有豐富臨床資源這個很大的優勢,所以對此我很有信心。”抗癌藥物研究是我國醫療發展的薄弱環節,張寧為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靶向抗癌藥物,造福廣大癌症患者不懈地努力著。

才子施銳劍,展露管理才華

原本計劃回國專心於腫瘤轉移的基礎研究和抗癌藥物研發工作的張寧,2008年被任命為天津市基礎醫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上任后,他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科研管理理念,大刀闊斧地引進人才,搭建校級科研服務平台,開展了世界前沿的醫學研究。他提出了服務型的管理理念和流動性的領軍人才聘任制度,數百份簡歷紛紛從歐美等國家傳來,通過教授會評估后,他大膽帶頭引進了數名領軍人才。如今這些領軍人才的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認可,獲得了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國家基金委重大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並已經開始產出成果。

2010年初,張寧被任命為天津醫科大學副校長,這對於長期從事科研工作的他來說,是一個全新挑戰。五年來,張寧教授沒有辜負組織的信任,憑借在國外多年的留學及工作經驗,將國外的優秀管理模式與天津醫科大學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管理方法,在分管的各項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成績。

在科研管理方面,張寧深入基層,服務廣大科研工作者。通過與科技處和研究生院等部門研討,提出了衡量科研發展的投入和產出的量化指標,建立了學校科研評估體系﹔在他分管科研工作期間,天津醫科大學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書同比增長了40%,獲得了102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獲得基金數達到新高﹔承擔“973”首席科學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現了零突破、學校國家科研基金的增幅名列天津市第一。在本科教學工作中,他結合天津醫科大學60年辦學經驗,總結出了具備天津醫科大學辦學特色的“卓越醫師培養計劃”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方案:三維九線立體培養模式,使學校成功獲批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醫師培養計劃”的試點單位。在第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中,天醫選手榮獲二等獎,成績優於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85院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知識競賽,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教學質量,五年制學生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提高了15%,七年制學生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提高了7%,護理專業學生執業考試通過率高達100%,口腔醫學院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從85%上升至100%。

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科學家、睿智的管理者,更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良師益友。他善於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潛能,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研態度及優秀的實驗技能。回國任職以來,張寧教授已培養博士研究生11名,碩士研究生18名,其中一名獲天津醫大優秀博士畢業生稱號,一名獲得優秀博士論文獎勵。

盡心惠民生,履職重任在肩

金子到哪兒都會發光。2012年張寧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被先后聘任為民革天津市委會醫藥衛生委員會副主任、民革中央婦女青年委員會青年研究中心主任。作為黨外專家,2013年張寧被榮幸推舉為天津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在這個全新的領域,張寧努力學習怎樣當一名合格的政協委員,結合市情、民情先后提交了“關於改革天津市職務發明知識產權分配方案的提議”、“關於建立天津市高層次領軍人才招聘信息平台的建議”等高質量的提案。此外他還積極參與民革市委會的課題調研,在“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策於民”的實踐中詮釋“心系百姓甘與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深刻內涵,不斷提高“謀民之利、解民之難、排民之憂”的能力。2014年在天津市政協第十三屆二次大會上,他代表民革市委會作“加快建設完善‘食品安全監管與服務平台’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化水平”大會聯組發言。

他,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跑線。面對成績、面對責任、面對信任,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組織上的培養!感謝民革大家庭的親切關懷!感謝國家對科研的大力支持!我將以認真踏實的工作回報祖國的養育之恩,效力於天津市的跨越式發展,貢獻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